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內修文政 6、制其錢穀,收其精兵

作為一代帝王,趙匡胤的生活作風一直都是儉樸的。他雖然出身於官宦家庭,但年輕的時候家境並不是十分富裕,後來獲得周世宗賞識而平步青雲,也不耽於享樂。及至做了皇帝,他雖然號召石守信、王審琦等老部下放棄兵權、及時行樂,但他自己所過的依舊是樸素的生活。

史料中關於趙匡胤儉樸生活的記載有很多:除了上朝之外,他平時都穿著布衣,而宮中的窗帘也都是最簡單的青布。趙光義曾經奉勸他好好修飾一番宮廷,不然有損皇帝的威儀,但他卻正色說:「我們小時候在夾馬營一家子過的也是這種日子,現在又何必為了滿足自己的私慾而鋪張浪費呢?」趙匡胤最為寵愛的永康公主有一次穿了一件貼綉鋪翠的衣服,顯得非常美麗,眾人都稱讚不已。公主非常得意地給趙匡胤看,卻被他一頓呵斥:「這樣的一件衣服,要浪費多少翠鳥羽毛,如果大家都效仿你的樣子來製作這種衣服穿,豈不是要浪費更多?衣服只是為了禦寒保暖,以後這種衣服不許穿!」

從這些小事中,可以看出趙匡胤不是一個奢侈浪費的人。但對於當時宋王朝的官員們來說,他們所感受到的趙匡胤也許是與此相反的另外一個樣子。

通過修改機構設置,讓地方官員的職權逐漸削減等方式,趙匡胤加強了宋王朝的中央集權實力,讓朝廷可以直接掌控更多的地方。在此基礎上,他又實施了一項新的法令制度,進一步來加強中央實力,實現君強臣弱的目的。

乾德二年,即公元964年,宋王朝的軍隊已經征服了南方不少領土,長期以來並未遭受戰火的南方土地甚為富庶,不管是成都還是金陵,都是手工業、紡織和農業的發達地區。眼見此情景,趙匡胤對宰相趙普說:「南方物產豐富,這些地方的官員也比其他地方要富裕,政府的賦稅等收入也高於其他地方。長此以往,是不是他們會有更多的精力去做一些別的事?」

趙普說:「北方連年戰火,百姓深受兵災,不能穩定地從事生產,所以經濟也就落後了。南方相對穩定,自然比北方富庶一些。官員的收入將來必定輸入給朝廷所用,這樣看來也是好事啊!」

趙匡胤卻說:「如果他們將財富據為己有呢?自古以來一向都是有財力才會有實力去做別的事,招兵買馬,哪一項不需要錢呢?」

趙普說:「臣曾經向陛下建議過,控制地方財政也是讓他們俯首的一個辦法。」

趙匡胤說:「我正有此意。只不過現在各地的賦稅都是按照規矩送到朝廷,並沒有什麼地方超越法度,應該怎樣將這些地方的財力控制在不會產生野心的程度呢?」

趙普說:「率土之濱,莫非王土。只要陛下有這個意願,一聲令下,不就可以將所有財物都收歸朝廷嗎?」

趙匡胤問:「你有什麼好計策?」

趙普笑著說:「陛下向來節儉,每年祝壽都不會鋪張,既然現在有這樣的想法,莫不如就以祝壽為名,將宮殿擴建一番。讓各地輸送財物到京都,相信各地官員不敢不從。」

趙匡胤點頭道:「我雖然向來不主張浪費,但可以利用這個機會讓地方錢穀得到控制,也是個好辦法,你就依此下令吧!」

遵照趙匡胤的指示,一道新的旨意便頒發給了各地州郡:皇帝馬上就要過生日了,為了宣揚大宋的威儀,需要將宮殿擴建一番。各地州郡除了留下必要的經費之外,其餘財富不管是貨幣還是珠寶都要送到京城。

各地州郡官員們都深知皇帝生活節儉,但是這一次忽然要大肆祝壽,修繕宮殿,雖然疑惑,但也不敢有半點違命,很快便將各地的錢財貨幣都收納一番,馬不停蹄地送往開封。

眼看各地進貢的財物連綿不絕,趙光義等人以為趙匡胤終於開竅,想要過一番皇帝的奢華生活,對趙匡胤說:「現在大宋的國力年年增長,財政多有富餘,而各地又進獻了不少寶物,正是您可以享受一番的時候了。宮裡的僕從因為削減,只有幾百人,陛下所穿的布衣也已洗過很多次了。這些財物應該馬上充斥後宮,不能再讓您繼續過這種生活了。」

