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斧聲燭影 一 金匱之盟

後周世宗柴榮病死後,太子柴宗訓即位,年僅七歲,就是周恭帝。皇帝年幼,無法主持朝政,太后也是普通的婦道人家,沒有政治頭腦和主見。在這樣的情況下,一些有野心的人開始蠢蠢欲動了。

公元960年,後周君臣正在慶賀元旦,開封城中一派喜氣洋洋。這時候,邊境突然傳來急報,說是遼國與北漢聯兵南侵。周恭帝嚇得六神無主,不知所措。當時後周朝中最德高望重的大臣當數趙匡胤,趙匡胤擔任殿前都點檢之職,手握重兵。眾望所歸下,趙匡胤率領禁軍前往邊境抵禦敵人。

大軍開拔到開封城北二十里的陳橋驛時,天已經黑了,於是大軍駐紮在陳橋驛一帶。殿前散指揮使苗訓夜觀天象,突然宣布說天象有異,天命所歸,該當「點檢作天子」。點檢就是趙匡胤的官職。

這裡要特別提一句,當年後周世宗柴榮北征時,曾在文書囊中發現一塊長三尺多的木塊,上面寫著「點檢作天子」五個字。而當時擔任殿前都點檢一職的是柴榮的女婿張永德,柴榮開始猜忌張永德,於是奪取了張永德的兵權,改任宰相,而任命當時資望尚淺的趙匡胤擔任殿前都點檢一職。這件事不久後,後周世宗柴榮便病死。

後周大軍聽了苗訓的話,騷動不安。趙匡胤之弟趙匡義(後來的宋太宗趙光義)、歸德軍掌書記趙普連夜策劃兵變,聯合禁軍將領高懷德、慕容延釗、張令鐸、張光翰、趙彥徽、潘美等,四處散布消息說:「現在周帝幼小,不能主政,我們在外面出死力,為國家抵禦外敵,誰又能知道!不如先立點檢(趙匡胤)為天子,然後再北征也不遲。」眾人都轟然答應。

而此時真正的主角趙匡胤卻佯裝不知,在屋裡呼呼大睡。黎明時分,群情激奮的軍士披甲執銳,團團圍住了趙匡胤的寢所。趙匡胤出來一看,只見將士們拿著兵器,一齊大聲喊:「諸將無主,願冊太尉(趙匡胤兼任太尉一職)為皇帝。」趙匡胤還來不及回答,就有人將象徵皇權的黃袍披在他身上。眾人立即下拜,一起高呼萬歲。這就是「黃袍加身」典故的來歷。

後來有一種廣為流傳的說法是:其實遼軍並未南下侵犯,不過是趙匡胤等人故意謊報軍情,想藉機煽動將士情緒,發動兵變。

趙匡胤被眾將士簇擁著回到開封。趙匡胤好像還有些不情願,勒住馬韁繩說:「你們這些人自己貪圖富貴,立我為天子。如果能夠聽從我的命令,我才能答應當你們的皇帝。不然,我不能當皇帝。」諸將都下馬說:「願意聽從命令。」趙匡胤於是當眾申明軍紀:不得驚犯周恭帝、太后及公卿大臣,不得侵掠朝市、府庫。

當時,開封守備空虛,而守衛京師和皇宮的殿前都指揮使石守信、都虞侯王審琦均為趙匡胤親信,二人在宮中做內應,所以趙匡胤輕而易舉就控制了京師。趙匡胤的部下擁著後周重臣范質、王溥來到趙匡胤公署。趙匡胤一見到二人,立即流涕說:「我受世宗(柴榮)厚恩,被六軍所迫,一旦至此,慚負天地,將怎麼辦?」范質等未及回答,趙匡胤部將羅彥環已經拔劍在手,上前一步,厲聲說:「我們無主,今日一定要立天子!」范質等人面面相覷,不知所為。還是王溥反應快,先向趙匡胤下拜,范質也不得已下拜。

之後,趙匡胤到崇元殿行禪代禮,即皇帝位,是為宋太祖,奉周恭帝為鄭王,符太后(周恭帝生母,符彥卿之女)為周太后。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陳橋兵變」。

宋太祖趙匡胤通過陳橋兵變黃袍加身後,建立了宋朝,先後滅掉南漢、後蜀、南唐等國,天下已呈一統之勢。

建隆二年(961年)六月,宋太祖生母杜太后病危,臨終之際,急召樞密使趙普入宮記錄遺命。據說當時宋太祖也在場,杜太后先是問宋太祖何以能得天下,宋太祖說是祖宗和太后的恩德與福蔭。杜太后當即反駁說:「你想錯了!你能夠得天下,只是由於周世宗把皇位傳給了一個小孩子,使得國無長君,人心不歸附。假設周世宗立一個中長的皇帝,天下豈能到你手中?」對於母親的話,一向孝順的宋太祖當然只能稱是,何況杜太后的話確實有道理。杜太后這才語重心長地對宋太祖說出了關鍵的下文:「所以,你要吸取教訓,將來將帝位先傳光義(趙匡胤弟),光義再傳光美(趙匡胤次弟,後改名為廷美),光美傳於德昭(趙匡胤長子),如此,則國家有長君,才是社稷之幸。」宋太祖泣拜,說:「兒銘記教誨。」杜太后又對一旁的趙普說:「你也要記住我的話,不可違背。」趙普便將杜太后的話以遺命的形式寫成誓書,並在末尾署上「臣普記」,收藏在金匱(音guì,同櫃)之中,稱「金匱誓書」。

