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皇帝的寶座不好坐 三 代宗與李輔國:該用時用該殺時殺

唐朝的歷史就是一部宮廷政治鬥爭的歷史。從唐太宗李世民發動玄武門兵變,以「大義滅親」的政變方式將唐朝開國皇帝李淵逼下台,到唐朝最後一個皇帝哀帝被殺,血腥的宮廷鬥爭和政治陰謀不斷。而為歷代王朝所採用的皇位嫡長制度,在唐朝執行的力度最弱。這自然是人為的原因居多。因此也有人說,唐朝是「家事」最多的一個朝代。

西周時期,周公創製了皇位嫡長子繼承製。它是要在君主多妻制的情況下,根據母親身份的貴賤尊卑將王子區分出嫡子和庶子,以確立王位繼承人的資格,並依照先嫡後庶、先長後幼的順序,把王位繼承人的資格限制、壓縮在一個人的範圍之內,來保證國家最高權力在一家一姓內部和平過渡。嫡長制確立後,為後來的封建王朝所繼承,延續為「百代不易之制」。秦漢以後,除了秦朝因短命而亡沒有來得及立太子、清朝採取秘密建儲制度外,大多數王朝都將嫡長制奉為「萬世上法」。

但嫡長制在執行過程中往往有人為干擾的因素,皇帝的喜好往往是嫡長制能否實行的重要因素。皇后嫡子即便被立為太子,當皇后年老色衰後失寵,不僅動搖皇后地位,勢必連帶危及太子地位。拿唐朝舉例來說,玄宗王皇后無子,趙麗妃所生長子李瑛被立為太子。後來,玄宗寵愛武惠妃,要廢除太子李瑛,立武惠妃之子為太子,李瑛太子位因而不保。歷史上還常常有各種權貴勢力,如干政的宦官、外戚后妃集團等,常常出於各自的利益,干擾嫡長制的實行。唐朝後期,宦官不僅把持朝政,而且出於政治鬥爭的需要,對皇帝廢立生殺,自然談不上嚴格實行嫡長子繼承製了。

代宗李豫(原名李俶)是唐朝歷史上第一個以長子身份即位的皇帝。李豫頗為玄宗鍾愛,立為嫡皇孫。安史之亂爆發後,肅宗即位後,封李豫為廣平王,又因為李泌和親信宦官李輔國的建議,封李豫為天下兵馬大元帥,負責平定安史之亂。可以說,這時候李豫和李輔國的關係是相當不錯的。李輔國一直是肅宗身邊的親信宦官,當肅宗李亨還是太子的時候,曾經多次被宰相李林甫陷害,處境危急,甚至被迫兩次離婚。在患難之中,李輔國給了太子李亨許多撫慰,還幫他做了許多太子不方便出面做的事。所以,李亨對李輔國一直相當信任。李亨登上皇位後,李輔國也一步登天。

李豫雖然當上了兵馬大元帥,但由於「外重內輕」的歷史原因,唐軍始終難敵安祿山的精兵。肅宗苦於唐兵力不足,無奈之下向回紇借師助剿。條件是收復兩京(東都洛陽和西京長安)後,土地和士人歸唐所有,金帛、女子則歸回紇。這實際上是一種變相的飲鳩止渴,同時將災難轉嫁到普通百姓身上。

不久後,唐、回紇聯軍收復長安,回紇軍統帥葉護便要履行前約,對長安實行大肆搶掠。李豫於心不忍,攔在葉護的馬前,說:「現在破了長安,如果任由搶掠,那麼百姓必然盡死力幫助叛軍守洛陽。等攻下洛陽再如約吧。」葉護同意了。長安的百姓因此對李豫感激涕零。

儘管李豫有心救長安和洛陽百姓,但緩兵之計只能拖得一時,最終回紇鐵騎還是對洛陽大肆搶掠,掠奪無數金帛、女子而去。洛陽因此又遭受了一場不亞於安史之亂的災難。

收復長安後,肅宗回到京師,立李豫為太子。李豫為肅宗當太子時的侍妾、如今早已亡故的吳氏所生。肅宗皇后張氏野心勃勃,她因肅宗太子李豫不是自己所生,一直有易儲的念頭,但她的親生兒子興王幼殤,定王還年幼,而李豫又平亂有功,所以一直沒有合適的機會。

寶應元年(762年),肅宗病危。張皇后恨李輔國專權,欲謀立越王李係為嗣君。張皇后召見太子李豫說:「李輔國久掌禁兵,權柄過大,他心中所怕的只有我和你。眼下陛下病危,他正在勾結程元振等人陰謀作亂,必須馬上先誅殺他們。」太子李豫性格仁厚,流淚說:「父皇病情正重,此事不宜去向他奏告,如果我們自行誅殺李輔國,父皇一定震驚,於他貴體不利,我看此事暫緩再說吧。」張皇后送走太子後,馬上召肅宗次子越王李系入內宮商議。越王李系當即命令親信宦官段恆俊,從宦官中挑選了二百多名強健者,發給兵器,準備動手。有人將此事飛報李輔國。

李輔國和另一個大宦官程元振決定支持太子李豫登基,帶人到凌霄門探聽消息。剛好遇到太子李豫要進宮探望父皇。李輔國謊稱宮中有變,阻止太子李豫入宮,太子李豫堅持要進去。李輔國命令手下將太子李豫劫持進飛龍殿,監視起來,隨即假傳太子的命令,領禁軍將越王李系及親信段恆俊等人抓住,投入獄中。

