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滿城盡帶黃金甲 三 王仙芝起義

僖宗繼位之時,年齡尚小,軍國大政多聽從臣下。南衙朝官和北司宦官為爭權互相攻擊,相互傾軋,政局動蕩混亂。「自懿宗以來,奢侈日甚,用兵不息,賦斂愈急。關東連年水旱,州縣不以實聞,上下相蒙,百姓流殍,無所控訴,相聚為盜,所在蜂起。州縣兵少,加以承平日久,人不習戰,一與盜遇,官軍多敗」。矛盾日益激化,終於一發不可收拾。

王仙芝,濮州(治鄄城,今山東鄄城縣北)人,販私鹽出身。當時,鹽稅是唐朝廷的重要收入,鹽的經營由官方所控制,對民間的鹽禁極重,販鹽一石以上即處死。但也有許多膽子大的人,靠私人販鹽來牟取暴利。販鹽者大多拉幫結夥,真刀真槍地武裝販鹽。王仙芝販私鹽時奔走各地,為抗拒官府查緝,練會了一身好武藝。

唐僖宗乾符元年(874年)這一年,黃河中下游遭受旱災,夏季麥收一半,秋季顆粒不收。百姓只好以野菜、樹皮充饑。在這種情況下,政府的徭役、賦稅仍未減輕,逼得百姓無法生活。憤怒的群眾在走投無路的情況下,聚集王仙芝周圍,拿起武器進行鬥爭。於是,唐末農民起義爆發了。

王仙芝率數千人在長垣(今河南長垣縣)起義,傳檄諸道,「自稱天補平均大將軍,兼海內諸豪都統」(《資治通鑒考異》引《續寶運錄》)。次年,王仙芝率部將尚君長等攻破濮州、曹州(兩州均在今山東省),並且打退了前來鎮壓的唐官軍。起義隊伍迅速發展到數萬人。所到之處,都開倉放糧,百姓歡呼震天。

這時,黃巢與族兄弟子侄黃存、黃揆、黃思鄴及外甥林言等八人,在冤句(今山東菏澤縣)聚眾數千人起義,以響應王仙芝。

黃巢,山東曹州(今山東曹縣)人,「(黃)巢少與(王)仙芝皆以販私鹽為事,(黃)巢善騎射,喜任俠,粗涉書傳,屢舉進士不第」(《資治通鑒·卷二百五十二》)。可見黃巢與以往的農民軍領袖不同,他兼有士人和豪俠的雙重身份。即使是在代表正統的《新唐書》中,黃巢也被歸在《逆臣傳》中,與安祿山等叛臣並列,可見傳統的作史者也沒有將黃巢當成一般的流寇。黃巢還與王仙芝一同組織過武裝鹽幫,同唐官府緝查私鹽進行過多次武裝鬥爭。長期的冒險生涯,養成了黃巢負氣仗義、好抱打不平的性格,有許多人願意追隨他。毫無疑問,黃巢身上有著明顯的梟雄氣質。

黃巢決定起義前的心理,現在已經很難揣測。以他不顧官府禁令販鹽的經歷來看,他應該全身充滿了江湖習氣,有著極端冒險的精神。但實際上,他卻是個地地道道的讀書人,正如前面所提到的,他是在名落孫山的情況下,才滿懷憤慨地寫了「衝天香陣透長安,滿城盡帶黃金甲」的詩句。從這點上來說,他潛意識中的願望其實與龐勛是一樣的,都有著等待招安的心理。

特別值得強調的是,在這句氣挾風雷的「衝天香陣透長安,滿城盡帶黃金甲」中,黃巢表現出對長安不同尋常的喜愛。正如作者在前面《黃巢的理想》一篇中所分析的,他內心深處有深沉的「城主」情結。那麼,有沒有可能,黃巢決定起兵,是不是因為神迷於長安,甚至視其為靈魂的皈依,所以才不惜與他本來一直想效力的唐朝廷對抗呢?至少,在很久之前,他迷戀長安,迷戀長安無與倫比的壯麗,迷戀長安至高無上的政治意義,甚至想要有一天能夠擁有它。當然,長安是帝國的首都,只有天下之主,才能擁有長安。這種野心勃勃的願望在當時看來是可望而不可即的,於是蟄伏在黃巢的內心深處。這種願望雖然潛伏了很長的時期,在特殊的環境下卻會激發起來。有了這樣的前提,也就能解釋為什麼黃巢進入長安後,突然不思進取,心滿意足地偏安於長安城內。一個英雄人物的心理演變,本身就是一頁意味深長的歷史。

還是先言歸正傳。黃巢起義後,數月間隊伍也發展到幾萬人。之後,王仙芝趕來與黃巢匯合,兩支義軍合在一起,聲勢更加浩大。

唐朝廷見王仙芝與黃巢起義軍聲勢浩大,立即詔令淮南、忠武、宣武、義成、天平五節度使進擊義軍。乾符三年(876年)七月,唐天平節度使宋威在沂州(今山東臨沂)城下大破王仙芝軍。宋威聽說王仙芝已經死於亂軍之中,得意非凡,竟然不辨真偽,立即上書唐朝廷,說王仙芝已死。於是,「百官皆入賀」,唐朝廷下詔遣散了諸道兵。

然而,沒過幾天,王仙芝、黃巢便轉戰河南,迅速攻佔了陽翟(今河南禹縣)、郟城(今河南郟縣)等八縣之地。唐朝廷見王仙芝「死而復生」,急忙重新下詔發兵。如此反反覆復,各道士兵怨氣衝天,「士皆憤怨思亂」。諸道本來就各有私心,這下更是難以齊心了。

