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進退兩難的大臣們 三 被刺殺的大唐宰相

李愬作戰勇猛,足智多謀。抵達唐州(今河南泌陽)後,他故作柔懦懈惰,御軍寬怠,以麻痹敵軍,還特意對將士們說:「皇上知道我懦弱無能,所以派我前來安撫你們。對攻城打仗那類事情,我可擔當不了。」這些話傳到淮西軍中,淮西軍因屢敗西路唐軍,見李愬名位卑微,行事又如此不堪,遂掉以輕心,對他也就不作什麼戒備了。

吐突承璀回京師後,翰林學士李絳等人據理力爭,要求懲辦吐突承璀。憲宗不得已,貶吐突承璀為軍器使。不久,吐突承璀因受賄被揭發,貶作淮南監軍。

王建有《贈李愬僕射》一詩,以二十八字包舉平蔡戰役,寫得有聲有色,生動地記錄了這次奇襲:

憲宗原名李淳,為順宗長子,被立為太子後改名為李純。李純小時候相當機智聰明。曾經有一次,祖父德宗抱著李純,故意逗他:「你是誰家的孩子,怎麼會在我的懷裡?」李純回答:「我是第三天子。」這一回答頓時語驚四座。李純是德宗的長孫,按照祖、父、子的順序,確實是「第三天子」。不過,這樣的說法也是聞所未聞,從一個孩子口中說出來,就格外新奇而有趣了。德宗由此對李純更加偏愛。德宗即位初期,試圖復興大唐,削平藩鎮,結果狼狽地失敗了。此後朝廷對藩鎮一味姑息,有求必應。沒想到,祖父的志向,竟然在孫子手中實現了。

李純幼年時遭逢了著名的「涇原兵變」,德宗皇帝被迫逃出長安,李純也在逃難的隊伍當中。當時他年紀雖小,正是懵懂之時,但顯然戰亂給他的印象相當深刻,他幼小的心靈中必然埋下了深恨藩鎮的種子。所以,憲宗一當上皇帝,立即開始不遺餘力地剷除藩鎮割據勢力。

順便提一句,憲宗的皇后郭氏是名將郭子儀的孫女,為昇平公主(代宗女)和郭子儀幼子郭曖所生(即著名的《打金枝》的主角)。其實按輩分來說,憲宗還比郭皇后低了一輩。不過唐朝風氣開放,也沒有人去計較這些。

和雪翻營一夜行,神旗凍定馬無聲。

遙看火號連營赤,知是先鋒已上城。

憲宗得知消息後勃然大怒,立即想要興兵討伐劉辟。但此時他新登皇位,根基未穩,還有許多顧慮,不敢輕易用兵。朝議時,群臣也認為四川地勢險要,易守難攻,不應該輕易發兵。只有宰相杜黃裳(韋執誼岳父)堅決主戰,慷慨激昂地說:「劉辟不過是一個狂戇書生,朝廷取之如拾草芥。臣知神策軍使高崇文勇略可用,願陛下專以軍事委之,不要置監軍,一定能打敗劉辟。」翰林學士李吉甫也力主討蜀。

同年三月,夏綏楊惠琳擁兵抗拒朝廷任命的新夏綏節度使上任。之前,原夏綏節度使韓全義入朝時,以其外甥楊惠琳為夏綏留後。宰相杜黃裳認為韓全義出征無功,驕橫不遜,將其解職,並任命了新的夏綏節度使。但夏綏的楊惠琳自負手中有支人馬,抗命不移交權力。河東節度使上表請求征討楊惠琳,軍隊尚在調遣之中,夏綏將士已感到莫大的軍事壓力。不久,夏綏內部發生兵變,楊惠琳被殺,他的頭顱被送到京城。憲宗沒費吹灰之力就解決楊惠琳之叛。

元和十二年(817年),討伐淮西的戰事進入了關鍵的一年。唐朝廷用兵已經四年,饋運疲弊,民力睏乏,深以為患。憲宗也明白不能再拖了,下令停止對成德用兵,決心集中力量,先平定淮西。這時,北路李光顏率河陽、宣武、魏博、河東、忠武諸鎮唐軍渡過溵水,進至郾城,擊敗淮西兵三萬,殲滅十之二三。郾城令董昌齡、守將鄧懷金舉城降唐。吳元濟得知郾城不守,十分恐慌,將親兵及蔡州守軍全部調往北線,以增援董重質防守的洄曲。這樣,淮西軍的主力和精銳都被吸引到了北線。這就為西路李愬奇襲蔡州創造了條件。這一年六月,吳元濟見部下多降唐,兵勢不振,上表請罪,聲稱願束身歸朝。憲宗派中使賜詔,允許免其死罪。但吳元濟被其左右及大將董重質所挾制,無法歸朝。淮西已到了窮途末路、指日可下的地步。

二月,山南西道節度使嚴礪旗開得勝,先攻克劍州(今四川劍閣),斬劉辟一方的刺史文德昭。

三月,高崇文率軍從閬州(今四川閬中)進發梓州。在行軍途中,有個士兵在餐館吃飯時,不小心將店主人的筷子折斷了,高崇文便將這個士兵斬首示眾。由此可見高崇文對軍紀要求之嚴格。正因為如此,他的軍隊才能保持良好的戰鬥力。

