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隋唐五代兵制 第一節 隋朝兵制

公元581年,北周外戚楊堅代周自立,建立隋朝。開皇九年(公元589年)滅陳,從而結束了東漢末年以來近400年十五大分裂,重新統一了中國。隋煬帝楊廣即位後,驕奢淫逸,大興土木,窮兵黷武,引起階級矛盾的激化。公元618年,隋朝在農民起義的大風暴中很快覆滅,代之而起的是李唐王朝。

隋朝建國雖短,但它在政治、經濟、軍事方面進行的一些改革,卻給唐代甚至以後各代都帶來了深刻影響。隋文帝楊堅在建國之初,為加強中央集權,在中央建立了三省六部制 ,實行科舉制度,軍事上則對北周的府兵制加以改革,從而使這一制度更趨完善。

隋初府兵制,沿襲北周制度,從強壯的農民中挑選士兵,免除他本身的徭役,平時從事生產,農閑時則從事軍事訓練。無論平時戰時,都由各級軍官督率,而且單立軍籍。隋初規定,18歲以上為丁,60歲以上為老。服役從成丁開始,至老始免。役齡內的府兵,輪番服現役。未服現役的府兵,由管理軍戶的軍場場主或鄉團團主管理,平時定期集中訓練,有事則應召從軍出征。開皇三年服役的年齡又改為21歲,推遲三年。

楊堅取代北周之初,為維持穩定,一切制度都未作變動,但為了更好地控制軍隊,也採取了一些措施。其一,恢複舊姓。將西魏宇文泰為相時賜給軍官和兵士的鮮卑姓全部恢複為本姓,楊堅自己也廢用普六茹氏,恢複楊姓。這一措施的本質在於清除私兵和部族兵的痕迹,提高漢族地位。其二,利用宗族。楊堅代周前後,楊氏宗族組成宗室兵3000人,由楊希尚率領,扼守潼關,抵禦北周將領尉遲迥。楊堅將這支隊伍命名為「宗團驃騎」。其三,整頓鄉兵。隋滅陳之前,在原北齊統治區和與陳接壤地域出現過不少鄉兵組織,楊堅曾對其進行整頓和利用。如寄居廣陵(今揚州)的來護兒領有鄉兵,楊堅授以大都督銜,使之參與滅陳之戰,並立有戰功。陳滅後,江南大地主起兵作亂,楊堅利用廬江陳棱,准其開府,領鄉兵,會同其父陳峴〔xian現〕為隋平叛,後官至驃騎將軍。

開皇十一年(公元590年),全國統一剛剛完成,為適應新的形勢需要,隋文帝楊堅發布詔令:「魏末喪亂,軍人權置坊府,南征北伐,居處無定,家無完堵,地罕包桑,朕甚愍〔min敏〕之。可悉屬州縣墾田,籍帳一與民同。軍府統領,宜依舊式。罷山東、河南及北方緣邊之地新置軍府。」對兵役制度進行了重大改革。

這一改革的核心內容是把軍戶編入民戶。在此之前的府兵,家屬隨營居住,頻繁的戰爭使府兵家庭難以安定下來,生產不能正常進行,生活非常困難。軍戶編入民戶後,改屬州縣管理,可依均田令受田,家屬也得到解放,即使士兵上番,家屬也可和一般民戶一樣從事生產。軍戶不再存在,但軍人軍籍依舊,與軍府的關係也沒有改變。無論在役、在軍或在家,凡屬軍役範圍內的事,都歸軍府管理。這次改革的實質是變兵民分離為兵民合一。從此,魏晉以來形成的世兵制開始為普遍徵發(在兵府內)所代替。

隋朝這種兵民合一的制度,與它的均田制和租庸調製 是聯繫在一起的。隋朝規定,一夫受田百畝,20畝為永業田,歸受田者所有;80畝為露田,死後交給國家。婦女和奴婢受露田40畝,丁牛一頭受田60畝。一夫一婦(一床)年交租粟三石,絹三丈。丁男每年服兵役一個月,服役時的衣糧裝備由個人負責。丁男服役期間,租調全免。由此可見,隋府兵制的基礎是它的均田制。

隋朝的軍權集中在中央,軍隊由皇帝親自統帥。尚書省內的兵部是皇帝在軍事方面的辦事機構。兵部設尚書一人,下設兵部侍郎、職方侍郎、駕部侍郎、庫部侍郎等,分管軍隊事務。

全國設12衛府,分統全國軍隊,其中既包括禁衛軍,也包括分布在各地的軍府。各衛府的最高長官為大將軍,直接聽命於皇帝。各衛府大將軍以下,設將軍二人,長史、司馬、錄事、功、倉、兵、騎等曹參軍各一人。這12衛府是:左右衛府、左右武衛府、左右武侯府、左右領軍府、左右領左右府、左右監門府。左右衛是皇帝的內衛,負責宮廷禁衛。左右武衛主要負責宮廷外禁衛。左右武侯主要負責皇帝護從,擔任前衛、後衛、晝夜巡查等。左右領軍府負責12軍的籍帳、差科、辭訟等事。左右領左右府負責侍衛皇帝左右、供御兵仗。左右監門府負責宮殿門禁、警衛。各府下轄若干軍府(驃騎府和車騎府,長官為驃騎將軍和車騎將軍)。軍府的軍士稱侍官。除12衛府外,還有東宮十率 。

