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靖康恥 四 泥馬渡康王

趙構是宋徽宗第九子,宋欽宗同父異母弟,大觀元年(1107年)五月生,宣和三年(1121年)十二月進封康王。靖康之變時,趙構曾作為親王出質金營,據說他曾因射箭連中,加上在金營鎮定自若,金人懷疑他並非皇子,而是將家之子,於是遣還換質。後來得知趙構確實是皇子後,金人無比後悔,立即派軍隊去追趙構。而趙構因奔走疲勞,正在一座廟裡熟睡。突然,他做了一個夢,夢見有神人提醒他說:「金人追趕將至,快逃走,已備馬在門外。」趙構驚醒過來,看到月光下果然有一匹馬,於是就乘騎這匹馬渡過了大河。渡河後,發現馬不能動了,變成了一匹泥馬,原來就是廟中的泥馬。這就是著名的「泥馬渡康王」的故事。

「泥馬渡康王」當然是子虛烏有、荒誕不經,不過是趙構當上了皇帝後,為了顯示「君權神授」,與身邊的謀臣編造出來的傳說。自古以來,開國帝王都有著不同尋常的傳奇,比如北宋開國皇帝趙匡胤,據說他出生時身帶異香,三日不散,因此小名叫「香孩兒」。

不管「泥馬渡康王」的真實性如何,趙構確實是相當幸運的。靖康元年(1126年)十一月,金兵入侵,宋欽宗派弟弟趙構出使金營,負責割地求和事宜。趙構之前已經有一番在金營當人質的離奇經歷,親眼見識了金兵的兇狠和殘暴,而代替他的人質肅王趙樞已經被擄北上,今生今世大概都無法回到中原。由此可以推斷,趙構其實並不情願接受這項使命,親王去求和,與羊入虎口無異。但形勢所迫,趙構還是出發了。他剛出京城,金兵便渡河南下。趙構反而因此逃過一劫。宋徽宗總共有三十一個兒子,皇位之所以幸運落在趙構身上,僅僅因為他是唯一逃過大難的皇子。否則,皇帝無論如何是輪不到他頭上的。

趙構到達磁州(今河北磁縣)時,為知州宗澤和當地百姓所留,後來知相州(今河南安陽)汪伯彥來邀,又前往相州。閏十一月,金兵圍攻汴京開封(今南),宋欽宗派人持蠟書至相州拜趙構為河北兵馬大元帥,同時拜知中山府(今河北定縣)陳遘為元帥,汪伯彥、宗澤為副元帥,要求趙構儘快召集河北兵馬,入衛京師。但趙構得到了兵馬大元帥的頭銜後,只派少數軍隊南下,而他自己卻率領大隊兵馬逃至大名府(今河北邯鄲),隨即又逃往東平府(今山東東平一帶),繼而再逃向濟州(今山東巨野)。在逃亡途中,趙構和大臣們就在寒冷的曠野中燒火做飯,一起在茅舍下就食。在顛沛流離中,趙構深切體會到饑寒交迫的滋味,只是這並沒有激發他的鬥志,反而讓他更加消沉,產生了畏金如虎的心理。

就在趙構只顧自己逃命的時候,開封失陷,徽、欽二帝被俘虜。之後,金人立張邦昌為楚帝,然後撤兵北歸。金兵一退,開封軍民和朝廷舊臣即不再擁戴張邦昌,同時各路「勤王」兵馬紛至沓來,聲討張邦昌。張邦昌只得迎元祐皇后入宮垂簾聽政,並迎奉康王趙構。靖康二年(1127年)四月,元祐皇后手書至濟州,勸康王即帝位。五月初一,康王趙構在南京應天府登基,是為宋高宗,由此建立了南宋政權。

儘管「泥馬渡康王」的故事加強了宋高宗即位的正統性,但他這個皇帝當得並不輕鬆,內心深處對金人十分恐懼。當時金國的兩大主將完顏宗翰(即粘罕)和完顏宗望(即斡離不)發生了意見分歧,完顏宗翰主張入主中原,完顏宗望主張見好就收,兩人爭執不下。宋朝老將宗澤時任東京留守、知開封府,幾次力請宋高宗還都汴梁,利用金人內部意見不一的時機,大舉渡河,圖謀興復。但宋高宗早被金人嚇破膽,死也不肯回到汴梁。

宗澤一面沿黃河南岸修築防禦工事,增造作戰器械;一面積極募集新軍、加以訓練。同時和河北的忠義民兵,特別是王彥的「八字軍」、五馬山寨義軍等建立密切聯繫,使以前散在各地的一些農民起義軍,如河北的楊進、李貴,河東的王善等都自動投奔到他的旗幟之下,聽他節制。此外,他還積極整頓社會秩序,安撫士民。開封的形勢迅速好轉,守備大大加強。三路南侵的金軍處處受到抗擊,攻陷的州城不久又被南宋軍民收復。宗澤的名字也使金人喪膽,私下稱他為「宗爺爺」。宗澤擬出了全面反攻的計畫奏報朝廷。而朝政全部為投降派把持,宰相黃潛善、汪伯彥還誣陷宗澤發狂,拒不允准。年已七十的宗澤憂憤成疾,背上發疽而死。死前一日,他長吟「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的詩句,並囑咐部將們要繼續抗金,至臨終無一語言及家事,只是連呼三聲「過河」,念念不忘未竟壯志,聞者無不黯然淚下。

