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狸貓換太子 二 澶淵之盟

要講澶淵之盟,就要從寇準說起。寇準一生幾起幾伏,有三件大事與其個人命運和國家都有緊密關係,一是澶淵之盟,二是轟動一時的「上天書」事件,三是誤用丁謂。

宋真宗即位時,寇準已經外貶為官,貶斥的來由非常可笑。宋太宗晚年,寇準擔任參知政事,相當於副宰相,也是中樞重臣。寇準為人耿直,一些臣僚對其人品性情極為折服,但也有一些同僚對寇準恨之入骨。可以說,寇準的性格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他的仕途不可能一帆風順。寇準在任期間,恪盡職守,宰相呂端、參知政事李昌令等人都由他引薦陞官。有人藉此機會,向宋太宗揭發寇準交結私黨,擾亂法度。宋太宗很是生氣,第二天上朝時,呂端先到朝堂。宋太宗就與寇準結黨一事嚴厲責問呂端,呂端在此時開始「犯糊塗」,一言不發,根本不作辯解。不久後,寇準也到來。當宋太宗責問寇準時,寇準卻顯出剛直的個性,毫不相讓,力爭不已,並拿出了許多文書做證據。宋太宗反而更加惱怒,認為寇準在朝堂上強辯有失大臣體面,於是貶其為地方官。

當時,寇準雖然沒有直接支持宋太宗立趙恆為太子,但畢竟是因為他的話,才使太子一事定下來。加上後來宋太宗猜忌太子,也是寇準從中斡旋,因此,寇準也是幫助宋真宗登上皇位的有功之臣。宋真宗一即位,就開始重用寇準,先遷為尚書工部侍郎,後歷任河陽、同州、鳳翔知州,再遷刑部,權知開封府。咸平六年(1003年),宋真宗將鹽鐵、度支、戶部合為一使,寇準遷兵部,為三司使。一年後,名臣畢士安任宰相,同時推薦寇準任相,稱讚寇準忠誠可嘉,資歷深厚,善斷大事,自己也比不上他。宋真宗卻還是有些擔心,說:「聽說寇準剛愎自用。」畢士安說:「寇準忘身徇國,堅持正道,打擊邪惡,因此不為流俗所喜。此時北部邊防有事,遼國人不斷南下騷擾生事,正應當起用寇準這樣的大臣。」於是,宋真宗詔寇準為集賢殿大學士,拜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宰相),名列畢士安之後。這是寇準第一次入相。

寇準與同科進士張詠友情深厚。寇準出任宰相時,張詠任益州(今成都市)刺史,他對屬僚說:「寇公奇才,只可惜學術不足!」後來寇準被貶出知陝州(今河南三門峽市)時,張詠剛好從益州調回京師,路過陝州,寇準在任所設盛宴款待張詠。臨別時,寇準送張詠至益州城郊,問張詠:「張公有何見教?」張詠意味深長地說:「《漢書·霍光傳》不可不讀。」寇準當時並不明白張詠所說何意,回到任所後,特意找出《漢書》讀《霍光傳》,至「不學無術,暗於大理」一句時,才恍然大悟:「原來張公是說我不學無術呢!」

註:張詠,字復之,自號乖崖,濮州鄄城人,年輕時曾學習劍術。《智囊全集》中記載說:張詠客居長安時,夜裡聽見隔壁有人號哭,不由心生好奇,叩門問原因。原來隔鄰的主人是一名奉派異鄉任官的官員,因曾私自挪用公款,被手下惡仆發覺,自此一直受惡仆要挾,甚至要強娶他女兒為妻。張詠了解事情真相後,第二天故意來到官員家拜訪,假意要商借惡仆陪他探訪親戚。那惡仆本來不願意,幾經催促,才勉強隨張詠上路。兩人騎馬出城後,行經一處山崖邊,張詠一一數落惡仆罪狀,趁惡仆震驚分神時,抽出袖中木棍,向惡仆揮去,惡仆當場墜崖而死。張詠坦然回城,對那官員說:「你因貪污所付的代價已經夠了,趕緊辭官回到你的家鄉吧,以後做人行事要謹慎小心點。」頗有奇俠色彩。在歷史上,張詠以好讀書、喜藏書而聞名。他出身貧寒,家裡窮得買不起書,渴望讀書的張詠只好到有書的人家懇求借閱,借到手之後,先手抄下來,然後再詳細苦讀。他十分勤奮,因家中沒有書桌,就背靠著院子里大樹的樹榦讀書,一篇文章讀不完,決不進屋歇息。張詠有《勸學》詩:「玄門非有閉,苦學當自開。」正是他青年時代刻苦攻讀的真實寫照。張詠進士及第後步入仕途,官俸幾乎都用來買書,時人稱他「不事產業聚典籍」,意思是說,他有錢不買房、不置產業,一心只顧著買書。久而久之,張詠的藏書竟有近萬卷之多,除正統的經、史、子、集外,還包括醫藥、種樹甚至卜筮方面的書。儘管後來官居顯要,張詠卻一有閑暇,就躲進書房讀書,「力學求之,於今不倦」,可以說是一個地地道道的書痴。

