第六章 遼夏金元兵制 第一節 遼朝兵制

遼朝(公元907—1125年)是契丹族建立的一個政權。契丹是我國歷史上北方一個古老的游牧民族,世居地域相當於內蒙古西拉木倫河流域(西遼河)。唐哀帝天祐四年(公元907年),契丹貴族耶律阿保機自稱可汗。後梁貞明三年(公元916年),耶律阿保機仿照漢人王朝體制,即皇帝位,建元「神冊」,建都臨潢府(今內蒙古巴林左旗)。契丹天顯十一年(公元936年),石敬瑭割讓幽雲十六州,契丹的統治區擴大到中原地區北部。遼大同元年(公元947年),契丹太宗耶律德光改國號為遼。遼建國後,與北宋進行過多次戰爭。宋真宗景德四年(公元1004年),遼宋訂立澶淵之盟,此後雙方維持了相對和平的局面。公元1125年,遼被金所滅。

遼的軍權由皇帝掌握。

遼統治區主要包括兩部分,一是生活在遼北部地區的契丹等游牧民族,二是生活在遼南部的漢族人。這兩部分社會經濟發展水平有較大的距離。契丹等游牧民族尚處在奴隸制社會,漢族地區則已處於高度發展的封建制階段。於是,遼統治者採取因俗而治的方針,將中央統治機構分為北面和南面兩個系統,「以國制治契丹,以漢制治漢人」。北面各官「治宮帳、部族、屬國之政」,官員全部是契丹貴族,掌管遼一切軍政大權。北面官皆又分南北,但這裡的南北之分,與北面之分南面之分完全不同,因為「其實所治皆北面之事」。

北面各官包括北、南樞密院,北、南宰相府,北、南大王院等。北、南樞密院是國家最高行政機構,亦稱北、南衙。北樞密院掌軍政,南樞密院掌民政。官員有樞密使、副使、都承旨、頭子等。北、南宰相府佐理軍國大政。北、南大王院掌部族軍民之政,下屬有都統軍司(長官為統軍使、統軍都監)、詳穩司(長官為詳穩、都監、將軍)、都部署司(長官為都部署、副部署)等,分別負責徵兵和統率各部族兵馬。

北面官系統中的御帳官負責皇室警衛。

南面系統各官中除漢人樞密院和尚書省有實際執掌外,其他多有名無實,在遼的軍事領導體制中無足輕重。漢人樞密院掌漢人兵馬。

遼軍最高統帥是天下兵馬大元帥,一般由皇太子或親王擔任。設有天下兵馬大元帥府,以副元帥為助手。此外還有大元帥府、都元帥府和大詳穩司作為各方面軍統帥的指揮機構。有大規模的軍事行動時,設行樞密院,負責制訂作戰計畫、決定軍隊部署和下達作戰任務。直接指揮作戰的是行軍都統,其指揮機關是行軍都統府,設有副都統、都監及各級監戰軍官。

遼的中央統治機構,包括最高軍事統帥機構,不是固定在上京,而是四時在外,隨季節而變動。據《遼史·營衛志》記載:「遼國盡有大漠,浸包長城之境,因宜為治,秋冬違寒,春夏避暑,隨水草,就畋〔tian田〕魚,歲以為常。四時各行在之所,謂之捺缽。」遼帝四時捺缽所在,一般是春在鴨子河濼〔luo落〕(今吉林扶余境內),夏在吐兒山(今內蒙古巴林右旗境內),秋在伏鹿林,冬在廣平淀(兩地均在今內蒙古奈曼旗境內)。夏冬兩季,北、南系統的大臣都在捺缽開會,商定軍國大事。平時北面系統各官員及南面系統宣徽院官員,以及漢人樞密院、中書省的少數負責官員,都隨皇帝行動。留守京城的,只有南面系統的其餘官員,以辦理漢人事務。重要事情,都要到捺缽請示。

遼朝實行的是全民皆兵的兵役制度。據《遼史·兵衛志》記載:

遼國兵制,凡民年十五以上、五十以下,隸兵籍。每正軍一名馬三匹,打草谷 、守營鋪家丁各一人……國有兵事,部族州縣,傳檄而集。

除徵兵外,為擴大兵源,遼朝還經常收編降軍。許多宋降軍都被編入南面系統由漢人樞密院統轄的南京兵馬都總管府和南京馬步都指揮使司指揮的軍隊,如控鶴軍、義勇軍、護聖軍和虎翼軍等。

