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為龍為虎亦成空 一 萬里烽火滅的張義潮

金山國建立的當年,回鶻多次對其進行打擊,企圖把金山國扼殺在搖籃里。有一次,敦煌東界的防線都被突破,回鶻軍長驅直入,直抵敦煌城東安營扎塞。金山國天子則親自披甲上陣,著名將領陰仁貴、宋中丞、張舍人等奮力應戰,才把入侵的回鶻趕回甘州。

註:敦煌石室文卷記載為張議潮,兩《唐書》和《資治通鑒》均記載為張義潮,可推測為張議潮歸義後,改為張義潮。特此說明。

一年後,咸通十四年(873年)七月,懿宗病死,十二歲的僖宗即位。八年後,僖宗廣明元年(880年),農民軍領袖黃巢攻進長安。三十五年後,哀帝天祐四年(907年),朱溫逼唐末代皇帝哀帝禪位,自登帝位,建國號梁,定都於汴州(開封),唐朝至此宣告滅亡。三十八年後,開平四年(910年),張義潮之族孫張承奉自立西漢金山國,自號白衣天子。

倘若張義潮尚在人世,不知道是怎樣的感慨!

張義潮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下湧現出來的西域豪傑。張義潮,沙州敦煌(今屬甘肅)人。張氏世為州將,是沙州的大族。父張謙逸祖籍南陽,在唐朝官至工部尚書。張義潮兄名張義潭,也就是後來大名鼎鼎的張淮深的父親。張義潮有姐張媚媚,後出家為尼,法名了空。今敦煌莫高窟156號窟供養人像第四身比丘尼像,就是張媚媚。

在玄宗一朝,名將哥舒翰採用「步步為營」的軍鎮策略,收復了失陷於吐蕃多年的黃河九曲之地。而吐蕃在與哥舒翰的交戰中,開始時尚能發動反擊,到後來只能是疲於招架,毫無還手之力。最終在哥舒翰的手中,唐朝在對吐蕃的戰爭中取得了全面勝利。《哥舒歌》在隴右一帶廣為流傳:「北斗七星高,哥舒夜帶刀。至今窺牧馬,不敢過臨洮。」充分地反映了一方的黎民百姓對哥舒翰的信賴和讚頌。

然而,安史之亂時,唐朝廷將邊軍大量內調,哥舒翰也在安史之亂中死去。吐蕃趁著唐朝的內亂,重新開始蠢蠢欲動起來。唐朝廷為了對抗吐蕃,於寶應二年(763年)設河西副元帥一職,統一指揮河西、北庭、安西三地的殘餘唐軍。首任河西副元帥為楊志烈,在他的指揮下,吐蕃人的攻勢一度被遏制。但到了永泰元年(765年),楊志烈為叛將所害,形勢便開始急轉直下。永泰二年(766年),吐蕃人佔領河西重鎮甘州、肅州。第二年,繼任的河西副元帥楊休明戰死。這樣,河西,安西,北庭三地唐軍互相失去聯繫,進入各自為戰的境地。之後的十多年中,唐軍在河西走廊的各個要塞因孤立無援陸續被吐蕃軍各個擊破。

沙州位於河西走廊的西端。從大曆五年(770年)開始,沙州受到吐蕃軍的圍攻。當時沙州以東的唐軍要塞已經全部失陷,所以沙州城處於孤立無援狀態。沙州刺史周鼎一面率軍民固守,一面向唐朝廷在西域的盟友回鶻求援。然而,援軍經年不至。沙州一直被圍困,城中糧草將盡。周鼎主張焚毀城郭,率軍民東歸唐朝。但他手下的部將都不同意,認為一旦軍民東奔,沙州以後將永不復為大唐之地。經過一番激烈爭論,最後,都知兵馬使閻朝縊殺了周鼎,然後繼續率部抵抗吐蕃。

為了解決糧草問題,閻朝貼出告示:「出綾一端,募麥一斗。」用這樣的方法來徵集糧草。這樣,沙州這個只有四、五萬人的彈丸小邑一直堅持了十一年,到建中二年(781年),沙州城終於彈盡糧絕,山窮水盡。閻朝實在無路可走,為了保全城中百姓,只得與圍城的吐蕃主將綺心兒相約,在得到沙州城民眾不外遷的許諾下,向吐蕃軍投降。至此,唐朝在河西的最後一座要塞沙州被吐蕃軍所攻破,完全喪失了河西走廊的控制權。而北庭都護府則在貞元六年(790年)為吐蕃人所破,安西都護府在元和三年(808年)為吐蕃所破,唐朝失去了對西域的控制。

沙州失陷之後,沙州百姓受到了吐蕃的殘酷壓迫,「丁壯者淪為奴婢,種田放牧,羸老者咸殺之,或斷手鑿目,棄之而去」。漢人尤其受到歧視,吐蕃人規定河西各城的漢人走在大街上必須彎腰低頭,不得直視吐蕃人。之前率沙州頑強抵擋吐蕃進攻的閻朝也被吐蕃用「置毒靴中」的手段暗殺。在這樣的情況下,人心更加思念唐朝。

清泰二年(935年),曹仁貴病死,其子曹元德繼位。沙州入朝中原的使臣在甘州被劫,歸義軍與甘州回鶻的關係破裂。天福四年(939年),曹元德卒,弟曹元深繼位,曹仁貴妻(回鶻公主)掌握歸義軍實權,稱「國母」。之後,沙州與甘州回鶻修好。

