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亂世起群雄 3、董卓亂政

盛夏的洛陽近郊碧草連天,紅日西墜,一派安寧祥和的景象。忽而,一隊鐵騎夾帶著邊陲的肅殺之氣,現身天邊,捲起滾滾紅塵,將這安寧破壞殆盡。

董卓來了!

亂世舞台上演的是鬧劇,更是雜耍劇。一根鋼絲高高地懸掛於舞台中央,身懷絕技的人可以險中求勝,從容地走過鋼絲,功力不逮之徒卻註定葬送機會,跌下鋼絲,摔個粉身碎骨。

何進毫無預兆地成為刀下鬼,跌下鋼絲,受他邀請的董卓卻披掛整齊,步入歷史的聚光燈下。董卓的身手如何?面對千載難逢的機遇,他將要平穩地走過鋼絲,挽國於將傾?抑或再蹈何進悲劇,成為歷史尷尬的過客?

培根曾經說過:性格決定命運。為了看清董卓的命運,我們先來了解一下董卓的脾氣秉性、前塵舊事。

董卓,今甘肅臨洮縣人。當時的臨洮尚不是漢族聚居區,而是羌族聚居區。那時候的羌族人比現在多多了,他們性彪悍,善騎射,是威名遠播的馬上民族。董卓雖然是漢人,卻與羌人相當投緣,從小就跟著一幫少數民族古惑仔東遊西盪。那時候的董卓儼然是行俠仗義的古惑仔老大,他愛打抱不平,鋤強扶弱,再加上生就的人高馬大,孔武有力,能在馬上左右馳射,日子久了,竟也建立起自己的威信,當地的漢人和羌人都將他視做偶像,尊稱他為「健俠」。

董健俠的少年時光委實風光無限,據《後漢書》和《三國志》里記載,那時候,董卓的家裡沒有牛羊了,他只要站在山頭吹一聲口哨,馬上就會有羌族首領趕著成群的牛羊過來,任他挑選。

董卓的那幫古惑仔朋友對他更是死心塌地,一生追隨於他。

後來,東漢政府忌憚羌人的力量,想把羌人遷離家園,好讓他們分散開來,卻遭到羌人的暴力反抗。腐朽的東漢政府無力派兵前往鎮壓,就想出本地人治理本地人的省事辦法。這時,隴西的地方官員就向朝廷推薦了董卓。

於是,東遊西盪的董卓開始步入仕途。公元167年,董卓擔任東漢皇家禁衛軍軍官羽林郎,漢陽、隴西、安定、北地、上郡和西河六地的羽林軍都屬董卓統管。

董卓的馬上功夫和野蠻秉性讓他在南征北戰中所向披靡、一路凱歌,他很快升遷為郎中、并州刺史,直到河東刺史。

正當董卓青雲直上的時候,黃巾起義爆發了,他被派去鎮壓起義,居然接連吃了幾回敗仗,於是被貶回隴西。

然而當時特殊的政治環境,決定了野蠻不羈的董卓不會寂寞到底。

就在184年的冬天,西北的十萬羌族人又造反了,朝廷連忙差遣董卓等人前去平亂。董卓率領三萬人追擊羌人,卻在望垣被羌人的軍隊團團圍住,眼看都要絕糧了,部隊還無法突圍。當時若想突圍,只能渡過一條河,但在敵人的眼皮底下強渡,肯定要冒全軍覆沒的危險。

這時候,董卓心生一計。他先讓士兵在河上築起一道圍壩,將河水堵起來,假裝在河裡捕魚補充給養,敵人信以為真,放鬆了警惕。在圍壩的掩護下,董卓的士兵卻在分批悄悄渡河。等敵人醒悟,派兵追來的時候,董卓的軍隊已經全部過河。他讓人將圍壩毀掉,湍急的河水傾瀉而出,生生阻擋了敵人追趕的步伐。

在這次戰爭中,董卓的友鄰部隊都或多或少地受到損失,唯有董卓小施計謀,全師而還。正是靠著這樣的軍事謀略,董卓的部隊在漢末頻繁的戰鬥中逐漸發展壯大起來,成為關中及涼雍地區一支舉足輕重的軍事力量。

董卓力量的壯大自然引起了朝廷的不安,朝廷讓他放棄軍隊,來洛陽做少府,想用這種明升暗降的方法削弱他的兵權。

在動亂的年代,有槍就是草頭王,實力決定一切,董卓怎麼肯拱手將部隊交出,去當什麼少府呢?任朝廷一再催促,董卓一拖到底,口說即將上路,實際就是不走。朝廷見此情況,對董卓的疑慮更深。靈帝在臨死前,還念念不忘此事,要調董卓為并州牧,讓他把部隊交給皇甫嵩。陞官是可以的,但交出部隊是萬萬不可以的。董卓上疏給朝廷說,孩兒們和我相處日久,感情很深,希望我帶他們一起去并州,保護國家的邊疆。朝廷一看,董卓是打定了主意要與自己的部隊共存亡,也就無計可施了。不久靈帝去世,這事也就不了了之。

董卓將部隊駐紮在河東,密切觀察朝廷變化,以備應變。

正在這個時候,機遇就像餡餅一樣從天而降,董卓收到了何進的邀請函。進京!董卓意識到,這封信將徹底改變自己的命運。在此之前,他充其量只是個獨步一方的草頭王。如今,他有可能成為影響天下局勢的重要人物。

可以說,在此之前,董卓的表現很對得起上天分派給他的角色,但當歷史的洪流將他推至一個更大的舞台的時候,他是否還能從容表演呢?