府兵的這種編組,把12衛府兵力統一在禁衛軍系統內,使皇帝能更集中地控制兵權。另外,禁衛軍中又有內衛和外衛之分。服內衛的稱內軍,服外衛的稱外軍。左右衛所屬親衛、勛衛、翊衛三衛所屬各驃騎府、車騎府,都是內軍;12衛府所屬的其他驃騎府、車騎府為外軍。皇帝利用內、外軍,互相牽制。

驃騎府受大將軍(正三品)直接指揮。驃騎將軍(正四品)下轄車騎將軍(正五品)、大都督(正六品)、帥都督(從六品)、都督(正七品)。和北周相比,主帥的品級降低了(北周大將軍為正九命,相當於隋正一品),而人數卻從北周的八個柱國大將軍增加到12個衛府大將軍,軍權有所分散,而皇帝卻更便於集中軍權。

府兵不服役時,歸軍府所在地保、閭、族、里、黨等各級組織管轄。

在加強中央軍的同時,隋文帝對地方部隊也作了整頓。隋在邊境及內地重要的州設總管,負責該地區的軍事。隋文帝時期,設總管的共52個,計為:延、慶、原、夏、靈、雲、豐、秦、蘭、廓、涼、金、疊、岷、宕、扶、利、會、遂、信、益、瀘、洛、西防、晉、隰〔xi習〕、代、朔、並、幽、玄、營、青、徐、揚、壽、薊、吳、杭、洪、廣、循、桂、崖、荊、襄、安、黃、江、潭、永。此後時有變更。

隋初將州、郡、縣三級制改為州縣兩級制,以便於控制和推行府兵制。隋煬帝楊廣改為郡縣兩級制,在郡設都尉、副都尉,掌一郡兵馬。

隋煬帝即位後,為了加強軍事力量,對12衛府進行改革。左右衛改為左右翊衛,左右領軍改為左右屯衛,左右武侯改為左右侯衛,左右領左右府改為左右備身府,左右武衛、左右監門衛名稱依舊,另外增置左右驍衛和左右御衛,共16衛府(其中左右備身、左右監門不領府兵)。各府原轄的驃騎府、車騎府改為鷹揚府,並在府前冠以該府所在地名。改驃騎將軍為鷹揚郎將,車騎將軍為鷹揚副郎將,大都督為校尉,帥都督為旅帥,都督為隊正等。改左右衛三衛(親衛、勛衛、翊衛)為三侍。為了使農民樂於服役,又給12衛府軍士冠以榮譽稱號。左右翊衛軍士為「驍騎」,左右驍衛軍士為「豹騎」,左右武衛軍士為「熊渠」,左右屯衛軍士名「羽林」,左右御衛軍士名「射聲」,左右侯衛軍士名「佽〔ci次〕飛」,並改府兵的侍官稱號,總稱為衛士。

東宮十率也有調整。左右衛率改為左右侍率,左右宗衛率改為左右武侍率,左右虞侯開府改為左右虞侯率,左右監門率改為宮門將,左右內率依舊。

大業九年(公元613年),置左右雄武府,隸屬於左右備身府,招募百姓為「驍果」。這個府不領府兵,但仍屬皇帝禁衛,而且在所有皇帝禁衛軍中佔有特殊重要的地位。大業十四年(公元618年),宇文化及就是利用驍果發動兵變,殺死隋煬帝楊廣的。

由於隋煬帝好大喜功,不斷擴充軍隊,增置軍府,使社會生產遭到極大破壞,正常的兵役制度也無法實行,當時的情況據史書記載是掃地為兵,丁男不夠役使,又轉而役使婦人。所以在隋煬帝統治的最後幾年,府兵制實際上遭到了破壞。

隋軍在大的軍事行動中,由皇帝指派的行軍元帥為最高指揮官,負責一個地區的指揮官為總管。滅陳之戰中,曾以楊廣、楊素並為行軍元帥,並以楊廣為淮南道行台尚書令的名義統一指揮全盤軍事。史書記載隋滅陳大軍「合總管九十,兵五十一萬八千,皆受晉王(楊廣)節度,東接滄海,西拒巴蜀,旌旗舟楫,橫亘數千里」的盛況,從一個側面反映了當時軍隊的編組情況。

大業八年(公元612年)隋進攻高麗,楊廣率百萬大軍親征。當時的編製情況是:全軍分左右各12軍,凡113萬,「每軍大將、亞將各一人,騎兵四十隊,隊百人,十隊為團;步卒八十隊,分為四團,團各有偏將一人;其鎧胄、纓拂、旗幡每團異色;受降使者一人,承詔慰撫,不受大將節制;其輜重散兵等亦為四團,使步卒挾之而行;進止立營,皆有次序儀法。」(《資治通鑒》卷一八一,大業八年)從上述記載可知,步兵和騎兵編製不完全一樣。騎兵是10隊為一團,步兵是20隊為一團。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