寇準正式拜相沒幾天,就發生了遼軍大舉侵宋事件。

自從宋太宗在高梁河一戰中慘敗後,宋朝一直處於戰略防禦的狀態。雍熙三年(986年),宋太宗為報一箭之仇,再次派宋軍全力進攻遼國。宋軍分東、西、中三路進軍,東路軍貪功冒進,結果大敗。遼軍在蕭太后的指揮下,乘勢猛攻,宋軍全線崩潰。西路軍老將楊業率軍掩護邊民撤退,在陳家谷被遼軍包圍,在激戰中受傷幾十處,被俘後絕食三日而死。此戰中,宋軍被殲二十餘萬,精銳盡失。之後,宋朝再無能力對遼國發動進攻,不得不全面轉入防禦。宋太宗還採納謀臣張潤洎「來則備御,去則勿追」的建議,在東起泥沽(今天津東南)海口、西至保州(今河北保定市)之間,溝通河渠塘濼,築堤蓄水,形成東西九百里,縱深六十里的水障地帶,以此來阻遏遼軍的鐵騎,其間設二十八寨、一百二十五鋪,派兵戍守。

此時,遼國國主為遼聖宗耶律隆緒,但由母親蕭太后攝政。蕭太后就是前面提過的蕭燕燕,她膽識過人,兼通韜略,在她的治理下,遼國國力日益強盛。實力強了,野心也就大了。蕭太后氣勢洶洶,不斷率軍南侵,宋朝的北方邊境頻頻告急。對於遼軍的步步進逼,宋軍則完全採取守勢。

景德元年(1004年)閏九月,遼國蕭太后和遼聖宗再度率領大軍南下攻宋。遼軍聲勢浩大,號稱二十萬,經保、定二州,直撲澶州(今河南濮陽)城下。這樣,不光河北的大片領土陷入遼軍之手,僅隔一河的都城開封也暴露在遼軍鐵騎的威脅之下。

宋軍告急的文書一日之內五至,京師大震,宋朝廷上下慌亂不已。唯獨剛剛走馬上任的宰相寇準平靜如常,還將告急的文書都扣下來,不讓宋真宗知道。宋真宗聽到風聲後質問寇準,寇準便將一堆急報都拿出來。宋真宗一見這麼多急報,立即慌了手腳,忙問該怎麼辦。寇準不緊不慢地說:「陛下是想儘快解決此事呢,還是想慢慢來?」宋真宗當然是想儘快解決。寇準趁勢說:「陛下要退遼兵,不過五天時間即可。」宋真宗自然不相信。寇準則趁機提出要宋真宗率軍親征。

自古以來,皇帝御駕親征非同小可,但到宋朝卻有所不同。宋朝開國皇帝宋太祖趙匡胤出身行伍,當上皇帝後猶自南征北討,可以說是以武為生。其後是宋太宗趙光義,宋太宗小兄長十二歲,早在宋朝立國前,就已經是一員猛將,一手策划了陳橋兵變。當上皇帝後,宋太宗雄風不減,親自率軍討平了北漢,雖然在與遼國的對壘中屢次大敗,自己都挨了遼人兩箭,但畢竟也是在戰場上出生入死的帝王,有別於一般的皇帝。真正有本質變化的是從宋真宗開始,一直到北宋滅亡,皇帝們都是長於深宮婦人和宦官之手,從來沒有見習過兵仗,對打仗有著本能的畏懼。

而鑒於宋太宗之前有高粱河慘敗的教訓,宋真宗一直都有畏遼如虎的心理,現在突然聽到宰相寇準提出要御駕親征,立即面帶難色,站起來就要回內宮。寇準連忙上前攔住,力勸宋真宗不要動搖。宋真宗性格軟弱,勉強同意第二天朝議親征一事。

第二天,朝堂上爆發了激烈的爭吵。不少大臣不但不主張宋真宗親征,甚至還力勸宋真宗做遷都之議。參知政事王欽若是江南人,主張遷都金陵。另一僉樞密院事陳堯叟是四川人,主張遷都成都。

王欽若,字定國,新喻人(今江西新余東門)。自小聰穎過人,讀書作文都很出色。他曾經為開封某門客作有一屏聯:「龍帶晚煙歸洞府,雁拖和色過衡陽。」一時間廣為傳誦。宋太宗率軍進兵太原的時候,王欽若作《平晉賦論》進獻,時年十八歲。宋太宗淳化三年(992年),王欽若進士及第。據說他在殿試中考了第一,即頭名狀元。但他因為欣喜若狂之下,與同中一甲的袁州窗友許載縱情狂飲,袒腹失禮,宋太宗大怒,下旨再試,王欽若就此丟了狀元。據說王欽若也是宋朝第一個江南籍的宰相,因其頸部長有一肉瘤,時人稱其為「癭相」。王欽若文才過人,宋朝四大部書之一《冊府元龜》便是此人與楊億等主持修纂。

陳堯叟,字唐夫,閬州閬中(今四川閬中),宋太宗端拱二年(989年)狀元。陳堯叟中狀元時二十九歲,宋太宗召見時,見他體貌英偉,器宇軒昂,舉止得體,很是高興,問左右說:「這個年輕人是誰的兒子?」有人回答說:「他是樓煩縣縣令陳省華的兒子。」宋太宗於是召陳省華進京陛見,任陳省華做太子中允。次年四月,宋太宗同時任陳省華、陳堯叟父子為秘書丞,並同賜緋袍以示恩寵。秘書丞雖然官職不高,但父子同日升同樣的官,受同樣的賞賜,卻是曠代殊榮,被傳為一時佳話。陳堯叟曾任廣南西路轉運使。當時嶺南風氣未開化,人們信巫,有病不服藥,而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