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斧聲燭影 二 斧聲燭影

宋太祖出生在洛陽的夾馬營,一直很留戀洛陽,加上開封作為帝都無險可守,所以宋太祖常有遷都之意。開寶九年(976年)三月,宋太祖率群臣出東京開封,去巡幸西京洛陽。按照慣例,天子親征、巡幸在外時,應該由儲君監國。之前宋太祖率軍南征北討,平定天下時,也都是趙光義留守開封,鎮撫後方。但這一次,宋太祖卻要求晉王趙光義隨行。

註:北宋設有四京,東京開封府,西京河南府(今洛陽),北京大名府(今屬河北),南京應天府(今河南商丘),但只有東京作為國都。

一行人浩浩蕩蕩,途經鄭州,謁安陵。到西京洛陽後,宋太祖見洛陽宮室壯麗,十分高興,詔加知河南府、右武衛上將軍焦繼勛彰德軍節度使,遂欲留居洛陽,實際上已經有遷都的意思。不料群臣爭相反對,於是爆發了遷都之爭。

鐵騎左右廂都指揮使李懷忠諫道:「汴京(開封)得運河漕運之利,有通往江南之便,每年從江淮運來百萬斛米供給京師數十萬軍隊。而且東京根基已固,不能動搖。」宋太祖則認為開封城中所需物資全仗水路由外地運送,萬一開封被圍,後果難以想像,因此不肯聽從。晉王趙光義也極言遷都不便。宋太祖堅持說:「遷都洛陽,乃權宜之計;長久之計當定都長安,我將都城西遷。為據山河之險,裁汰冗兵,依周、漢故事,統治天下。」顯然,宋太祖遷都決心已下,群臣的諫阻都不能動搖。

而這時候趙光義卻說了關鍵的一句話:「在德不在險。」宋太祖聽了默然不答。晉王趙光義出殿後,宋太祖對左右大臣說:「晉王的話不錯,然而不出百年,天下民力必盡敝。」於是,宋太祖打消了遷都的念頭,將洛陽作為陪都,悵然東歸。

註:「在德不在險」一語出自《史記·孫子吳起列傳》,為戰國時著名軍事家吳起的重要觀點。據《史記》載:有一次,魏武侯攜吳起乘船渡河。行至中流,魏武侯一邊欣賞著兩岸險峻山峰,一邊說:「多麼堅固美好的山河呀!這不正是魏國得以鞏固的根本嗎!」吳起立即回答說:「國家政權鞏固與否,其根本原因在於施德政而不在於天險屏障。古代的三苗王國左洞庭(即洞庭湖)右彭蠡(即鄱陽湖),但因為他不修德義,而被夏禹所滅;夏桀的都城左河濟(河指黃河,濟指濟水),右泰華,伊闕(春秋時周的關塞,地勢險要,在今河南洛陽南)在其南,羊腸(即羊腸坂,在山西境內)在其北,可謂固若金湯,但由於他實行暴政,被商湯所取代;殷紂王所居的國都左孟門(即孟門山,在太行山東),右太行(即太行山),常山(即恆山,在山東境內)在其北,大河(即黃河)經其南,但因為他為政殘暴,而被周武王所殺。由此觀之,在德不在險。如果您不施德政,船上的人們都會成為您的敵人。」魏武侯聽了吳起的一番話,十分感嘆。

後世也有人揣測,宋太祖此時提出遷都另有深意,是為了順利傳位給皇子,以遷都來動搖趙光義的根基,因為趙光義擔任開封尹的職務長達十六年,根深蒂固,在京師培植了大批黨羽和勢力。舉例來說,通文學、精吏術的宋琪、能言善辯的程羽、文武雙全的賈琰等胸有抱負之人均在趙光義麾下效力,這些人後來均成為朝中顯要,宋琪還當上了宰相。當時,天下人都知道開封府尹趙光義禮賢下士,善交朋友,以致趙光義府中幕僚如雲,人才濟濟,蔚為大觀。

公平而論,開封作為國都,雖然位置適中,但是無險可守,極容易四面受敵。毫無疑問,宋太祖是反覆考慮了開封和洛陽的利弊,才鄭重提出遷都之議。然而,無論宋太祖有沒有想過用遷都來削弱弟弟趙光義的勢力,趙光義本人一定有這樣的憂慮。因為就在六個月後,趙光義就在天下人驚訝的目光中,由晉王搖身變成了皇帝。

因趙光義一言而罷遷都之議,可見弟弟趙光義在宋太祖心目中的地位依然無人可比。在這個時候看來,金匱誓書是不是存在,反倒不是那麼重要,重要的是宋太祖要將皇位傳給弟弟的態度和決心。這之後不久,便發生了斧聲燭影事件。

開寶九年(976年)十月十九日夜,朔風凜冽,大雪飛揚。宋太祖突然命人召晉王趙光義入宮。趙光義趕到後,宋太祖表示要商議國家大事,屏退了左右侍從,獨自與趙光義酌酒對飲。守在殿外的宦官和宮女遠遠看見殿內燭火搖晃不定,趙光義的人影突然離席起身,擺手後退,似在躲避和謝絕什麼。不久,便聽見宋太祖手持柱斧(一種鎮紙文具,玉或水晶制)戳地,「嚓嚓」斧聲清晰可聞,同時大聲喊道:「好為之,好為之。」兄弟二人飲酒至深夜。趙光義告辭兄長出去後,宋太祖才解衣就寢。

