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偏安的最後歲月 一 隆興和議

紹興三十二年(1162年),趙伯琮改名為趙眘,被正式立為皇太子。同年,宋高宗禪位於趙眘,趙眘即位為宋孝宗。從此,宋朝皇位又回到了宋太祖一系。宋孝宗對宋高宗感恩戴德,一直謙恭而仁孝,並保持了終生。有意思的是,反而宋孝宗自己的親生兒子趙惇(後來的宋光宗)對父親一直忌刻有加,公然上演了一場父子不和的大戲,這一節到後面再提。

詞中充滿強烈的愛國激情,對苟且偷安之輩倍加譴責。張浚在宴席上偶然讀到此詞後,竟然感動得罷席而走,由此可見此人確實心懷收復之志。只是,有志氣是一回事,有能力則是另外一回事。

此時,在金軍的武力威脅下,宋孝宗不得不屈辱求和。除割讓海、泗、唐、鄧四州,又割去商、秦(今甘肅天水)兩州;交換的條件只是雙方世為叔侄之國,宋帝正皇帝之稱,不再向金稱臣,改稱侄皇帝;原來的「歲貢」改稱「歲幣」,每年金銀、絹各減至二十萬兩匹。這便是恥辱的「隆興和議」,也稱為「乾道之盟」,「隆興」、「乾道」均為宋孝宗年號。和議成立後,宋金雙方保持了約四十年的和平關係。

當時,詞人張孝祥作了一首《六州歌頭》,詞云:

虞允文到四川後,在軍事上採取了一系列措施:適當增加將士的俸祿,使能養家以提高士氣;養馬戶可以免除賦役,由此鼓勵養馬,以增加馬匹數量;又聽取大將秦琪的意見,改變兵力分散的狀況,以使軍勢首尾相應。虞允文積極備戰,但卻一直沒有明確提出出兵的計畫。等了一年多,急不可待的宋孝宗實在沉不住氣了,以密詔催促虞允文儘快發兵。虞允文由於軍需未備,不願倉促出兵。宋孝宗為此相當不滿。虞允文深知宋孝宗的心意,為了不負厚望,日夜奔忙,「戴星乘馬,冰滿鬢髯」,終於積勞成疾,於淳熙元年(1174年)二月辭世,享年六十四歲。

同年四月,張浚派濠州李顯忠軍、泗州邵宏淵軍,分道出擊屯駐在河南的金軍。李顯忠原名李世輔,十七歲隨父從軍抗金,屢立戰功,宋高宗賜名顯忠。他一貫堅持抗戰,鬥志昂揚。自濠州出兵,五月攻下靈壁縣。邵宏淵自泗州圍攻虹縣(今安徽泗縣),卻未能下。李顯忠派靈壁降卒,招降虹縣金軍守將,然後與邵宏淵合兵,進取宿州(今安徽)。李顯忠麾下勇士楊椿首先登上宿州城,打開北門,宋軍遂攻入城中。邵宏淵部殿後,遲疑不前,經李顯忠催促,方渡濠登城。宋軍與金軍展開激烈的巷戰,殲敵數千,終於收復了宿州城。

註:張孝祥,字安國,號於湖居士,歷陽烏江(今安徽和縣東北)人,為唐代詩人張籍的後代。宋紹興十一年(1141年),金軍大舉進犯中原,十歲的張孝祥隨父張祁南下渡江避難,居住蕪湖升仙橋西。史稱他「幼敏悟,書再閱成誦,捷於文思,文章俊逸,頃刻千言,出人意表,能詩善詞,尤工樂府」,而且精於書法。十六歲時,張孝祥在明州進士預選中考了第一名。兩年後,又在省里的進士預選中考了第一名,兩次科舉連中兩元,一時明州城鄉傳為美談。在此期間,張孝祥遇見了同樣南下避難的李氏,二人一見傾心,同居在一起。李氏於紹興十七年(1147年)生下了一個兒子,取名張同之。張孝祥與李氏感情深厚,但不知道什麼緣故,二人始終沒有結為夫妻,由此引發了一段無可奈何的愛情悲劇。紹興二十四年(1154年),二十三歲的張孝祥到臨安應試。此次考試完全被秦檜一黨左右,廷試結果秦檜孫子秦塤排在第一,張孝祥排在第二。但在殿試時,卻平地起波瀾。宋高宗御覽策對時,覺得秦塤的策對都是往日秦檜經常說的那一套,毫無新意。而張孝祥的策對「議論雅正,詞翰爽美」,令人耳目一新。加上宋高宗喜歡書法,張孝祥的字筆力遒勁,卓然顏魯,令宋高宗大為驚嘆,於是親自將張孝祥定為第一,還說:「張孝祥詞翰俱美,必將名世。」後人稱張孝祥為「甬上第一狀元」。

一直到趙伯琮三十六歲時,吳皇后認為趙伯琮恭儉勤敏、聰慧好學、可當大任,勸宋高宗立伯琮為皇太子。據說宋高宗在趙伯琮和趙伯玖二人之間始終舉棋不定。後來,宋高宗想了個辦法:賜給趙伯琮和趙伯玖二人各十名美貌的宮女。幾天後,宋高宗又將宮女召回,結果,賜給趙伯琮的十名宮女仍然是處女,而賜給趙伯玖的宮女都已經不是處女了。於是,宋高宗覺得趙伯琮品行更為高尚,最後決定立趙伯琮為太子。