農民軍隨後攻陷了汝州(治梁縣,今河南臨汝縣),活捉汝州刺史王鐐。汝州離開洛陽只有一百六十里地,汝州的陷落,使洛陽震驚,士民紛紛挈家外逃。

汝州刺史王鐐是宰相王鐸堂弟,蘄州刺史裴偓是王鐸知舉時的門生。王鐐為王仙芝寫信給裴偓,表示王仙芝願意接受「招安」。裴偓據以上奏朝廷。宰相王鐸眼見堂弟在農民軍手中,力排眾議,固請「招安」,終於說服僖宗。僖宗便任命王仙芝為左神策軍押牙兼監察御史。

王仙芝十分高興,決定接受。黃巢卻十分憤怒,說:「當初共立大誓,橫行天下。如今你去左神策軍做官,眾多士卒將何處安身?」此時群情激憤,人人責罵王仙芝,怒不可遏的黃巢還出拳把王仙芝打得頭破血流。

這裡要特別提到的是,唐朝廷只有給王仙芝一個人的任命,其他人隻字未提。鑒於黃巢之後數次請求招安的經歷,他此時意志堅決地表示反對,應該只是因為唐朝廷沒有給他官做。倘若唐朝廷策略一些,在招安書上列上義軍主要將領的名字,哪怕是虛職,這次招安多半就成了。不過只需要簡單的一紙文書,為何唐朝廷偏偏不做呢?這其中大有文章。

昔日有「二桃殺三士」的典故。三名勇士是公孫捷、田開疆、古冶子,以勇力搏虎聞,為齊景公所寵信。晏嬰認為三士不懂得君臣大義和朝廷禮儀,所以想除掉他們。剛好有一天,魯昭公和大夫叔孫婼到了齊國,齊景公設宴招待,晏嬰陪坐,田開疆等三士帶劍立於階下,昂昂自若,目中無人。酒喝到一半,齊景公對魯昭公說:「我園子里種了一棵『萬壽金桃』,長了三十多年了,一直只開花不結果,恰好今年結了幾顆果子,我想請您品嘗品嘗。」魯昭公聽了很高興。晏嬰便去摘桃。一會兒,端來了六個大如碗、香氣撲鼻的桃子,晏嬰說:「還有三四個沒熟,我就先摘了這些熟的。」客氣了一番後,齊景公和魯昭公各吃了一個桃子,叔孫婼和晏嬰也各吃了一個桃子。晏嬰說:「這裡還有兩個桃子,主公可傳令諸臣自表功勞,功勞最大的兩人便可以吃桃。」齊景公同意了,還讓晏嬰當評委。公孫捷第一個走上台說:「當年我跟主公去打獵,赤手打死了一隻猛虎,救了主公一命,這功勞大不大?」晏嬰連忙說:「這個功勞很大,可以喝一杯酒,吃個桃子。」古冶子立即跳出來說:「殺個老虎算什麼,我曾經殺了黃河裡一個妖黿,救了主公一命,你說我該不該吃個桃子?」齊景公說:「當時若不是古將軍,我早已葬身黿腹了,古將軍蓋世奇功,可以吃桃。」晏嬰一聽,趕緊給古冶子遞桃。這時,田開疆站了出來:「我曾經南征北戰,殺敵無數,使諸侯震驚,推舉主公為盟主,這個功勞不知大不大?」晏嬰連忙說:「田大將軍的功勞比公孫將軍和古將軍大十倍,只是金桃已經沒有了,請大王賜給他一杯酒,等明年桃熟後再給田將軍桃子。」田開疆一聽,熱血上沖,說:「我功勞不小卻吃不上桃子,反而在兩位國君面前受這種侮辱,我還有什麼臉面活到這世上?」說完就拔劍自殺了。公孫捷大吃一驚,持劍說:「我功勞小吃了桃,田史功勞大反而吃不上桃子,他死了,我又有什麼臉面活在世上?」說完也自殺了。古冶子大聲喊道:「我們三人結為兄弟,他倆都死了,我活著也沒什麼意思。」也拔劍自殺了。晏嬰洞悉人性,用兩個桃子做引子,不費吹灰之力就殺掉了三名勇士。

唐朝廷的招安只任命王仙芝一人,也有「二桃殺三士」的嫌疑。分配不公,必然引起內訌。唐朝廷想用一紙任命書來離間農民軍將領關係的目的,也如願以償地達到了。

在黃巢和眾部將的堅決反對下,王仙芝被迫放棄了唐朝廷授予的官職。當時的局勢應該是相當緊張的,大有王仙芝不同意就會血濺當場的意思,因為之後王仙芝和黃巢就公開分裂了。他們不但是同鄉,還是曾經在私鹽販戰場上出生入死的好夥伴,如果不是無法彌補的矛盾,二人不會冒著被官軍各個擊破的危險分道揚鑣。這矛盾,一定是黃巢用武力逼迫王仙芝不敢當場接受招安。義軍因招安一事分化,三千餘人跟從王仙芝及尚君長,二千餘人隨黃巢北上。

為了泄「招安不成」的憤怒,王仙芝縱部在蘄州大肆剽掠。蘄州城內的百姓,一半被趕出城外,一半被殺死,百姓的房屋被焚毀。在中間斡旋的唐蘄州刺史裴偓逃奔鄂州,前來招安的宦官逃奔襄州,王鐐被農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