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斧聲燭影 三 德昭之死

開寶九年(976年)十月二十一日,宋太祖死後一天,三十八歲的晉王趙光義即位,是為宋太宗。由於趙光義即位的過程(官方說法)充滿了神秘色彩,天下人均疑惑宋太祖不明不白的死,於是,趙光義強調「受命於杜太后」。這裡要強調的是,所謂的「金匱之盟」,到現在還沒有露面,一直要到五年後,才由趙普首先提出。此事後面再說。

趙光義遭人非議,主要是兄終弟及的皇位繼承方式與傳統的父子相傳相比,名不正言不順。不過,兄死弟及倒也不是沒有先例,加上趙光義當上了皇帝,也就掌握了篡寫歷史和引導輿論的權力,可以大做手腳。事情到了這裡,有了杜太后遺命的說法,後世為什麼還會有趙光義得國不正之說呢?普遍認為是「有因才有果」,而因果有時候是用結果來推斷原因。趙光義之所以被天下人懷疑,逃不過悠悠之口,最主要的原因在他得了皇位後,做出的幾件大事讓後人很難理解,反而進一步證明了金匱誓書一事純屬子虛烏有,是趙光義和趙普聯合起來編造的謊言。

特別提一句,趙光義一即位,立即詔趙普入朝,任太子太保,在京師供職。太子太保與太子太傅、太子太師並稱為「東宮三師」,從一品官,是個典型的虛銜,榮譽至高,卻沒有任何實權。實際上,歷朝歷代的皇帝都將太子太保均作為封賞大臣的加官,如擔任宰相,再加封太子太保。顯然,趙普進京擔任太子太保一職,並不是趙光義要重用他的先兆。趙光義如此作為,不過是考慮到趙普是開國重臣,聲名遠揚,尤其趙普與宋太祖關係非同一般,而此時流言四起,局勢動蕩,也不知道趙普內心如何看待宋太祖之死,因此不如將趙普調入京師,便於控制。

當時,朝廷內外人心不安,疑雲密布,氣氛十分壓抑。趙光義即位為宋太宗後,先是大赦天下,以弟弟趙廷美(即趙光美,為避諱改名為廷美)為開封尹兼中書令,封齊王,時年三十歲;宋太祖長子趙德昭為永興節度使兼侍中,封武功郡王,時年二十七歲;宋太祖次子趙德芳為山南西道節度使、同平章事,時年十七歲。而對宋太祖和趙廷美的子女,均與趙光義的子女並稱為皇子皇女。宋太祖的舊部薛居正、沈倫、盧多遜、曹彬和楚昭輔等人也都加官晉爵。顯然,這是在剛剛登基、根基還不穩的情況下,宋太宗所做出的安撫人心、消除動蕩之舉。

趙廷美被宋太宗任開封尹,顯然還暗示有皇儲第一號候選人的身份。因為此時宋太宗還不知道有所謂的金匱誓書,他之所以如此,完全是他向天下人解釋自己繼承皇位是受杜太后遺命:國賴長君,他的兒子年紀都比趙德昭小,因此沒有理由立為儲君。在這樣的情況下,宋太宗不得已將開封尹的位子給了弟弟趙廷美。值得強調的是,趙廷美和趙德昭都在金匱誓書(假如真的有的話)上榜上有名,可以在皇帝死後承繼位。

最不可思議的是,宋太宗一即位,就迫不及待地改年號為「太平興國」,表示要成就一番新的事業。而根據慣例,新皇帝即位,都是次年才改用新年號紀年。為什麼宋太宗打破常規,將只剩下兩個月的開寶九年改為興國元年呢?這愈發說明他心懷鬼胎,要搶先為自己「正名」,以期造成不可逆轉的既成事實。

無論如何,儘管「金匱之盟」和「斧聲燭影」迷霧重重,宋太宗還是順利繼承了皇位。之後,他注重培養和提拔自己的親信,幕府成員如程羽、賈琰、陳從信、張平等人都陸續進入朝廷擔任要職,慢慢替換宋太祖朝的大臣。

最為關鍵的一點,宋太宗擴大了科舉的取士人數,此舉對改變宋太祖朝政格局起了重要作用。宋太宗即位後,第一次科舉取士人數就是宋太祖一朝最多一年的兩倍多。取士人數增多,一方面使更多有才華之人有機會入仕,另一方面,士子一旦被錄取,便順利步入仕途,出任各種職務。作為「天子門生」,士子們無疑會對宋太宗心存感激,從而死心塌地為新皇帝效力。這樣,朝廷內外的大權將逐漸被宋太宗的親信所掌握,宋太宗的皇位便逐漸穩固起來。而隨著時間的流逝,「斧聲燭影」和「金匱之盟」的陰影也逐漸淡去。

一切看起來都還算平靜,宋太宗似乎對待弟弟和侄子們都還算不錯。變化是從太平興國四年(979年)開始的。就在這一年,許多日後的風雲人物以各種各樣的身份登上了歷史的舞台。而宋太祖長子趙德昭也死在了這一年。