梓州當時駐防的是劉辟心腹將領邢泚。邢泚見唐軍勢大,又聽說過高崇文的厲害(高崇文少年時跟隨夏綏節度使韓全義征戰,曾以三千人大破吐蕃軍三萬,且敵人死者過半),立即不戰而逃。高崇文兵不血刃地進駐梓州。

事情還要從憲宗登基時說起。永新革新失敗後,唐憲宗李純即位,卻萌生了振興唐帝國的意願。當時,唐憲宗被迅速立為皇帝,方式極不尋常,完全是宦官和藩鎮聯合起來反對永新革新的結果。然而,誰都不會想到,自安史之亂以來藩鎮雄踞一方的固瘤,竟然會在憲宗手中得到解決。後世史學家將唐憲宗與著名的唐太宗和唐玄宗相提並論,唐太宗有貞觀之治,唐玄宗有開元盛世,而唐憲宗之所以能獲得較高評價,則完全是因為他取得了元和削藩的巨大成果。從上面講述的憲宗即位的經過看來,這似乎有些不可思議。

唐朝廷隨即任命韋丹為新一任的東川節度使。韋丹到達漢中後,觀察了形勢,給朝廷上表說:「高崇文率兵遠來,沒有資糧,如果與其梓州,必能有功。」於是唐朝廷封高崇文為東川節度副使,知節度事。大戰隨即開始。

憲宗服用了柳泌配製的長生藥,性情變得暴躁多怒,宦官在左右,經常被斥責甚至被殺。在皇位繼承上,宦官分為兩派,梁守謙、王守澄等擁立太子李恆,而吐突承璀則想立澧王李惲為太子,雙方展開明爭暗鬥。元和十五年(820年),宦官陳弘志毒死憲宗。憲宗李純在位十五年,享年四十二歲。其同黨王守澄隱瞞真相,說憲宗是葯發暴死。憲宗像祖父德宗一樣,寵信宦官,放縱宦官,最終自己沒能逃出宦官的陰謀。隨後,梁守謙、王守澄搶先擁立太子李恆,殺了吐突承璀和李惲。憲宗死後,河北盧龍、成德、魏博三鎮又起叛亂,從此,唐朝廷再也沒有能夠把他們制服,這種格局一直維持到唐朝滅亡。

高崇文進入成都後,休息士卒,秋毫無犯。而且只殺了劉辟的大將邢泚及館驛巡官沈衍二人,其餘官員都不問罪,由此人心大安。劉辟被送到長安處死,滅族。這場持續了八個月的叛亂被順利平定。

憲宗聽了覺得很受鼓舞,因為在他內心深處,始終不能忘記藩鎮戰亂的禍害。於是,唐朝廷派左神策行營節度使高崇文率五千人馬為前鋒,神策京西行營兵馬使李元奕率二千人馬繼後,會同山南西道節度使嚴礪,三軍共同討伐劉辟。

平定李錡後,唐朝廷直接派出了節度使,改變了地方上擁立主帥的舊例。而西川、夏綏、鎮海三鎮平定,則極大地增強了憲宗進一步削平藩鎮的信心和決心。當時,宰相武元衡和御史中丞裴度都是主削除藩鎮、平定割據勢力的代表人物。之後的征戰卻是有勝有負。

之後,憲宗下制割資州(今四川資中)、簡州(今四川簡陽)、陵州(今四川仁壽)、榮州(今四川榮縣)、昌州(今四川榮昌)、瀘州(今四川瀘州)等六州隸於東川,以高崇文為西川節度使,以嚴礪為東川節度使。

當日德宗削藩鎮失敗,是因為德宗太急不可耐。而朝廷本身沒有兵力去對付藩鎮,只能以藩削藩。德宗匆忙上陣,讓藩鎮擔心會被各個擊破,於是聯合起來抗命。而憲宗的削藩,仍然不出以藩削藩的套路,不過行動更顯穩健,沒有出現兩線作戰的情況,因此避免了祖父的前車之鑒。而此時的藩鎮,也沒有像在德宗削藩鎮時那樣形成一個聯合體,來對抗朝廷。另外,德宗以儉樸吝嗇著稱,皇帝小氣,就能節餘不少財政收入,是以憲宗初登皇位,尚有足夠的軍費能夠供朝廷支出。這兩點,是憲宗能一舉削平西川、夏綏兩地的兩個根本原因。

鎮海節度使李錡心中不自安,也請求入朝覲見。當時中央朝廷的威信達不到東南,憲宗認為這是個好機會,如果李錡入朝,可以大大提高朝廷的威望,便同意允許李錡入京。然而,李錡並沒有誠意來京,便一再拖延行期,最後以生病為借口,請求年底再入朝。

宰相武元衡對此深為不滿,對憲宗說:「李錡請求入京朝見就允許他朝見,請求不來朝見就允許他不來,這樣下去,靠什麼去對全國各路兵馬發號施令呢?」憲宗認為此話在理,於是就下詔徵召李錡進京。李錡見朝廷反覆催促,心中更加恐懼,生怕一到長安就被謀害,卻又無計可施,終於起兵謀反。

憲宗正打算派淮南節度使前去討伐,李錡屬下部將張子良等人料定李錡要失敗,不願受到牽累,便合謀擒住了他,將其押送到長安。李錡和他的兒子都被處死。鎮海叛亂由此而平。

元和九年(814年),淮西節度使吳少陽(吳少誠的義弟)死,兒子吳元濟自任留後。淮西一鎮僅有蔡(今河南汝南)、申(今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