然而到了次日凌晨,宋朝的開創者太祖忽然離奇駕崩,年僅五十歲。宋皇后最先得知消息,立即命宦官王繼恩去召皇子趙德芳(時任貴州防禦使)入宮。據在《續資治通鑒·卷八》中記載:「皇后使王繼恩出,召貴州防禦使德芳。繼恩以太祖傳國晉王之志素定,乃不詣德芳,徑趨開封府召晉王。」意思是說,宦官王繼恩認為宋太祖想傳位的人是晉王趙光義,於是不聽宋皇后的命令去召趙德芳,而是徑直去開封府請晉王趙光義。

這段記載雖為官方記載,卻相當值得玩味,我們先來看看宋皇后的背景。

宋氏為宋太祖第三任皇后,史稱「開寶皇后」,河南洛陽人。宋氏母家自五代十國開始,就是著名的世家,顯貴無比。宋氏父親宋偓是後唐庄宗李存勖的外孫,母親是後漢永寧公主(後漢高祖劉知遠之女)。宋氏小時候,曾隨母親永寧公主入見後周太祖郭威,郭威十分喜歡宋氏,特意賞賜冠帔。宋太祖建國後,宋偓任華州節度。宋太祖第二任皇后王氏死後,宋太祖想立後蜀花蕊夫人費氏為後,趙普以「亡國之物不祥」勸之。剛好這時宋氏隨母親永寧公主入京賀長春節。宋氏時年十七歲,正當韶華,風姿綽約,被宋太祖一眼看中,於是立為皇后。宋氏為人「柔順好禮」。每次宋太祖下朝前,宋氏身具冠帔,穿戴整齊,亭亭玉立地站在殿前,等候宋太祖歸來。宋太祖下朝後,帝後二人相攜,一齊回到後宮,由宋氏親自調膳,侍候聖駕。這溫馨的一幕讓人十分感動,雖然是老夫少妻,白髮紅顏,卻是相敬如賓,恩愛異常。

註:花蕊夫人為後蜀後主孟昶寵妃,精通詩詞,才貌兼備。後蜀被宋滅後,孟昶與花蕊夫人都被俘虜,押送到開封拜見宋太祖。七天後,孟昶暴斃,史家多認為是被宋太祖毒死。宋太祖趁機將孤苦無依的花蕊夫人收入宮中。因為久聞花蕊夫人才名,宋太祖要她即席吟詩。花蕊夫人沉思片刻,吟道:「君王城上樹降旗,妾在深宮哪得知;十四萬人齊解甲,更無一個是男兒。」頗有骨氣。反而讓宋太祖大為傾倒,封花蕊夫人作了妃子。花蕊夫人入宋宮但不忘故主,繪孟昶畫像私掛奉祀。每當夜深人靜的時候,就拿出孟後主的畫像流淚訴說思念之情。此事被宋太祖入宮看見追問,花蕊夫人急中生智說:「所掛張仙,送子之神,蜀人皆如。」宋太祖這才未追究。不久,這張仙送子的畫像從禁中傳出,連民間婦女要想生兒抱子的,也畫一軸張仙,香花頂禮,至今不衰。花蕊夫人沒有子女,對皇子趙德昭甚為喜愛,曾遊說宋太祖立趙德昭為皇太子,宋太祖沒有同意。花蕊夫人無意中捲入了最高權力之爭,觸犯了晉王趙光義的利益。在一次打獵時,趙光義假裝失手,一箭射死了花蕊夫人。

顯然,宋太祖對宋皇后是相當滿意的。以宋太祖的作風,他當然不會以後宮的意見來決定立儲大事,宋皇后偏愛德芳,花蕊夫人偏愛德昭,卻沒有對宋太祖產生任何影響便是佐證。但以宋太祖與宋皇后之伉儷情深,他多少會在愛妻面前流露出自己的真實心意。論心機深刻,宋太祖遠不及其弟趙光義。換句話說,宋皇后對宋太祖最終想立誰為太子是心中有數的。這裡再舉一個後世清朝的例子。

清嘉慶二十五年(1820年)七月二十五日,嘉慶皇帝顒琰暴死於熱河避暑山莊。死因不明。清朝自雍正皇帝始,採取秘密建儲制度,寫有皇位繼承人名字的聖旨放在乾清宮「正大光明」匾後面,舊皇駕崩後,由嗣君與朝臣共同開啟。但嘉慶到熱河之前,將傳位詔書放在了一個小金盒內,隨身攜帶。隨侍的大臣一時沒有找到御筆親書的傳位詔書,慌作一團。總管內務府大臣禧恩建議由皇次子旻寧(後來的道光帝)繼位。首席大臣托津、戴均元以不符合祖製為理由表示反對。經過商議,群臣決定一面尋找傳位詔書,一面飛速派人回報京師的嘉慶皇后鈕祜祿氏。鈕祜祿氏生有皇三子綿愷和皇四子綿忻,皇次子旻寧並非鈕祜祿氏親生。鈕祜祿氏驚悉嘉慶駕崩後,立即發出了一道懿旨,讓皇次子旻寧繼承皇位。就在鈕祜祿皇后的懿旨到達熱河的前一天,嘉慶皇帝的遺詔被找到了,內中就是立旻寧為皇太子。所以,當旻寧接到鈕祜祿皇后的懿旨時,悚然感泣。清朝的秘密建儲制度自雍正到嘉慶,已經臻於完善,幾乎沒有任何空子可鑽。鈕祜祿皇后事先並不知道傳位詔書上寫的是誰,她之所以不立自己的親生兒子為太子,而是當機立斷立非親生的旻寧,最大的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