此時,宋太祖的後代已經相當龐大,傳孫已經有一千六百人。經過仔細選擇,最後留下了兩名孩子,其中一名瘦小的叫趙伯琮(即後來的宋孝宗趙眘),為宋太祖七世孫。當時宋高宗嫌趙伯琮太過瘦弱,怕不好養育,想留下另一名更壯實的孩子。剛好此時有一隻貓從兩個孩子身邊經過,趙伯琮一動不動,而壯實的小孩卻伸出腳去,踢了一下貓。這一腳踢走了貓不說,也踢掉了宋高宗對他的好印象,於是,宋高宗留下六歲的趙伯琮,交給張賢妃撫養。但因為此時宋高宗才不到三十歲,仍然相當年輕,他還是希望將來能有自己的孩子,所以並沒有立即冊立趙伯琮為太子。宋高宗寵妃吳氏(後來的吳皇后)也收宗室子弟趙伯玖(後改名趙璩)為養子。張賢妃病逝後,趙伯琮也由吳皇后一併收養。之後,宋高宗分別封趙伯琮、趙伯玖為普安郡王、恩平郡王。

宋孝宗、湯思退的投降妥協遭到了抗戰派大臣的紛紛反對,辛次膺憤而辭職,張浚、虞允文、胡銓、王十朋(四十六歲中狀元,官至起居舍人、侍御史等職,戲劇《荊釵記》便是寫他與妻子錢玉蓮的故事)等人連續上書,堅決反對求和。宋孝宗本來就意志不堅定,有所悔悟,又下令停止和議。但他同時升湯思退任左相兼樞密使,升張浚任右相兼樞密使,張浚還奉詔視師淮上,「遍行兩淮,築治城壘」。可見宋孝宗在戰與和之間猶豫不決,立場始終搖擺不定。造成這原因的,固然有投降派的阻撓,更大的阻力卻是來自太上皇宋高宗。宋孝宗本來絕無可能當上皇帝,卻意外地被宋高宗收為養子,並且宋高宗主動退位為太上皇,他才得繼大統,這其中的感激不言而喻。也正是這份感激,削弱了宋孝宗抗金的意志。

宋孝宗一即位,便下詔追復岳飛、岳雲的官爵,依官禮改葬,同時令訪求岳飛的子孫,特別加以錄用。岳飛因為抗金而蒙冤被害,時人多為其不平。此時,最大的投降派秦檜已死,主和派宋高宗已經退位,宋孝宗詔書一下,大大鼓舞了主戰派的志氣,朝野上下,均為之一振。宋孝宗隨即以手書召張浚入見,說:「久聞公名,今朝廷所賴唯公。」又起用遭到秦檜誣陷、流落二十年的辛次膺同知樞密院事,召回被秦檜貶斥的胡詮,朝中的秦檜黨人都被驅逐。

宋高宗趙構在從揚州逃跑時受到了嚴重驚嚇,從此失去了生育能力。而他唯一的兒子趙旉也於三歲時患病卧床,剛巧宮女進屋服侍時,不小心踢倒了一隻金爐,突如其來的響聲驚嚇了病中的趙旉,結果導致病情加劇。不久,趙旉便重病而死。這父子二人的命運都跟驚嚇相連,由此也可以看出南宋建國之初,局勢是何等的不穩定,而金人洗劫後的中原,在相當長的時間內都沒有恢複元氣。

宋孝宗沒有養父宋高宗被金人追得四處奔逃、無處藏身的慘痛經歷,因此對金人並不像宋高宗那樣畏金如虎、談金色變。他也是南宋皇帝中最有作為的一個。宋孝宗力主抗金,早在他還是皇子的時候就有所表現。紹興三十一年(1161年),金主完顏亮大舉南侵,南宋朝廷中的大多數大臣都主張逃跑,當時還叫趙伯琮的宋孝宗十分氣憤,主動上書,要求親自領兵與金軍決戰。不過,經老師史浩的提醒後,為了避免宋高宗疑心,趙伯琮再次上書,請求在宋高宗親征時隨駕保護,以表孝心與忠心。趙伯琮與權臣秦檜的關係一直很僵,主要原因是趙伯琮厭惡秦檜一味的屈辱求和。

並大興冤獄,一下子逮捕了「一時賢士五十三人」。不過,此時秦檜已經病重,他想寫下文書判處這些人死刑,卻已經病得不能書寫,且很快就病死。這一干被誣陷的人才得以重見天日。張孝祥一登上政治舞台便處在了風口浪尖。秦檜死後,張孝祥正式入仕,先授秘書省正字,歷任秘書郎、著作郎、集英殿修撰、中書舍人等職。值得注意的是,秦檜餘黨湯思退對張孝祥有師生之誼、知遇之恩,張孝祥雖然不依附湯思退,亦從不得罪。紹興二十九年(1159年),汪徹升御史中丞,彈劾湯思退妥協投降,張孝祥亦被免官。此後,張孝祥先後出任撫州、平江、靜江、潭州等地的地方長官,調動極為頻繁。在地方官任上,他嚴明法紀,鋤抑強暴,賑濟災荒,庭無滯訟。張孝祥文章過人,書法、詩、詞均好,遺憾之處,是其出入湯思退和張浚兩人門下,讓人覺得其遊離於和戰之間,時人對此均感到惋惜。隆興二年(1164年),宋孝宗重用張浚,命其出兵北伐。張浚舉薦張孝祥為建康留守,這是張孝祥一生中擔任的最高最重要的官職。但不久後,張浚北伐失敗,張孝祥被彈劾落職。後起用任荊南荊湖北路安撫使,任上,築寸金堤,絕荊州水患;建萬盈倉,用於儲備漕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