董卓無暇多想這個問題,機會當前,他迅即作出抉擇,將大部隊留在河東守住後方,自己帶了三千精兵火速奔赴洛陽。這一布置顯示了董卓的心機:勝,可問鼎天下,敗,亦可退守河東。

任董卓日夜疾馳,當他趕到洛陽的時候,朝廷形式又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何進死於宦官之手,何進手下又將宦官殺了個乾淨。

洛陽城外的董卓,面對的是衝天的火焰、遍地的死屍。原本應邀做殺人的刀,一不小心成了坐收鷸蚌相爭之利的漁夫。歷史慷慨地將機遇奉送於董卓,以鬧劇、悲劇還是以喜劇收尾,全賴董卓的表演了。

在洛陽近郊,董卓最先邂逅的是被張讓劫持的兩位皇子。張讓,這位太監中的大佬,顯然被殺紅了眼的何進手下嚇壞了,急急忙忙地帶著劉辯和劉協就出了宮。跑到小平津的時候,盧植帶來的追兵追到了車背後,張讓意識到自己逃跑不得,回頭無路,哭著對劉辯說了句「惟陛下自愛」,轉身投河而死。

盧植將兩個孩子抱在馬上,一行人默默向回趕。董卓得知消息,回馬尋找皇子,與他們不期而遇。

看到小皇帝後,董卓立即下馬磕頭,對皇上說,我是董卓。誰知16歲的劉辯哇的一聲哭出來,喊著要媽媽。倒是9歲的陳留王劉協冷靜穩重,董卓問起京城的事,他對答如流,將前因後果娓娓道來。兩相對比,董卓認為劉協比劉辯強得多,再加上他認為劉協是董太后親自撫養的,與自己頗有淵源,於是便生了罷黜劉辯、擁立劉協的念頭。

董卓將漢少帝逢迎回皇宮後,就開始干預東漢政權。要擴大影響力,必須具備強大的軍事後盾,可董卓帶來的兵力不過三千人,何以服眾?董卓想出了一個鬼點子,他讓自己的軍隊晚上悄悄溜出城,白天再大張旗鼓地進城,如是者四五天。洛陽各方勢力見董卓的部隊絡繹不絕而來,一下子就被他的「強大實力」鎮住了。何進的部隊群龍無首,也歸附了董卓。

正當董卓春風得意的時候,一個威脅出現了。原來何進在邀請董卓的時候,還向另一個并州軍閥丁原發出了求援信。董卓抵達洛陽不久,丁原的部隊也隨後趕來,丁原的部隊戰鬥力很強,他手下的呂布更是勇冠三軍。

一山豈容二虎。董卓不敢與丁原硬碰硬,又計上心頭。他了解到呂布貪財愛色,就用金錢美女收買了呂布,呂布就此倒戈,殺了丁原。并州部隊歸順董卓,呂布也投身董卓帳下,做了他的義子。

從此,洛陽城的真正主人就變成了董卓。董卓比誰都清晰地認識到這一點,他開始無所顧忌地將自己的主人翁精神發揚到底。

為了獨攬大權,董卓決定廢掉當時的皇帝劉辯,另立陳留王劉協為帝。董卓這樣做的目的很簡單,就是為了敲山震虎,讓大家明白現在洛陽城的主子姓董。

洛陽城內的士族官員中,就屬四世三公的袁家勢力最大,董卓就先找來袁紹商量這件事。袁紹何許人也?袁紹是何進的人,支持的就是漢少帝劉辯,他自然不同意董卓的這種做法,就說:嫡長子繼位是天經地義的,再說他也沒有犯錯,你憑什麼要廢他?你要廢了他,恐怕天下人不答應。董卓一聽,土匪脾氣就發作了,豎子,天下的事難道不是我說了算嗎?你以為我董卓的刀不快嗎?袁紹也刷的一聲拔出刀來說,天下難道只有董大人的刀快嗎?袁紹一邊說著,一邊向外退,出門之後騎上馬就連夜跑出京城。

袁紹跑了之後,他的弟弟袁術、曹操也先後離開了京城。京城士族原本就唯袁紹馬首是瞻,袁紹這一跑,董卓在士族中的威信立馬就下降了。董卓正在興頭上,絲毫沒有意識到自己走了一步臭棋,他後來的滅亡恰恰就輸在這一步棋上。

少帝劉辯懦弱愚昧,不足為人主,而陳留王劉協卻聰明睿智,連先帝都很看好他,董卓認為自己換皇帝的理由還是很充分的。再者,通過換皇帝,董卓正好可以樹立自己的威信,加強對政權的掌控,這種做法豈不是一舉兩得?

但董卓沒有想到,皇帝不是想換就換的。在當時的政治氣候下,皇帝無論有多昏庸,他都是一國之君、一國之本,換皇帝就等於動搖了國家的根本,會造成天下大亂。董卓把帝位當兒戲,想廢誰就廢誰,想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