趙匡胤卻說:「你以為我讓各地進獻錢穀是為了讓自己享受嗎?看一看這一次納入國庫之中的財寶,可謂數不勝數,把這些財力都留在地方長官的手中,只會讓他們滋生不該有的野心。我現在將它們都收起來,是為了國家的長治久安啊!」

之前因為穿著而被訓斥的永康公主,聽說各地進獻了寶物,急忙進宮來希望趙匡胤可以賞賜自己一些,卻被嚴詞拒絕了。趙匡胤對她說:「這些財物都是國家所有,我怎麼能隨便賜給你呢?」

永康公主雖然委屈,也不敢再提出這樣的請求,不過她看到趙匡胤所乘坐的御輦都是後周王朝時候的舊物,便說:「這些御輦都是後周之物,您一直不願意更換,不過現在漆都剝落了,顯得有些破敗,不如用黃金翠玉重新裝飾一番,肯定要威風得多!」

趙匡胤說:「不要說是用黃金來裝飾車輦,就算是用來裝飾宮殿,我也可以做到。只是黃金是國家所有,我應該為天下守財,而不是滿足自己。」

雖然各地進獻的財物珍寶不少,但趙匡胤依舊保持自己的艱苦作風,將這些財物都放置在國庫之中。他和趙普商議著如何將這一舉措繼續執行下去。

趙普建議說:「各地將錢穀等物都進獻給朝廷,就沒有餘力去做別的事情了。但是只以祝壽和修繕宮殿的名義,畢竟不能長久,要將這一要求固定下來,就必須以法令的形式頒布。」

趙匡胤點頭應允,並對趙普說:「這一次讓各地進獻,才知道他們原來各自收藏著這麼多黃金白銀,如果年年積累下去,還不知道會有多少呢?錢穀和軍隊都是一樣的道理,長期積累之後,一定會逐漸增長,不能不防。」

趙普又說:「早在周朝時,世宗就提出對各地的軍隊都加強管理,但重在加強邊防的實力。現在我們要管理軍隊,還要從這方面入手嗎?」

趙匡胤搖搖頭說:「柴榮是為了方便各地的征戰,所以才讓各地加強軍隊。但現在國內逐漸太平,加強軍隊必然會讓將領擁兵自重。我現在要加強的不是他們的軍隊,而是朝廷的兵力,讓各個節度使都懼怕中央,而不是讓他們強於中央。」

趙普說:「現在地方財力不足,也就無法屯兵了,將其錢穀收歸中央,也可以控制他們的軍隊擴張,節度使的兵力就不足以與朝廷對抗了。」

趙匡胤說:「這還不夠,還應該將各地的軍隊中,身強體壯、善於戰鬥的將士都抽調出來,組成由我可以直接掌控的禁軍隊伍,這樣的一支隊伍是全國最具戰鬥力的,不僅可以平定任何地方的叛亂,最重要的是可以警示各地,讓他們不敢胡作非為,有任何妄想。」

依照趙匡胤的指示,於第二年,即公元965年又發布了一道法令,將各地進獻錢穀作為一項常規的命令貫徹下去,確保各個州郡除了必需的經費之外,都不會儲存過多的錢物,有任何特殊需要,都要向朝廷請示撥款。同時,趙匡胤也加強了對軍隊的控制,從各地的軍隊中抽調出善戰者,用於組建禁軍。所組成的禁軍由皇帝直接領導,一部分駐紮在京畿,保衛開封的安全;另一部分則駐紮在開封以外,和京都遙相呼應。

對於新組建的禁軍,在管理制度上也與以前不同。趙匡胤創立的兵分禁、廂的制度,作為宋王朝的一項傳統,被其繼任者一直沿襲下來,成為宋朝兵制的一大特色。其中禁兵作為軍隊的主力部分,兵額多在百萬以上,主要任務便是駐守京師,隨時待命準備征伐;在京師之外的禁兵多駐守在衝要關塞,並要求做到兩年一次的輪換。對於統領的將領多選擇年輕無根基者,同時頻繁調換,以求做到兵不識將,而將無專兵。廂兵則不同,他們主要負擔築造城池、修路、運輸等雜役,是一種常備兵,由侍衛司統領。

在達到「粟帛咸聚王畿」的目的之後,地方藩鎮早已失去了和中央王朝對抗的經濟後盾。又加之以無法屯兵,趙匡胤真正達到了「制其錢穀,收其精兵」的目的。這一舉措的效果影響長遠,在經過數百年的亂世之後,終於達到了「天下之權悉歸朝廷」的中央與地方關係,宋初的朝政獲得了一定時期的穩定,四方萬里之遙,奉遵京師,實現中央的強權統治。其後世的繼任者,也認識到這些舉措的好處,因此以「祖宗之法」為名而效仿,在兩宋三百多年的統治中,為歷代君臣所恪守。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