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乾元治國 1、用漢人施漢法漢化治國

在整個黃淮大平原上,麥子綠了黃、黃了綠,高粱綠了紅、紅了綠,年復一年,耕讀傳家的鄉村生活,不但是歷朝歷代穩定的財富基石,更是華夏民族繁衍生息的搖籃與中華文明綿延不絕的根系。

然而,在13世紀,當只知戰爭掠奪是財富積累唯一途徑的蒙古人征服了中原王朝後,自古至今少有變化的中國農耕文明遭遇到一場生死劫:他們攜草原文明對農耕文明的顛覆方式,把養人的耕地變為養馬的草原,然後用更多的戰馬發動更多的戰爭,掠奪更多的財富和女人。

祥和而穩定的農耕文化被顛覆著,中華文明的生死存續經歷著從未有過的嚴峻考驗。

在這危急時刻,草原雄鷹——胸懷大志之帝王忽必烈,大膽用漢人、施漢法,以漢法治國,才使得中華文明延續,使蒙古帝國得以統治中原近百年。

忽必烈從小就接受了漢文化的熏陶,受到漢人的影響。「思大有為於天下!」他喜歡結交儒士和釋道名流,好訪問前代帝王事迹,猶讚賞唐太宗李世民得天下治國家的業績,因此在他的成長及思想形成的過程中,始終都有著漢文化的的影子。

在這方面,對他影響最大是漢人劉秉忠。

劉秉忠,名侃,字仲晦,曾任金國小吏,後棄職出家,與雲海禪師一起入漠北講道,被忽必烈留在身邊,商議軍國大事。劉秉忠博學多能,善於出謀劃策,深受忽必烈重視。

忽必烈因劉秉忠的關係對漢族文化產生興趣,之後招來越來越多的讀書人到王府。西京懷仁趙璧與劉秉忠同年入幕。忽必烈稱他「秀才」,讓自己的妻子親自為他做衣服以示寵愛。忽必烈還讓他學習蒙古語,翻譯《大學衍義》(南宋理學家真德秀作品,發揮《大學》思想,告訴封建皇帝如何治理國家),好為忽必烈講說,馬上帳中,常年不輟。趙璧又推薦了金朝狀元王鶚。如此這般,忽必烈通過召見或者他人推薦,將許多儒生招致麾下。連隱居山林的大儒姚樞也被招來為忽必烈講帝王之道,忽必烈的兒子真金甚至作為學生從姚樞授教。

1251年,忽必烈之兄蒙哥即大汗位,讓忽必烈負責「漠南漢地軍國庶事」,這給忽必烈一個檢驗漢儒學說的機會。

「子聰,你不是說『治亂之道,系乎天而由乎人』,『以馬上取天下,不可以馬上治天下』嗎?這兒就有一個現成的,看看你們如何治理吧!」他叫來了這些漢儒們,把難題拋給了他們。

原來,漠南邢州地帶是巴歹、乞失里黑兩功臣的封地,1236年由窩闊台汗賜予,金時有居民八萬餘戶,兩功臣初受封時有百姓一萬五千戶,如今已經只剩五六百戶了。他們束手無策,請忽必烈幫忙。

「紙上談兵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你們說的辦法好,真的有效果嗎?那就試試吧。」他期待著這些漢儒們。

劉秉忠看出了他的疑慮。他從南到北走遍了大半個中國,今見家鄉竟如此凋敝,不覺心內慘然。此處如此,天下之大,蒙古軍鐵蹄所到之處,不皆如此嗎?如果再不實行漢法,那隻能給老百姓帶來更大的災難,蒙古帝國也必然會遭到更猛烈的反抗。如果邢州治理有成效,至少在這個胸有大志的王子身上,會找到推行漢法的希望。

機會就在這兒,忽必烈尋求治理邢州之策,這正是一個推行漢法,讓漢人的法理在他思想中紮根的良機。於是,他對忽必烈說:「王爺,邢州原是貧僧的家鄉,見到此情此景,貧僧異常難過。佛家說,普度眾生,回頭是岸。如此現狀,要解決也不難。」

「不難?」忽必烈疑惑地問道,「子聰,快快說來聽聽!」

劉秉忠說道:「佛家說,萬事皆有因果。要治理好這個地方,必須先弄明白這個地方凋敝的原因是什麼。出家人不打狂語,恕貧僧直言,此處凋敝皆有蒙古軍惟利剽殺,子女玉帛悉歸其家,所擄人口盡為私奴;再加上巴歹、乞失里黑兩位功臣在此,跑馬圈地把大片良田毀做牧場,致使農戶無地可種,執妻攜子,四散逃亡,造成土地荒蕪,滿目瘡痍,民不聊生。」

忽必烈喃喃地說:「為什麼呢?就因為我們是蒙古人嗎?」

劉秉忠答道:「是的,王爺,這是事實。俗話說,『十里不同天,五里不同俗』。貧僧斗膽,蒙古大軍所到之處,動輒屠城焚屋、縱兵劫掠,還美其名曰『傳統、權力』,那樣的傳統和權力也許在草原上可以行得通,可這裡是中原!誰要想成為中原之主,就要按照中原的規矩行事!」