張皇后聞變,慌忙逃入肅宗寢宮躲避。李輔國帶兵追入寢宮逼張皇后出宮。張皇后不從,哀求肅宗救命。肅宗受此驚嚇,一時說不過話來。李輔國乘機將張皇后拖出宮去。肅宗因受驚而病情陡然轉重,又無人過問,當天便死於長生殿。

太子李豫即位為代宗後,便將張皇后廢為庶人,不久後賜死,張後餘黨亦全數伏誅。李輔國因擁戴之功進為尚父、司空兼中書令,從此居功自傲,狂妄跋扈。代宗開始考慮到畢竟是李輔國幫助自己登上了皇位,還能容忍李輔國的胡作非為。到後來,李輔國越來越膽大妄為,甚至對代宗說:「陛下只要在宮裡待著就行,不管什麼事情都有我處理著呢。」

代宗對此很憤怒,但顧念到李輔國有誅殺張後、幫助自己即位的功勞,沒有明目張胆地對李輔國治罪,而是利用另一宦官程元振和李輔國之間的矛盾,挑撥二人相鬥,然後趁機免去了李輔國的職務。

本來事情到了這個地步,李輔國的好日子到頭了,也就沒有什麼威脅了。但在程元振的慫恿下,代宗還是不能釋懷,默許程元振派殺手在夜裡悄悄潛入李輔國卧室,將他殺死,並砍下腦袋和一隻胳膊。然後,代宗又出面痛悼,追贈李輔國為太傅。因此,後世有史學家說代宗是陰鷙之主。

然而,李輔國死後,先後有宦官程元振、魚朝恩掌握兵柄,專權用事,造成了宦官亂政的嚴重局面。

李輔國一死,程元振立即被提升為大將軍,接替李輔國統率禁軍。程元振得勢後,大力排擠有功之臣,以此來作為自己晉身的資本。而安史之亂後,唐中央朝廷對統兵的將領都是將信將疑,所以,程元振的讒言往往都能得逞。郭子儀是平定安史叛亂的有功之臣,肅宗即位後任副元帥,後升為中書令。程元振妒忌郭子儀功高位重,於是多次在代宗面前誣陷郭子儀。久經沙場的郭子儀在什麼危險境地都能冷靜沉著,卻被一小小的宦官程元振弄得整天坐卧不安,膽戰心驚,於是主動要求代宗解除了他的兵權。

廣德元年(763年),吐蕃向中原進攻,十月,到達奉天(今陝西乾縣)、武功,京師震駭。代宗下詔以雍王李適為關內元帥,郭子儀為副元帥,出鎮咸陽抵抗。郭子儀帶領少數人馬到了咸陽,吐蕃率領吐谷渾、党項、氐、羌二十多萬人,瀰漫山野幾十里。因兵力懸殊甚大,郭子儀派中書舍人王延昌回長安請求救兵。可程元振不僅不召見,還百般阻止。結果,吐蕃攻進長安,代宗被迫出逃。幸虧郭子儀憑疑兵之計退敵。

這件事後,朝中大臣群起上書,要求懲治程元振。代宗也覺得程元振非常過分,竟然導致堂堂天子出逃,於是將程元振削官為民,放歸田裡。然而,程元振卻不甘心就此消沉,他穿上女人的衣服,打扮成老婦模樣,從老家三原潛回京師,住在同黨司農卿陳景詮家裡,暗中有所圖謀。此事被御史大夫王升檢舉。代宗便將程元振長期流放冷州。到江陵時,程元振被一夥不明身份的人殺死。因為他得罪的人極多,其中包括不少手握重兵的節度使,世人也無法揣測到底是仇家殺了他,還是皇帝派人殺了他。

程元振倒台後,魚朝恩又開始崛起。吐蕃攻進長安時,代宗倉促逃往陝州。當時禁軍大多離散,只有魚朝恩率領神策軍從陝郡奉迎代宗,軍心大振。從此,代宗對魚朝恩格外恩寵。代宗回到長安後,任魚朝恩為天下觀軍容宣慰處置使,專領神策軍,恩寵無比。

一次,魚朝恩去國子監視察,代宗特詔宰相、百官,六軍將領集合送行。京兆府置辦宴席,內教坊出音樂俳優佐宴助興。大臣子弟二百餘人穿紅著紫充當學生,列於國子監廊廡之下。這盛大的場面,魚朝恩得意非凡。代宗還下令賜錢一萬貫作為本金,放債取息當作學生飲食的費用。這個先例一開,以後魚朝恩每次去國子監都要帶上數百名神策軍,前呼後擁以壯聲威。京兆府照例張羅酒食,一次耗費數十萬。

魚朝恩這個人挺奇怪的,郭子儀為人謹慎,從未與他結怨。他卻一直把郭子儀看成眼中釘,常想算計對方。大概他天生是那類與人斗其樂無窮的人。郭子儀還沒有被免職前,一次立功回朝,魚朝恩邀請他游章敬寺。有知情人事先告訴郭子儀說:「魚朝恩想加害於你,千萬別上他的當。」郭子儀不聽。將士們請求隨身護衛,郭子儀拒絕了,並且說:「我是國家的大臣,沒有皇帝的命令,魚朝恩不敢殺我。」只帶著家童數人去見魚朝恩。魚朝恩一見之下,大吃了一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