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女中堯舜 一 濮議

宋仁宗無子,為了皇位後繼有人,將濮安懿王趙允讓第十三子趙宗實接進皇宮中撫養。趙宗實入宮時年僅四歲,之後在宮中長大,但始終沒有立為太子。大概是因為宋仁宗仍然希望能有自己的子嗣,不過,這一願望始終沒有實現。宋仁宗晚年,文彥博、韓琦、歐陽修、司馬光等執政大臣上書,力請早建皇嗣。包拯此時已經七十多歲,也勸宋仁宗早立太子,他誠懇地對宋仁宗說:「太子的位置空出已經有很長一段時間了,天下人都為此擔憂。萬物都有個根本,而太子就是天下的根本。如果不立太子,將會是最大的隱患。」宋仁宗有些不高興,故意問包拯道:「你想立誰為太子?」包拯感覺到皇帝起了猜忌之心,便回答道:「我請求陛下早立太子,是為了讓社稷後繼有人,世代接替。陛下問我想立誰,這是懷疑我有私心。我年已七十,沒有兒子,不是想從這件事上為後代討到什麼好處。」宋仁宗這才放了心。

嘉祐七年(1062年)八月,宋仁宗下詔立三十一歲的趙宗實為皇太子,趙宗實賜名趙曙。趙曙以體弱多病為由,力辭太子之位,但宋仁宗不同意。使者往返多次,趙曙均不肯入宮,最後被使者強行抬入皇宮,這才受封為皇太子。次年三月,宋仁宗駕崩,時年五十四歲,在位四十二年,是宋朝歷史上在位時間最長的皇帝。

宋仁宗死後,皇后曹氏生怕有變,下令緊閉宮門,將各宮門鑰匙都收到自己手中。曹後將一切都安排妥當後,這才派人去召太子趙曙進宮。趙曙之前就不願意當太子,現在一聽說要當皇帝,大驚失色,連叫:「某不敢為,某不敢為。」然後轉身就逃。曹後和輔臣上前攔住趙曙,強行給他換上皇帝的衣冠,擁他即皇帝位,是為宋英宗。

宋英宗是宋朝歷史上第一位以宗室子弟身份繼承大統的皇帝,這是他的幸運。然而不幸的是,他在位不到五年,其間風波不斷,後宮也鬧得雞犬不寧。

宋英宗即位後,尊養母曹後為皇太后,立妃子高滔滔為皇后。時隔不久,宋英宗就開始生重病,說不出話來,不但無法料理朝政,而且連人都不認識了,經常狂號奔走,不成體統,似乎是患上了現今所說的精神病一類。國不能一日無君,在這樣的情況下,曹太后只好於內東門小殿垂簾聽政。曹太后性情慈儉,頗涉經史,軍國大事都處理得很妥當,宮廷中也較平安。可以說,曹太后作為宋英宗的養母,為國為家都盡到了責任,但即便如此,母子二人後來還是產生了不可調和的矛盾。

宋英宗因患病而性情暴躁,稍不如意,就責罵左右,甚至杖撻相加。宋英宗身邊的宦官都不堪忍受,就跑去向內都知任守忠訴苦。任守忠則跑到曹太后面前告狀,說皇帝舉止失常其實是對曹太后垂簾聽政不滿的表現。宋英宗本來就不是曹太后的親生兒子,曹太后難免疑心,言行舉止都有所表現。如此一來,宋英宗也動起疑來。一時間,太后與皇帝兩宮由疑生怨,由怨成隙,後宮人人恐懼。太后和皇帝不和,是國之大事。大臣司馬光和知諫院呂誨特意上書,開陳大義,詞旨深切,多言人所難言,但兩宮還是不能釋然。

註:司馬光,字君實,居涑水鄉,世稱涑水先生,陝州夏縣(今屬山西)人。七歲時,凜然如成人,聞講《左氏春秋》,即了其大旨,於是手不釋書,至不知饑渴寒暑。有個著名的「司馬光砸缸」的故事,說的是司馬光小時候與小夥伴們在院子里玩耍,一個小孩不小心跌進了大缸中,爬不起來,被水淹沒。其他小孩都嚇傻了,四下驚散。唯獨司馬光鎮定自若,用石頭砸破大缸,救了那個小孩一命。此後,司馬光名聲傳遍鄉里。寶元初,司馬光中進士,曾任翰林院學士、御史中丞,宋哲宗時拜相。司馬光曾奉欽命設局編纂《資治通鑒》一書。《資治通鑒》的編纂歷時十九年,耗盡了司馬光一生的心血,他曾說:「我的全部精力,都消耗在這部書上了。」他也因此與撰寫《史記》的司馬遷並稱「兩司馬」。

有一天,韓琦和歐陽修等大臣在曹太后簾前奏事,忽然聽到簾後有人嗚咽抽泣,原來是曹太后傷感流淚。群臣驚訝不已,追問緣由。曹太后泣不成聲,訴說宋英宗終日瘋瘋癲癲,行為異常,對她垂簾聽政始終耿耿於懷,還經常不顧母子情分,出言不遜。宰相韓琦連忙勸解,說皇帝如此,是因為生病的緣故。歐陽修也勸道:「太后事先帝數十年,仁德昭聞,天下共仰。以前先帝在位,溫成皇后(即宋仁宗所寵愛的張貴妃)得寵,太后都能處之泰然(指一生一死兩皇后之事),為何如今反倒母子之間不能相容呢?」曹太后聽了歐陽修的話,這才覺得寬慰了許多。

