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滿城盡帶黃金甲 一 黃巢的理想

歷史就是如此,有其必然性,但也有太多的偶然性。在許多不經意的偶然間,黃巢實現了他曾經的最大的志向,在歷史的畫卷上寫下了他濃墨重彩的一筆。

唐僖宗廣明元年(880年)十二月初五,農民軍領袖黃巢進入長安。黃巢乘坐金色肩輿,其部下全都披著頭髮,身穿錦袍,束以紅綾,手持兵器,簇擁黃巢而行。鐵甲騎兵行如流水,輜重車輛塞滿道路,農民軍隊伍浩浩蕩蕩,延綿千里,絡繹不絕。唐金吾大將軍張直方率文武官數十人趕來迎接,長安居民夾道聚觀,場面極為壯觀。這一刻,是黃巢人生中的巔峰時刻。

之前,宰相盧攜因與另一宰相鄭畋爭吵,都被罷相。後來因為高駢部將張璘戰黃巢有功,而高駢是盧攜舉薦,所以盧攜又被召回任宰相。此時,盧攜當然更希望高駢立首功,因為他們二人是一根繩索上的螞蚱,一榮俱榮,一損俱損。於是,宰相盧攜以朝廷名義,遣散了諸道唐兵。

豪邁倔強,傲世獨立,有衝天凌雲之志,男人的勃勃雄心一覽無遺。事見宋人張端義《貴耳集》。黃巢的詩歌在中國詩歌史上堪稱另類,其中凸現的意蘊,不是司空見慣的愛國忠君和譏諷時弊,而是不可抑制的反叛、憤怒、仇恨和令人生畏的極權慾望,是推倒現實、重整天下、凌駕萬物的雄心壯志。張端義於《題菊花》詩下注道:「跋扈之意,現於孩提時。加以數年,豈不為神器之大盜耶!」

當時,西南有南詔騷擾邊境,曾經圍困成都,當時的節度使楊慶復用高官厚祿招募突將,由此抵擋住南詔的進攻。高駢到成都後,託言稱蜀中屢遭南蠻侵犯,百姓尚未恢複產業,停發了突將的俸祿,突將怨恨異常。到了後來,突將們忍無可忍,起事攻入節度使府。高駢藏在廁所中,未被突將發現,幸免於難。最後還是宦官監軍派人出來招諭突將,承諾恢複他們的官職和俸祿,突將才還歸本營。高駢部下天平軍一直緊閉營門,見突將退走,才打開營門,假裝出擊。追到城北,那裡剛好有役夫數百人在修築球場。天平軍竟將這些役夫全部殺死,砍下首級,送到節度使府,宣稱已將作亂者誅盡。高駢立即賞賜豐厚的金帛。

關於王鐸,還有個怕老婆的笑話。王鐸懼內,出京時,只帶了姬妾隨行,將夫人留在了京城。有一天,部下忽然來報:「夫人離開京城前來,已在半路上了。」王鐸聞報,十分驚恐,問周圍的人說:「黃巢兵漸漸逼來,夫人又氣沖沖自北方趕來,旦夕之間,就要到達,這可怎麼辦?」一個幕僚開玩笑說:「不如投降黃巢吧。」眾人都大笑不止。

詩中充滿豪闊的英雄不羈之氣,氣勢凌厲,殺意陣陣,驚人心魄。氣勢之大,為詩中所罕見。從這首詩中,能夠讀出黃巢對長安的強烈渴望。這種渴望,不僅僅是對一個城市的渴望,還有對無上權力的渴望。此時,黃巢的理想不再是進士及第那麼簡單,他的理想,或者說野心,已經演變成凌雲之志,而長安就是理想的彼岸。

註:黃巢屢試進士不第後,對「十年寒窗苦」的讀書人頗為同情。他成長為著名的鐵血農民領袖後,農民軍中開始流傳「逢儒則肉,師必覆」(《全唐詩·卷八百七十八·黃巢軍中謠》)的說法,其意是遇到讀書人就殺戮,軍隊必然要覆滅。因此,當農民軍進入城池後,經常火燒官府,大殺官吏,但對只要是自稱是讀書人的人,都釋而不問。農民軍進入福建莆田後,經過黃巷黃璞門前。黃璞的祖先在西晉末年「衣冠南渡」來到莆田,所居住的那條巷被人稱為「黃巷」。黃璞「少與歐陽詹齊名」,從小能靜心、苦坐,像苦行僧一樣讀書。「少時喜詩,著名於時」。他的詩在藩鎮中流傳,頗有名望。黃巢聽說黃璞是大儒後,特意下令說:「此儒者,滅炬弗焚。」(《新唐書·卷二百二十五下·黃巢傳》)要求部下過黃巷時將手中的火把熄滅,以免驚動了黃璞。一個令整個唐朝地動山搖的姓黃的人,為了另一個姓黃的人畢恭畢敬地滅炬,黃巷由此一下多出了幾分神秘。這件事讓黃巢在福建獲得不壞的名聲,黃璞也跟著名聲大噪。

唐末詩人林寬有這樣兩句詩:「莫言馬上得天下,自古英雄皆解詩。」這詩用在黃巢身上倒也相當貼切。如今,黃巢詩中的遠大志向已經實現了,長安就在眼前,衝天香陣透長安,滿城盡帶黃金甲。此時的黃巢是何等感慨,他實在沒有料到,理想會實現得如此容易,勝利會來得如此之快,因為就在一年前,他數次瀕臨失敗逃亡的邊緣。