遼朝軍隊分正軍和家丁。正軍是國家正式軍隊,家丁由奴隸和部曲組成。遼軍的軍需物資主要靠戰時搶掠供給。

遼的軍隊種類,據《遼史·兵衛志》記載,大致有御帳親軍、宮衛騎軍、大首領部族軍、眾部族軍、五京鄉丁和屬國軍六種。

御帳親軍是皇帝直接控制的中央常備軍,類似唐代的中央禁軍,是遼軍的主力。初期主要分兩部分,一部分是皇帝統領的皮室軍,一部分是皇后統領的屬珊軍。後來這兩部分軍隊都由皇帝統一指揮。皇帝通過大詳穩司統轄大皮室軍,其下分為五軍:左、右、南、北皮室軍和黃皮室軍,統帥為大詳穩,其下屬有都監、將軍、小將軍、軍校、隊帥等各級軍官。太宗耶律德光時(公元927—947年),御帳親軍共有藩漢精騎50萬。

宮衛騎軍是皇帝、皇后的私人宿衛軍。遼語稱皇宮為斡魯朵,所以宮衛騎軍也稱斡魯朵軍。帝、後在宮中時,他們擔任宿衛;出行時,擔任扈從,作戰時,組成親軍,帝後死了,則去守陵。這些士兵是連同家屬一起徵集來的,家屬集中在指定地點居住。這些家屬聚居點,屬於皇帝的斡魯朵,聚居點內的居民被稱為斡魯朵戶或宮戶,類似唐以前的軍戶。宮戶中的契丹人,稱為正戶,身份地位較高,是宮衛騎軍中的骨幹,宮戶中的漢人和其他族人,稱為藩漢轉戶,身份地位較低。各斡魯朵都有自己的軍隊,宮戶、奴隸和州縣自成系統。帝後死後其宮衛騎軍仍保留建制,新皇帝重新建立自己的宮衛騎軍。遼所立斡魯朵是12宮一府,共有官丁40.8萬人,騎兵10.1萬人。

各斡魯朵的長官為宮使、副使,下設太師、太保、侍中等官管理宮戶,負責軍事的長官為提轄使。

由於宮衛騎軍不斷增多,而在位皇帝只有一人,所以到遼中後期,宮衛騎軍又增加了防守戰略要地的職能。

《遼史·兵衛志》記述宮衛騎軍的情況時說:「太祖以迭刺部受禪,分本部為五院、六院,統以皇族,而親衛缺然,乃立斡魯朵法,裂州縣,割戶丁(意思是編製戶口和兵籍),以強幹弱支,詒謀嗣續。世建宮衛,入則居守,出則扈從,葬則因以守陵。有兵事,則五京二州各提轄司,傳檄而集,不待調發州、縣、部族,十萬騎兵已立具矣。恩意親洽,兵甲犀利,教練完習,簡(編組)天下精銳,聚之腹心之中,懷舊者歲深,增新者世盛,此軍制之良者也。」較清楚地說明了這支軍隊的情況。

眾部族軍是以部落為單位,由契丹及各歸附少數民族(奚、渤海、室韋)組成的軍隊,分立南北二府,北府轄28部,南府轄16部。部落既是生產單位,又是戰鬥單位。眾部族軍負責守衛四邊,有事則以攻戰為業,閑暇則以畋漁為生,是維護遼朝統治的重要力量。

大首領部族軍由各親王大臣的私兵組成,大者千餘騎,小者數百人。如有征戰,統歸皇帝調度,由首領率領參戰。

五京鄉丁亦稱五京州軍,是鄉兵性質的地方武裝。遼有五京,上京臨潢府(今內蒙古通遼)、東京遼陽府(今遼寧遼陽市)、中京大定府(今河北平泉)、南京幽州析津府(今北京)、西京大同府(今山西大同市)。由於遼實行全民皆兵的兵役制度,男丁15歲以上、50歲以下都入軍籍,契丹本族丁壯多編入宮衛軍、部族軍,因此五京州軍則以藩漢丁壯組成。總計共有五京州軍110.73萬人,分隸於各京州調遣。鄉丁人數雖多,但不是軍隊主力,不常參加戰鬥,一般是隨軍做些後勤工作。

屬國軍是歸服於遼的邊境外諸部落的軍隊。遼的屬國有記載的共59國,東至高麗,西至夏、于闐、波斯等地,每當遼國有戰事,這些國家往往派兵相助。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