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靖康恥 二 靖康恥

政和五年(1115年),女真人完顏阿骨打(又叫完顏旻)建國,國號金,完顏阿骨打成為金國的開國皇帝,即為金太祖。

金太祖建國後屢敗遼軍的消息傳到宋朝後,宋徽宗和蔡京、童貫密謀,打算聯金滅遼,以此來收取燕雲十六州。政和七年(1117年),宋朝廷初次使金未成後,宋徽宗命童貫繼續負責同金聯繫通好之事。童貫則令王師中另選派能幹的官吏出使金國,王師中便向童貫推薦了馬政。

馬政,洮州(今甘肅臨潭)人,寓家牟平(今屬山東)。重和元年(1118年)二月,宋朝廷以馬政為武義大夫,命其以買馬通好的名義使金。經過充分準備,本年閏九月,馬政一行下海出發,但一到對岸,即被金兵俘獲,並奪取了他們隨帶的物品,經過再三說明,才讓通行。馬政一行行程三千餘里,歷經艱難,終於到達拉林河見到了金太祖。金太祖詢問馬政來金的原因,馬政告以宋願與金修好合力攻遼之事。金太祖及群臣由於不明底細,沒有明確表態。經商議後,金太祖決定留下使者中登州小校王美、劉亮等人作人質,而派遣散覩與李慶善等為使臣持國書,並攜帶北珠、生金、貂革、人蔘、松子等禮物隨同馬政等赴宋回報,以探訪宋朝之虛實底細。宋、金通好由此開始,之後,宋、金使者來往不絕,頻繁聯絡。

註:這裡特別要提到,馬政的兒子馬擴後來在宋徽宗宣和中多次以闔門宣贊舍人使遼、金,成為宋朝廷來往於遼國和金國的主要使者,因其傳奇的經歷和獨特的視角而成為後世多部歷史小說的主角,比如徐興業先生所著的《金甌缺》(獲1991年第三屆「茅盾文學獎」),王汝濤先生所著的《偏安恨》等。

宣和二年(1120年)二月,宋朝又派趙良嗣出使金國,名義上仍是買馬通好,實際上是想約金攻遼。

趙良嗣,原名馬植,又名李良嗣,祖籍遼燕(今河北北部),自契丹佔據燕雲十六州之後,馬氏成為遼國的漢人大姓,世代都在遼國為官。北宋末年,趙良嗣在遼任光祿卿,因奸詐狡猾,為同僚所不齒。馬植在遼國有些混不下去了,又見到隔壁的女真族日益強大,對遼國構成強大的威脅,而遼國卻日益腐敗,便想為自己謀取後路。因為他是漢人,有冠冕堂皇的理由去投靠宋朝廷。剛好宋徽宗派鄭允中為正使、童貫為副使,出使遼國。馬植覺得機不可失,在童貫經過盧溝時,連夜謁府求見,說要向童貫面陳滅遼之策。童貫暗自思忖,馬植本是遼國人,反倒要向自己獻滅遼之策,葫蘆里賣的是什麼葯呢?他吩咐小吏把馬植請進來。馬植一見童貫,慷慨陳詞,說:「大家本是天朝大國,皇上聖明,萬民恭順,馬植心中嚮往已久,只是無緣表述。今天祚帝荒淫無道,遼已是奄奄一息,馬植一心棄暗投明,希望您能明察心跡!」接著又說:「不僅大宋欲除燕保國,女真人對遼也是恨入骨髓,如此宋如派遣使臣從登州、萊州渡海去同金人結盟,與之相約,南北夾擊共滅遼國,遼指日可圖!」童貫聽罷,喜出望外,認為馬植是一個深謀遠慮且識時務的「才俊之士」,立刻將其帶回宋朝,鄭重其事地舉薦給宋徽宗。宋徽宗正有聯金滅遼之意,立即奉趙良嗣為座上賓。

四月,趙良嗣終於到達金國,不料金太祖已經親自率軍出征,攻打遼國上京。趙良嗣一行急忙兼程追趕,至半路上見到金太祖,隨金軍一起到達上京城下,親眼看到金軍僅用二、三個時辰便攻下上京。趙良嗣捧觴為壽,口呼萬歲,呈上宋徽宗親筆信,請金一起夾攻遼國,幫助宋收復燕京(今北京)舊地。

經過協商交涉,金太祖表示願夾攻遼國,而宋每年向金納幣五十萬。雙方約定,金取遼中京大定府(今內蒙古昭烏達盟寧城西大明城),宋取遼燕京析津府(今北京市)。金原定立即出兵攻遼,要趙良嗣迅即回去讓宋也立刻出兵。但當時正值盛夏酷暑,金軍連續征戰,牛馬發生流行病。金與趙良嗣改約明年(宣和三年)舉兵,並派勃堇、曷魯持國書使宋回報。

宣和二年(1120年)秋,趙良嗣回朝,向宋朝廷報告了金國的意見,說金太祖認為燕京(今北京)、西京(今山西大同)一帶均是宋舊地,金從遼手中收復後,都將送還給宋。宋徽宗信以為真,九月,即命馬政與王瓖為使臣,再次出使金國,並送金使勃堇、曷魯等回金。