忽必烈點著頭,忽然,他劍眉一挑,問道:「蒙古人和漢人不能和睦相處嗎?」

「不!」劉秉忠打斷他的話,說:「有和睦相處的,而且處得很好!」

忽必烈頓時來了興趣,急切地問:「噢?你快說說,都是誰?」

劉秉忠說:「北魏是鮮卑人拓拔圭建立的,魏孝文帝為了與中原漢人和睦相處,不顧太子和守舊老臣反對,不但把國都從老家平城遷到內地洛陽,而且穿漢衣、說漢話、寫漢字,甚至連姓也由拓拔改成了漢姓元。所以,後世又稱他為魏孝文帝元宏。他的舉動,博得了中原漢人的信任和擁戴,奠定了北魏一百五十年的基業呀!」

「喔!」忽必烈顯得很激動,他很想馬上就學魏孝文帝的樣子,立即取得邢州,不,整個中華大地漢人的歡迎和擁戴呀!可是,他心裡很清楚,現在不行,自己的權利和實力也就是僅僅有這塊剛得來的封地,如果完全照搬拓跋珪這套,蒙哥汗不會答應,諸王不會答應。想到這裡,他沮喪地說:「魏孝文帝的做法確實很好,很開明。可是,現在我們沒有辦法。如今我們的這個難題該如何辦呢?」

劉秉忠洞悉忽必烈的難處,說:「現在當然不能那樣辦。眼下,我認為可以辦兩件事。」

忽必烈問:「哪兩件?」

劉秉忠說:「一件是選賢任能。我們應廣開幕府,招攬天下英才,隨時能為王爺您量才使用。現在邢州之地,貧僧認為,非張耕、劉肅二人不可為之。王爺當責其剋期見效,以作為四方效法的榜樣,以使天下均受到恩賜。」

「好,這個不難,我即刻向蒙哥大汗奏報,選派張耕、劉肅前往。那,第二件是什麼?」

劉秉忠說:「國以民為本,民以食為本,本固則國興,歷朝歷代莫過於此。漢地以農耕為主,農耕是本中之本。所以,當務之急是輕徭役,減賦稅,獎勵農耕。不利於農桑耕織的事,比如毀良田做牧場啊……,絕不能再做了。治理漢地,應當用漢法,不能用治理蒙古部族的老辦法,這樣漢人容易接受,才不會出現惶恐不安的混亂局面。」

這次忽必烈沒有說話。他低頭沉思良久,然後擔心地說:「採用漢法自然是好的,可是,蒙古王公貴戚、豪門元勛都來自漠北,習慣了多年沿用的老辦法,讓他們丟掉祖宗成法而用漢法,他們一定不會同意,肯定會竭力反對的。」

這時,姚樞插嘴對忽必烈說:「王爺,這事您不用擔心,我們在下面已經議論過了,採用漢法是長遠的目標,但不能操之過急,需一步一步慢慢來。眼下可以這樣做,一方面繼續實行祖宗舊法,一方面參照唐宋舊制,逐步變更,慢慢推行,使不合時宜的舊法越來越少,適合適宜的漢法新制越來越多。我相信,隨著時間的推移,大多數蒙古人會漸漸習慣的。」

忽必烈覺得這個主意不錯,既不會激怒蒙哥大汗和親王元勛,又能消除漢人對蒙古人的隔閡、仇恨,心中極為高興,於是就說道:「好!就依你們說的辦。」

姚樞卻說:「王爺,此事還得請示蒙哥大汗恩准方能實行。這樣一方面我們有大汗的支持,不怕這地方的蒙古貴族的擾亂;另一方面也堵上了一些在蒙哥大汗身邊進讒言的人的嘴巴。」

「好!這個由郝經去辦!」忽必烈吩咐道。

於是,郝經趕忙起草奏摺,上報蒙古大汗。獲得恩准後,他選派內侍脫兀脫、牧守張耕、尚書劉肅等人為政府安撫使前往邢州,「三人至邢,協心為治,洗滌蠹弊,革除貪暴。」結果去了不到一個月,當地戶口就增加了十倍。這讓忽必烈非常高興,從此對儒生們和他們推行的漢法更加信任了。第二年,他又派楊惟中、趙璧、史天澤等,前往飽經戰亂的河南各地去整治。過了一年,又派楊惟中、商挺等去治理關中。漢儒們的整治在河南和關中也獲得了成功。

當然,忽必烈重用漢人、在漢地推行漢法的成功,使他在漢地中的聲望迅速提高,也引起了蒙古貴族和朝中大臣等守舊勢力的不滿,蒙哥便以忽必烈患有腳病需要回家休息為由,解除了他的兵權。在漢儒們的策划下,他不但躲過了這場考驗,反而有了指揮東路滅宋的指揮權。

1259年,蒙哥大汗逝世的消息傳來。忽必烈在漢人的幫助下,1260年先發制人,在開平稱汗,並且憑藉著近十年經營漠南漢地所積聚的經濟和政治實力,一舉打敗了另一個汗主——他的弟弟阿里不哥,確立了君臨天下的絕對地位。

忽必烈成為唯一的蒙古大汗。忽必烈明白,如何建立一個既能保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