宋朝雖然與唐朝並稱「唐宋」,但不但沒有唐朝「天可汗」的極盛武功,甚至都沒有完成江山的統一,天下存在著多個政權並立的狀況,這就是所謂的「金甌缺」。金甌是古代一種盛酒的器皿,常用來比喻國土。南北朝時的梁武帝曾說:「我家國猶若金甌,無一傷缺。」(《南書·卷三十八·朱異傳》)在宋朝的歷史時期,中國南有大理,西有西夏(党項),北有遼(契丹)、金(女真),以及後來的蒙古。多政權並立的複雜局面在後面的篇章中會逐漸涉及,先談宋太宗即位後的事。當時在遼與宋朝之間還有個北漢劉氏,是五代十國中唯一沒有被宋朝統一的政權。

五代十國時,契丹滅掉了後晉,劉知遠趁機自立為帝,是為後漢。後漢政權只存在了五年,被後周所滅。但劉知遠的弟弟劉崇卻佔據太原,自立為帝,這就是北漢。之後,劉崇傳劉鈞,劉鈞傳劉繼恩,劉繼恩傳劉繼元。北漢國主劉氏長期依附於遼國,與宋朝分庭抗禮。宋太祖時,曾兩次兵臨北漢所佔據的太原城下,由於契丹以兵相助,宋師均無功而還。北漢有恃無恐,時常侵犯宋朝邊境州郡。

北漢內部在與宋朝的關係處理上也是意見不一,矛盾重重。北漢第三任國主劉繼恩在位時,部將侯霸榮殺死劉繼恩,想拿劉繼恩的首級投降宋朝。不料北漢宰相郭無為得知消息後,發兵包圍了皇宮,並派武功高強的死士翻牆入宮,一舉殺死了侯霸榮。

這個郭無為,原來是武當山的道士,在亂世中投靠了北漢,被北漢第二任國主劉鈞所賞識。劉鈞病重時,與郭無為談及皇位繼承人選,郭無為認為劉繼恩才幹不足。劉繼恩即位後,一直想殺掉郭無為,還沒有來得及動手,便被侯霸榮所殺,在位僅六十天。所以當時有人認為真正的內幕是郭無為唆使侯霸榮殺了劉繼恩,之後郭無為又殺侯霸榮滅口。

劉繼恩死後,郭無為力主立劉繼元為帝。劉繼元信用小人,大肆誅殺親族。郭無為見北漢大勢已去,主張投降宋朝。但劉繼元自恃背後有遼國撐腰,一直不肯對宋朝俯首稱臣。

太平興國四年(979年)正月,宋太宗決定攻伐北漢,以讓金甌不再有缺。但朝臣大多反對,理由主要是有北漢在宋朝與遼國之間,多少能起來屏障的作用。但名將曹彬堅決贊成,堅定了宋太宗的決心。於是,宋太宗派名將潘美(即戲曲中潘仁美的原型)等分路出兵,圍攻太原。之後,宋太宗又打算親赴前線督師。這時候,就開始看出宋太宗對弟弟趙廷美的猜忌了。

註:曹彬,字國華,真定靈壽(今屬河北)人,宋朝開國名將,俘虜後蜀孟昶和南唐李煜的都是他。曹彬為人穩健謹慎。下江南前,宋太祖對曹彬說:「等打敗李煜,就讓你做宰相。」副帥潘美預先祝賀曹彬。曹彬則不然,說:「這次出征依仗的是天威,完全要遵照皇帝的妙計才能取得勝利,我有什麼功勞呢?何況宰相是多麼重要的位置啊!」潘美很驚訝,問:「為什麼這樣說呢?」曹彬回答說:「別忘了,太原(指北漢政權)還沒有平定。」等到平定了江南,得勝回朝,宋太祖果然對曹彬說:「本來應授予你宰相職位,然而劉繼元還沒有被收服,姑且等一下吧。」潘美當時也在場,很佩服曹彬的預見,就盯著曹彬暗笑。宋太祖發現了潘美的異樣,追問原因。潘美不敢隱瞞,將之前曹彬的話據實回答。宋太祖大笑,賜給曹彬二十萬錢。一直到宋太宗即位後,為了籠絡舊臣,才加曹彬為同平章事(做宰相)。

按照慣例,太子親征或者巡幸在外,要由儲君監國。趙廷美當時任開封尹,是第一皇位繼承人,宋太宗不得已,只好留弟弟趙廷美留守京城。前面提到的「小事糊塗、大事不糊塗」的呂端當時是開封府判官,為趙廷美的直系下屬。此人確實是個大事不糊塗的人,他看出了宋太宗其實並不放心趙廷美,於是勸趙廷美說:「主上櫛風沐雨,以申吊伐,王地處親賢,當表率扈從,若掌留務,非所宜也。」(《續資治通鑒·卷九》)趙廷美恍然大悟,便主動向宋太宗請求隨從出征。宋太宗大喜過望,當然立即同意。

實際上,呂端一番冠冕堂皇的話解決了宋太宗最大的心病。日後,宋太宗重用呂端,並誇獎他「大事不糊塗」,便是自此事開始。關於呂端,後面還有「不糊塗」的精彩好戲。

太平興國四年(979年)三月,宋雲州觀察使郭進破北漢西龍門砦,擒獲甚眾。北漢國主劉繼元見宋軍來勢洶洶,志在必得,便派人向遼國緊急求援。

遼國是中國歷史上以契丹族為主體建立的王朝,創立者為耶律阿保機。在唐朝安史之亂時,契丹開始興起,當時有八大部落,每個部落的首領稱為「大人」,八部大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