馬政此次使金所持宋給金的國書中稱,為了履行前(趙良嗣)與金所定共同攻遼的協議,已命童貫勒兵待發,只等馬政使金歸來,約定日期,即可舉兵攻遼。國書還根據趙良嗣一面之詞,要金答應前所承諾的將五代以後被遼佔領的幽(今北京市)、薊(今河北薊縣)等十六州及整個長城以南地區,在滅遼以後歸宋,宋金雙方今後以長城為界,而宋將原向遼所貢銀絹轉貢給金。

宣和七年(1125年)十一月,金太宗兩路發兵,大規模南侵。金軍分兵兩路,西路軍由完顏宗翰(金太祖侄,本名粘沒喝,又叫粘罕)率領,由雲中(今山西大同)進攻太原(今山西);東路軍由完顏宗望(金太祖次子,又叫斡離不)率領,由平州(今河北盧龍)進取燕京(今北京)。

當時,金太祖已有取代遼國進而侵宋之意,他對大臣們說,如果將西京地區歸還宋朝,金就只能退守長城以北,也就無法控制宋朝,更不能兵臨宋境,向南擴展。但金在回報宋的國書中只是說,前次趙良嗣來,已有約在先,如宋與金一起攻遼,當將燕京東路州鎮歸宋。至於西京地區,要宋自己設法收取,如果宋難以攻取,可通知金。對宋提出西京歸宋的要求未作明確回答。

趙良嗣前後往返七次,最後訂立盟約:宋允許在滅遼後將輸遼歲幣轉輸給金,金承認將燕京一帶舊地歸宋;金攻遼中京(今內蒙古寧城西大明城),宋攻燕京(今北京)。這就是歷史上所稱的「海上之盟」。

註:後世史學家多認為後來的「靖康之恥」其實肇於「海上之盟」。關於此節,「靖康之變」前,宋朝廷也已經領悟,所以宋欽宗一即位,就派人收斬「海上之盟」的使者趙良嗣和童貫等主謀。

宋朝與金國簽訂海上之盟以後,宋朝廷並沒有按照盟約積極備戰攻遼,而只是想在金國攻打遼國時乘機取利。尤其當宋徽宗得知遼國已經知道宋金結盟一事後,擔心遭到遼國報復,很是後悔,便下令扣押了金國使者。這件事後來為金國背盟毀約留下了借口。而金國則開始攻打遼國,銳不可當,很快攻下遼上京(今內蒙古巴林左旗南渡羅城),遼國天祚帝被迫逃往西京(今山西大同)。就在遼國岌岌可危的時候,遼國貴族之間的內訌卻愈演愈烈。遼國皇族耶律大石和漢人宰相李處溫擁戴燕京留守耶律淳為帝,史稱北遼,並遙廢天祚帝為湘陰王。

宋徽宗見遼國滅亡在即,這才鬆了一口氣,為了坐收漁翁之利,立即任命童貫、蔡攸作正副統帥,率十五萬大軍伐遼。結果,在數量上佔有絕對優勢的宋軍不堪一擊,竟然被遼耶律大石大敗,不得不退守雄州。

北遼此時卻再一次發生內訌。耶律淳稱帝三個月後,便得急病而死,其妻蕭妃為皇太后,開始把持朝政。漢人宰相李處溫見遼國大勢已去,暗中派人聯絡宋朝和金國,打算投降,結果被蕭妃發現處死。

宋徽宗見遼國內亂,又命童貫、蔡攸出兵漁利。幸運的是,遼涿州守將郭藥師投降了宋朝,由此打開了宋軍通向燕京之路。童貫命都統制劉延慶、降將郭藥師領兵十萬直取燕京。結果,宋軍一度攻入燕京城,與遼軍展開巷戰,卻因為後援不繼,最終被遼兵殺得大敗。

童貫為了逃避一再兵敗的責任,秘密派使者到金營,要求金軍出兵攻打燕京。金太祖親自出馬,率軍一舉攻下燕京,而宋軍卻沒有參戰。遼蕭妃和耶律大石逃出燕京,因無處容身,不得不重新投奔遼天祚帝。天祚帝殺死蕭妃後,殺氣騰騰地責問耶律大石為何要擁立耶律淳為帝。耶律大石慷慨陳詞:「陛下(指天祚帝)以全國之力,不能拒擊金兵,而棄國遠遁,使百姓遭殃。所以,即使立十個耶律淳都沒有過錯,因為都是太祖子孫,這總比向金投降乞命要好。」天祚帝無言可對,只好赦免了耶律大石。

金軍除了索取金銀絹帛之外,又搶去皇帝玉璽、儀仗、天下州府圖、樂器、祭器,以及各種珍寶玩物,擄走百工、技藝、宮女、內侍、僧道、醫卜、娼優和皇子、皇孫、后妃、帝姬(公主)、親王等貴族,連太上皇宋徽宗也被押送金營。據說,宋徽宗聽到金銀財寶等被擄掠毫不在乎,等聽到皇家藏書也被搶去,才仰天長嘆幾聲。

同年四月,金兵退出燕京,出城前將城內的金帛財物以及官吏百姓都席捲而去,童貫、蔡攸前來接收的時候,燕京已經變成一座空城。而宋宰相王黼等卻恬不知恥地上表稱賀,稱收復燕京是「不世之功」。宋徽宗十分得意,宣布大赦天下,還命王安中在延壽寺中作「復燕雲碑」以紀念這一功績。王黼、童貫、蔡攸等人也被認為收復燕京有功,因此而加官晉爵。宋朝上下都沉浸在虛幻的勝利和喜悅中,根本沒有意識到得到燕京這座空城背後所付出的代價和所蒙受的恥辱,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