註:「八字軍」是活動在河北地區的抗金隊伍,原先是王彥率領的一支官軍,建炎元年(1127年)受河北招撫使張所派遣到河北去組織忠勇軍民抗金。九月,他們一度收復了新鄉縣(今河南新鄉),後遭金兵圍攻,敗退至共城縣(今河北輝縣)西的太行山區繼續抗金。士兵們為了表示堅決抗金的決心,在臉部刺上了「赤心報國、誓殺金賊」八個字,從而得名「八字軍」。八字軍的抗金鬥爭得到了兩河人民的熱烈響應,兩河地區忠義社的首領傅選、孟德、劉澤、焦文通等領導的十九寨都聽從王彥的號令,人數總計十餘萬,兵寨綿亘數百里,金鼓之聲相聞,成為黃河以北一支最強大的抗金力量。本來王彥想大舉北上,進攻太原(今山西),後未能實現,便率領八字軍精銳渡河到開封與宗澤匯合。

建炎元年(1127)秋,完顏宗望病死,主戰的完顏宗翰獨掌金國大權,立即再一次大舉南侵,目的是要趁宋高宗立足未穩,將其一舉消滅,以防趙氏政權捲土重來。金軍分兵攻宋,金兀朮(完顏宗弼)率東路軍主力攻東京開封,完顏宗翰率中路軍攻西京洛陽,婁室率西路軍攻長安,以牽制四川、陝西的宋軍。

值得一提的是,就在這個時候,跟隨宋徽宗北上的大臣曹勛從金國逃回應天府,晉見了宋高宗。曹勛獻上了宋徽宗親筆書寫半臂絹書,還有他本人寫的《北狩見聞錄》一書,該書記錄了從隨宋徽宗被俘入金營到北遷燕山前的親身見聞,起自靖康二年(1127年)二月初七,迄於同年六月。宋高宗看著這些血淚之書,不但沒有激發出抗敵的勇氣,反而生怕重蹈靖康之變的覆轍,不顧朝臣們的反對,堅持將朝廷從南京應天府遷到更為安全的揚州。

金軍隨即派精銳騎兵奔襲揚州,一舉攻陷天長,金軍前鋒距離揚州城僅有數十里。宋高宗此時正在後宮尋歡作樂,軟香滿懷,好不快活,突然聽到金軍已經到達揚州附近,嚇得驚慌失措,倉皇披甲乘騎出城,隨從的只有御營都統制王淵、內侍省押班康履等五六騎,連宰相都未及告訴。宋高宗一路狂奔至瓜洲,乘小船渡江,日暮時分抵鎮江。金軍這次奔襲突如其來,使宋高宗受了很大的驚嚇,也給他留下了嚴重的後遺症,他從此失去了生育能力。

南宋小朝廷的投降派黃潛善、汪伯彥等聽說宋高宗南逃,也紛紛跟隨逃跑。車駕起行,城中大亂,軍民爭相出城、渡江、擁擠、踐踏、溺水,死者不可勝數。軍民怨恨宰相黃潛善、汪伯彥等。司農卿黃鍔到了江上,軍士一聽說他姓黃,就以為他是黃潛善,罵道:「誤國誤民,皆汝之罪。」黃鍔還來不及辯白,頭已被砍下。

之後,金軍順利進入揚州,大肆擄掠後,又縱火焚城,士民存者僅數千人而已。

宋高宗逃到鎮江後,吏部尚書呂頤浩認為皇帝應該留在江北督軍,鼓舞士氣。御營司都統制王淵認為鎮江太靠前線,不如退居杭州安全。宋高宗立即接受了王淵的意見,命張浚、呂頤浩、劉光世等沿江扼守,自己渡江逃到了有所謂「重江之阻」的杭州。幸好金兵沒有繼續進攻,宋高宗才鬆了一口氣。此時朝野群情激奮,一致要求罷免黃潛善、汪伯彥的相位。宋高宗被迫改任朱勝非為宰相,又認為王淵獻計有功,命他掌樞密院事。

王淵由一個小小的御營司都統制一躍而為掌管全國軍事的高官,引來眾多的不滿,其中,意見最大的當屬扈從保駕的御營司將領苗傅。剛好另一個伴駕勤王的威州刺史劉正彥也對王淵有意見。劉正彥曾招降流寇,但朝廷沒有恩賞,王淵掌權後,還想奪走劉正彥的軍隊。牢騷和怨言在這些勤王將領中蔓延,而宋高宗身邊的宦官康履驕恣用事,對勤王將領們呼來喝去,招來更大的不滿。苗傅和劉正彥決定用武力誅殺王淵和康履,兵諫宋高宗。

劉正彥事先埋伏好軍隊,等王淵退朝回府時,在半路將其殺死。隨後,劉正彥高喊王淵與宦官勾結造反,帶著軍隊趕到行宮來殺宦官。苗傅當時負責守衛宮禁,立即打開宮門接應。兩隊人馬一起殺進行宮,殺死康履,迫宋高宗退位,禪讓給三歲的兒子趙旉,由哲宗孟皇后垂簾聽政,改元明受,大權全部被苗傅和劉正彥掌握。這次兵變史稱「明受之變」,又稱「苗劉之變」。

宋高宗此時才二十二歲,自然不甘心退位當太上皇。他悄悄與宰相朱勝非密議,派人召集前線的張浚、呂頤浩、劉光世等人回師平叛。駐守平江府(今江蘇蘇州)的禮部侍郎、節制軍馬張浚與知江寧府(今江蘇南京)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