註:宋太祖共有四子,長子和第三子均早夭,趙德昭實為第二子,趙德芳為第四子。

後世對這段「金匱誓書」的故事多有懷疑,認為這是後來宋太宗趙光義與趙普勾結起來編造出來的謊言,目的是為了掩飾宋太宗之得位不正。關於這一點,此處作兩點分析。

第一、杜太后要求宋太祖傳弟趙光義的理由是「國賴長君」,稍作推算便可知這理由相當牽強。杜太后病逝當年,宋太祖三十五歲,趙光義二十三歲,趙光美十五歲,趙德昭十二歲。除非是宋太祖活不過四十歲,才可以將「國賴長君」作為充分的理由傳位給弟弟趙光義。而實際上,宋太祖是沙場出身,精通武藝與騎射,以他的體質和健壯程度,杜太后沒有任何理由懷疑長子活不到六十歲。而到那個時候,宋太祖六十歲,趙光義四十八歲,趙光美四十歲,趙德昭三十七歲。顯然,真到了宋太祖撒手歸天的時候,長子趙德昭非但不是少君,而且正是年富力強的年齡。反倒是趙光義,已經年老體衰,幾近是知天命的靄靄老人了。

第二、宋太祖為人寬厚,寥性友愛,對待兄弟異常親厚。趙光義生病的時候,宋太祖親自去府中探望,還親手為趙光義燒艾草治病。趙光義覺得疼痛難忍,宋太祖便在自己身上試驗以觀藥效。手足之情深,令人感動。杜太后病逝後不久,宋太祖就下詔任命趙光義為開封尹。開封尹正三品,掌開封府(宋朝將首都、陪都及特別要害之地稱「府」)之事,是京師開封的最高行政長官。根據五代舊制,儲君一般都是先擔任開封尹的職務。宋太祖這一舉動,實際上已經是暗示弟弟趙光義就是未來的皇位繼承人。他還曾經對近臣稱讚趙光義說:「光義龍行虎步,生時有異,他日必為太平天子,福德吾所不及雲。」(《宋史·卷三·太祖本紀》)意思是趙光義有帝王之相,加上有福有德,將來必定能當一個太平皇帝。

從上面這兩點分析來看,有無金匱誓書姑且不論,杜太后的遺命「他日傳位趙光義」內容絕對是可信的,否則宋太祖不會在杜太后病逝後不久便任命趙光義為開封尹。也就是說,杜太后有遺命是真,有沒有寫成金匱誓書則不一定。

杜太后偏愛趙光義,在杜太后之遺命中,關鍵之處只有一點,那就是宋太祖一定要傳位給弟弟趙光義。這是杜太后的意思,更是趙光義本人的意思。可以說,從陳橋兵變的那一天起,趙光義就有要當皇帝的念頭,因為正是他和趙普策划了陳橋兵變。進一步說,宋太祖也很好地遵守了母親的遺命,厚待弟弟趙光義。之後,宋太祖各方面的言行舉止,都表明他將要把皇位傳給弟弟趙光義。

開寶六年(973年),宋太祖更是加封趙光義為晉王,班次在宰相之上,並且繼續兼任開封尹的要職。尤其值得注意的是,趙光義封晉王一事在當年九月,而同年八月,曾經是「金匱誓書」見證人的趙普被罷去宰相之位,引起朝野側目。關於趙普,有頗多的故事,他也是「金匱之盟」與「斧聲燭影」兩大謎案中的關鍵人物。

趙普,字則平,幽州薊縣(今天津薊縣)人,後隨父遷居洛陽。他少年時也曾努力讀書,但由於性情原因,不能潛心學問,因此學識不深。如此一來,自然不可能靠走科舉之路成功。為了有一技之長安身立命,趙普開始學習吏事,專門琢磨為官之道,因此而達智、富於權變。

趙普讀書雖少,智謀卻相當多。後周時,趙匡胤為大將,趙普則為其幕僚。有一次,趙匡胤部下抓捕鄉民一百多人,稱這些人是盜匪,按律應當處斬。趙普聽說後,懷疑鄉民中有無辜者,請求審訊。結果,其中十之八九都是被誣良為盜。這件事後,趙匡胤對趙普大加讚賞,並認為他有先見之明,且處事周密持重。趙匡胤胸懷大志,此後刻意籠絡趙普,深為倚重。不久,趙匡胤之父染病不起,而趙匡胤因軍務繁忙,無暇顧及家事。趙普便主動服侍趙父,朝夕進獻藥餌,照顧飲食起居。趙父和趙母杜氏都非常感動,將趙普視為同宗。後來杜太后臨終授遺命時,一定要召趙普在側,可見對趙普的信任程度。趙匡胤也認為趙普忠智兩全,視其如兄弟,不離左右。

趙普先後當過趙匡胤的推官、掌書記等心腹要員,在輔佐趙匡胤統一天下的過程中功不可沒。平定天下前後,趙普有兩大突出貢獻:一是精心策划了「陳橋兵變」,幫助趙匡胤兵不血刃地黃袍加身,順利登上皇帝位;二是建議趙匡胤「杯酒釋

返回目录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