歐陽修又說:「先帝在位日久,德澤在人,所以一旦晏駕,天下奉戴嗣君,無敢異議。太后雖然賢明,不過究竟是一婦人,臣等五、六人,統是措大書生,若非先帝遺命,哪個肯來服從呢?」這已經是話中有話,有危言警告曹太后之意。曹太后一時沉吟不答。韓琦則在這個時候說了一句語氣極重的話:「臣等在外,皇躬若失調護,太后不得辭責。」這話的潛台詞就是一旦皇帝在後宮有什麼事,唯太后是問。一旁的內侍聽了,均是目瞪口呆。曹太后果然又驚又氣,憤怒地說:「這話怎麼說?兒子有病,我更為關切!」

註:歐陽修,字永叔,號醉翁,又號六一居士,廬陵(今江西永豐)人。四歲喪父,家貧如洗,他的母親以荻畫地,教他寫字。歐陽修好誦古人篇章,為詩文時,「下筆出人意表」。宋仁宗天聖八年(1030年)進士,之後步入仕途。歐陽修博覽群書,一生以文章冠天下。他文史兼通,造詣很深,對宋代文風的改革頗有貢獻,名列唐宋古文八大家之一。歐陽修在史學方面也很有成就,編撰《五代史記》(《新五代史》),並與宋祁等修《唐書》(《新唐書》)。這位文學宗師還是一位金石收藏學的先驅開拓者,編輯和整理金石遺文上千卷,並撰寫成《集古錄跋尾》十卷四百多篇,簡稱《集古錄》。其中金文跋二十餘篇,其他絕大部分為石刻跋尾。這是今存最早的金石學著作。歐陽修的書法亦著稱於世,其書法受顏真卿影響較深,朱熹說:「歐陽公作字如其為人,外若優遊,中實剛勁。」

過了幾天,宰相韓琦單獨到內廷向宋英宗問安。宋英宗立即向韓琦訴苦說:「太后待朕寡恩。」韓琦說:「自古以來,聖帝明王為數不少,唯獨舜被稱為大孝,難道是其他的帝王不孝嗎?父母慈而子孝,這是常事,不足稱道。父母不慈,子仍盡孝,這才是難得可貴的事。舜正是如此,所以才能稱名千古。陛下自問做得如何呢?何況太后仁慈,天下哪有不是的父母呢?」宋英宗聽了,心有所思。

在群臣的大力撮合下,隨著宋英宗的病情逐漸好轉,皇帝與太后終於從表面上和好如初,宋英宗也開始親政。內侍任守忠等則因離間罪被貶逐。

宰相韓琦見曹太后不主動撤簾歸政,擔心重演當年章獻太后劉娥把持朝政的局面,有心勸說曹太后歸政。有一天,韓琦在簾前向曹太后奏事,故意以年老為由請求退休。曹太后十分意外,說:「現在朝廷大事都仰仗相公,相公怎麼能走!我倒還沒有說退居深宮呢。」韓琦立即問曹太后打算哪天撤簾歸政。曹太后十分不快,說:「我並不想干預朝政,不過是因為皇帝抱恙未痊,我才不得已在此。要撤簾就可撤簾,何必挑選日子呢?」然後站起來,好像已經走進了內宮。韓琦馬上大聲喊道:「太后有旨撤簾,鑾儀司還不趕快執行?」於是鑾儀司上前摘下了帘子,卻見御屏後面仍閃動著曹太后的衣裙。原來曹太后仍然在屏幕後面,她本來不過是氣話,想不到韓琦立即順勢而為。如此這般,顯然曹太后並不想還政給宋英宗。

正因為韓琦竭力維護皇帝的利益,甚至不惜得罪曹太后,所以宋英宗親政後,對韓琦倍加信任。當然,皇帝對曹太后在禮儀上也做得很好,所有曹太后出入的儀衛,都比同當年的章獻太后劉娥。

註:韓琦,字稚圭,自號贛叟,相州安陽(今屬河南)人,北宋名臣韓國華第六子。韓琦三歲時父母去世,由諸兄扶養,「既長,能自立,有大志氣。端重寡言,不好嬉弄。性純一,無邪曲,學問過人」。二十歲中進士,三十三歲為樞密直學士、陝西路經略安撫招討使,以與范仲淹等長期共防西夏而知名。慶曆三年(1043年),韓琦才三十六歲,已為樞密副使(武副相),與范仲淹、富弼、歐陽修同輔朝政,時稱「韓范富歐陽」。嘉祐元年(1056年),四十九歲的韓琦為樞密使(樞相),同年拜同中書門下平章事、集賢殿大學士(副相)。嘉祐六年(1061年),拜昭文館大學士(首相),封儀國公。韓琦歷經宋仁宗、宋英宗和宋神宗三朝,輔佐朝政,聲名顯赫。尤其是韓琦在宋英宗和宋神宗兩帝立太子和即位上都起到了極為關鍵作用,因此一直備受信任。後來韓琦薨於家鄉安陽,消息傳到朝廷後,宋神宗痛哭流涕,親制神道碑以賜之,並題其碑額曰「兩朝顧命定策元勛之碑」,這樣的殊榮在宋朝是非常罕見的。後來南宋著名的權臣韓侂胄便是韓琦的曾孫。

也是從這個時候開始,宋英宗才初嘗真正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