天下興亡交替,受苦的都是老百姓。後世史書多將黃巢記載成一個殺人如麻的「賊」,其實,唐官軍絕對不比黃巢好到哪裡去。黃巢殺人總還是有理由,要麼是為了軍餉,要麼是為了報復,而唐官軍卻常常毫無理由地胡亂殺人。

崔璆和李迢二人畏懼黃巢的聲勢,尤其是李迢,正處在黃巢軍的包圍之中,因而都很努力地照辦了。李迢是唐朝宗室子弟,在朝中頗有影響。兩位重臣極力上奏,求爺爺告奶奶似地懇求朝廷,給黃巢弄個天平節度使的官噹噹。唐宰相鄭畋認為應該同意黃巢的請求,以此來換得天下太平。但另一宰相盧攜與當權宦官田令孜勾結在一起,想讓他們的親信淮南節度使高駢因為戰事而立功,所以堅決不同意招降。僖宗皇帝沒有主見,基本上受田令孜的控制,因此沒有批准崔璆和李迢的奏書。

黃巢聽到唐朝廷的回覆後有些失望,但他還是沒有輕易放棄,自己親自向唐朝廷上書,退而求其次,求為廣州節度使。

儒生通常將「修身齊家治天下」作為人生最高的理想。黃巢是讀書人,開始表現還不是那麼跋扈,也是走傳統的建功立業之路——參加進士考試。據說黃巢的父親給他取名為「巢」,就是指望兒子日後能夠榮登科榜。「巢」可書作「窠」,音科,民間吉祥語中有「五子登科」之說。然而,黃巢的運氣不是那麼好,屢戰屢敗,數次參加考試,每一次都名落孫山。落第後的黃巢終於絕望了,決定再也不參加科舉考試了。他題了一首《不第後賦菊詩》抒發心中的不平之氣:

儘管廣州當時是唐朝最大的對外貿易港口和重要的財賦供應地之一,又是嶺南的政治、軍事要地,但畢竟與大唐江山比起來,顯然是一隅與天下的差別。倘若黃巢求為廣州節度使的要求被批准了,恐怕歷史將會是另外一個方向。

其時,唐朝廷已經知道勢必激怒黃巢。在農民軍是招降還是消滅的問題上,總是主戰派在朝堂上佔了上風。果然,黃巢得到唐朝廷的率府率的委任狀後,痛罵當朝執政宰相。由此可以看出他失望之極,也表明他確實對這個廣州節度使抱了很大期望。

當時,黃巢軍自稱才十五萬,實際人數應該遠遠不足這個數。高駢謊報軍情,不過是為自己的膽怯找借口。之後,他擁兵自重。天平節度使兼東面副都統曹全晸六千人全力抵抗黃巢,由於寡不敵眾,退兵屯於泗州,以等待諸道援軍的到來。高駢不出一兵一卒救援。為此,後世王夫之憤言道:「無忘家為國、忘死為君之忠,無敦信及豚魚、執義格鬼神之節,而揮霍踴躍、任慧力以收效於一時者,皆所謂小有才也。小有才者,匹夫之智勇而已。小效著聞,而授之以大任於危亂之日,古今之以此亡其國者不一,而高駢其著也。……而唐之分崩滅裂以趨於灰燼者,實(高)駢為之。」

在強烈的不滿下,黃巢開始揮軍急攻廣州。乾符六年(879年)九月,農民軍攻克廣州重鎮,俘虜了唐節度使李迢。又分兵西取桂州(今廣西桂林),控制了嶺南的大部分地區。之後,黃巢在廣州自稱「義軍都統」,並發布檄文,斥責唐朝廷「宦豎柄朝,垢蠹紀綱,指諸臣與中人賂遺交構狀,銓貢失才」。此時,黃巢表現出讀書人的才幹和敏銳目光,史稱檄文中所指出的問題所在,「皆當時極敝」。

颯颯西風滿院栽,蕊寒香冷蝶難來。

他年我若為青帝,報與桃花一處開。

劉漢宏毀江陵十多天後,黃巢的軍隊才趕到。不過,此時的江陵已經成為一座尚在冒著青煙的焦黑的空城。連黃巢都難以相信,眼前的景象竟然是唐軍自己造成的。

另一支唐軍在曹全晸的率領下繼續追趕農民軍。黃巢狼狽不堪地逃命,幾乎就要被生擒活捉,然而,上天再一次青睞了他。曹全晸正要渡長江時,唐朝廷剛好在這個關鍵時候任命泰寧都將段彥謨代曹全晸為招討使,果然應驗了劉巨容「朝廷無信」的預言。這樣的情況下,曹全晸受到了打擊,自然也停止了追擊。黃巢帶著殘兵敗將得以逃走,轉戰於江西、安徽、浙江、湖北等地,隊伍又迅速擴充到二十幾萬人,勢力復振。

而農民軍攻取廣州後,唐朝廷極度恐慌,急忙任命宰相王鐸為荊南節度使、南面行營招討都統駐江陵,又任命李係為行營副都統兼湖南觀察使,使他率兵十萬屯駐潭州(今湖南長沙),「以塞嶺北之路,拒黃巢」。

對唐帝國許許多多的人來說,公元880年對他們的人生產生了難以迴避的巨大影響。在這一年中,上至皇帝,下到平民,無論是農民軍領袖黃巢,還是唐軍的諸位節度使,都面臨著壓力,面臨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