唐武宗會昌元年(841年),吐蕃國內發生了大規模的饑荒,「人飢疫,死者相枕藉」。一些貴族將自然災害都歸咎於吐蕃信奉佛教所致。吐蕃贊普達磨新即位後,大力採取措施禁佛:下令封閉吐蕃境內的全部佛寺,焚毀佛教經典;強迫所有僧人還俗,不願還俗者,被迫從事屠夫、獵人等違反佛教戒律的職業;有些高僧還遭到了無情的殺戮。因此,吐蕃國內尊信佛教的人都十分痛恨新贊普達磨,視達磨為牛魔王下凡,稱他為「朗達磨」。朗,藏語,意為牛。達磨的禁佛措施未能維持很久,會昌二年(842年),他被佛教僧人拉隆貝吉多傑刺死。

達磨無子,不過他被刺殺前,王妃已經懷孕。王后為爭奪權位,也偽裝成有孕的樣子。會昌三年(843年),王妃生一子,為了防止王后搶走孩子,白天派人四下圍住孩子,晚間用許多盞燈光守護,以故取名歐松,意思是「光護」。王后也不甘示弱,到外面買了一個要飯人的孩子,脅迫朝臣認可是她親生,並取名為永丹,意為「母堅」,即母親堅持認定的。這兩個孩子被不同的利益集團操縱,用來爭奪贊普寶座。雙方互不相讓,進行了長年累月的鬥爭。王室分裂後,吐蕃各領兵將帥也擁兵自重,相互混戰。吐蕃國一時大亂,勢力急劇衰落。

而唐朝經過一段時間的休養生息,國力有所恢複,見吐蕃大亂,乘機收復了陷於吐蕃的三州(原州、樂州、秦州)和七關(石門、驛藏、木峽、特勝、六盤、石峽和蕭關)。唐王朝的一連串軍事勝利極大地鼓舞了河西人民。

其實,即便唐朝廷不授予節度使旌節,張淮深仍然是河西的實際統治者。此時,唐朝廷政治混亂,內部危機嚴重,兵鋒難以顧及河西,不對張氏這樣的有功之臣和河西大族盡心籠絡,反而因質子這樣的小問題一味冷遇,實際上是重大失策。

信使中不少人是僧侶,其中就有敦煌高僧悟真。這主要是考慮到佛教在西域具有強大的政治、經濟和社會勢力,由僧侶來送信,更利於掩護。

唐朝廷收復三州七關後不久,吐蕃尚恐熱率五千騎兵大肆劫掠河西鄯、廓等八州,「殺其丁壯,劓刖其羸老及婦人,以槊貫嬰兒為戲,焚其室廬,五千裡間,赤地殆盡」。尚恐熱的暴虐行徑,不但令河西民眾憤慨,就連他的部下也怨望不平,「皆欲圖之」。這時候,張義潮已經開始暗中結交豪傑,密謀起事。

大中二年(848年),張義潮見時機成熟,率眾在沙州發動了轟轟烈烈的大起義。他率部眾披甲執銳,與吐蕃軍在城內展開激戰。城中的漢人紛紛響應,人人爭相與吐蕃軍拚命。吐蕃軍在沙州城中軍力本來就不多,在出其不意之下,難以抵擋,於是倉皇逃出沙州。

此時,「春風不度玉門關」已經將近七十年,河西的事情唐朝廷均一無所知。張義潮完全可以據地稱王,雄霸一方。然而,張義潮率眾驅逐了吐蕃守將後,立即派遣使者,赴京師長安向唐朝廷報捷。由此可見,張義潮確實胸懷歸唐之心,並非貪圖個人權勢。

為什麼要講這個張義潮呢?因為他是懿宗一朝惟一的驕傲。一個沒有英雄的民族是可悲的,有了英雄而不知敬仰的民族更是可悲的。張義潮就是唐末的英雄。

懿宗咸通十三年(872年)八月,聲震河西的英雄人物張義潮在京師長安病死,唐朝廷贈官太保。

此後,西域的回鶻再次叛唐,引兵進犯肅州、酒泉、西州地區。張淮深率河西軍民英勇反擊,活捉回鶻首領,俘獲士卒千餘人,並表奏朝廷。唐朝廷派遣左散騎常侍李眾甫、供奉官李全偉等上下九使,先後幾撥人馬,賜給張淮深金銀器皿、錦繡瓊珍等各種各樣的貴重物品,唯獨沒有授予張淮深一直請奏的節度使旌節。但張淮深並沒有心懷怨望,繼張義潮後儘力經營河西,多次打退了各族對河西地區的進犯,其文治武功不下張義潮。

這十隊信使無一例外地進入了茫茫大漠,奔向不同的方向,各自面臨九死一生的考驗。這是一群捨生忘死的英雄們,他們中的絕大多數人都沒有留下名字。其中的九隊,要麼死在了吐蕃軍的追擊下,要麼迷失了方向,被埋在了無情冷酷的大漠中。只有向東北方向進發的那支隊伍,由敦煌高僧悟真率領,歷經千辛萬苦後,終於到達了唐軍要塞天德城(今內蒙古烏拉特前旗)。天德軍防禦使李丕驚訝感動於這群近乎從天而降的使者,立即以最大的熱情護送他們前往長安。在李丕的協助下,悟真等人於大中四年(850年)正月抵達了長安。這時候,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