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腳底抹油的天子 四 德宗出逃:涇原兵變

代宗李豫死後,太子李適(音kuò,同擴)即位,就是唐德宗。

德宗的母親為沈後。安史之亂時,唐玄宗匆忙出逃,當時還是廣平王的代宗李俶(後易名為李豫)未及帶上沈氏。沈氏淪入叛軍之手,被押送到洛陽。後來唐軍收復洛陽,廣平王李俶在東都掖廷中重遇沈氏,本打算迎歸長安,卻因廣平王準備北上破賊事宜,依舊把沈氏留在洛陽。不久,史思明再度舉兵叛亂,重陷東都洛陽,沈氏重新落入叛軍之手,且從此下落不明。代宗即位後,派人四處尋訪生死不明的沈氏,並立沈氏之子李適為太子。李適登基為德宗後,立即尊沈氏為皇太后,繼續派人尋訪母親的下落。

宦官高力士有個養女高氏對皇宮舊事非常了解。女官李真一曾經伺候沈氏,記得沈氏容貌。有一次,李真一看到高力士養女高氏,發現她的年紀和容貌跟沈氏很像,又熟知宮中典故,因而懷疑她就是沈氏。高氏自己也含糊不清。李真一向德宗報告後,徳宗以為找到了母親,欣喜若狂,立即派人隆重地迎接高氏回上陽宮。高力士養子知道真相,怕惹禍上身,告訴德宗高氏並非沈氏。德宗大失所望,但仍然好好對待高氏,讓她回家,還對身邊的大臣說:「我被欺騙一百次也無悔,為的是找到我的親娘。」

當時至少有四名女子自稱沈氏,但都被人識破是屬假冒之人。德宗雖多次受騙,卻始終不願放棄追查沈氏的下落。直至德宗之孫憲宗李純在位之時,才徹底放棄希望,正式為沈氏舉哀,以禕衣一副下葬。

母親淪陷於藩鎮叛軍之手,一直是德宗心頭恨事。所以德宗即位之初,即銳意改變藩鎮專權的局面。他接受了宰相楊炎的建議,實行兩稅法,以增加財政收入,同時也為討伐藩鎮提供必要的軍費。結果,引起了一場新的殊死較量。

德宗即位前,魏博節度使田承嗣已經病死,時年七十五歲。田承嗣有十一個兒子,但他最喜愛侄子田悅,臨終時命田悅為留後,讓諸子輔佐。這時候的藩鎮,基本上已經造成子孫世襲的事實,唐朝廷的任命不過成了形式。德宗即位後,急切地想改變這種狀況。剛好成德節度使李寶臣病死,其子李惟岳自任為留後。李惟岳接管了成德的所有事務後,還需要朝廷形式上的那一紙同意他繼襲的詔書。但德宗新皇帝上任三把火,說什麼也不同意給李惟岳正式任命的詔書。

註:自田承嗣專擅魏博鎮以後,四世傳襲,四十九年不奉朝廷號令。直到田承嗣之侄田興於812年掌握魏博大權後,才不顧其他鎮屢次阻撓,堅持親附中央。田興本人入朝留住長安,又命兄弟子侄在中央任職,以防他們繼襲節度使與中央對抗。但好景不常,史憲誠在822年的一次兵變後,掌握了魏博的軍權,魏博再次脫離中央統治,直至唐朝滅亡。

在這樣的情況下,魏博田悅、淄青李正己、山南東道梁崇義各派使者,與成德李惟岳暗中勾結,「潛謀勒兵拒命」。於是,成德、淄青、魏博、山南東道「遙相應助」,四鎮連兵,公然與唐朝廷叫板較量,這就是歷史上所謂的「四鎮之亂」。

四鎮之亂開始後,田悅先派兵搶攻邢、磁二州及臨洺,率先挑起了戰端;李正己派兵扼守徐州甬橋、渦口;梁崇義阻兵襄陽,切斷了唐朝廷江淮和江漢的糧道。

德宗大怒,決意平藩,先派使者與吐蕃、回紇講和,以免陷入內憂外患的境地。邊境暫時安定後,唐朝廷從西京抽調防秋兵(防止吐蕃秋季入侵搶糧的軍隊)一萬兩千人,同時調集朔方、關中、太原,西至蜀漢,南盡江、淮、閩、越諸道兵,打算一舉殲滅抗命的四鎮。

一開始,唐官軍勢大,四鎮接連吃了敗仗。山南東道梁崇義被淮南節度使李希烈所殺。成德李惟岳先被幽州留後朱滔打敗,後為成德兵馬使王武俊所殺,首級被送到京師。淄青李正己急怒下病死,其子李納擅領軍務。四鎮中去了二鎮,田悅和李納頓時勢孤力單,不得不各自困守一角。局勢對剩下的二鎮極為不利,唐朝廷也認為天下不日可平。

長安的德宗非常得意,輕率地下詔三分成德鎮(被殺的李惟岳的地盤),由此招致幽州留後朱滔和成德兵馬使王武俊不滿,認為皇帝不是論戰功行事,因而對朝廷生怨。這便給了田悅可乘之機,田悅趁機派人與朱滔和王武俊聯絡,曉以利害,許以重利。朱滔和王武俊竟然倒戈相向,發兵援救被唐軍圍困的田悅。

德宗命朔方節度使李懷光討伐田悅、朱滔、王武俊三鎮。結果,李懷光率領的唐官軍大敗,朱滔、王武俊與田悅、李納四鎮重新結盟:朱滔為盟主,自立為冀王,稱「孤」;田悅立為魏王,王武俊立為趙王,李納立為齊王,均稱「寡人」。

令唐朝廷無比頭痛的四鎮稱王問題還沒有解決,又出了淮南節度使李希烈的叛亂。

李希烈先前曾協助唐朝廷平定四鎮之亂。宰相楊炎曾經勸諫德宗,指出李希烈其人「無功猶倔強不法,使平崇義,何以制之」。李希烈為人薄情寡義,心狠手辣,曾為董秦(李忠臣)養子,董秦對他信任有加,而他最終卻驅逐了董秦取而代之。但德宗沒有聽從勸告,反而授予李希烈南平郡王的爵位,加任為漢南、漢北兵馬招討使,統領各道兵,討伐梁崇義。李希烈殺死梁崇義後,自認為有大功,因此攻佔了山南東道治所襄陽後,據為己有。唐朝廷另派節度使接管,李希烈相當不滿。稱王的四鎮充分利用李希烈對唐朝廷的不滿,對李希烈稱臣勸進。在巨大的權勢和名利的誘惑下,李希烈心動了,他自稱天下都元帥,公然與唐朝廷對抗,開始向唐境進攻。

叛亂的五鎮中,以李希烈兵強糧足,勢力最強。唐朝廷大為震驚。德宗找宰相盧杞商量,盧杞嫉恨顏真卿,為了借刀殺人,竟然向德宗建議派顏真卿去安撫李希烈。

顏真卿不但是歷史上著名的書法家,還是當時一個很有威望的老臣。安史之亂前,他擔任平原太守。安祿山發動叛亂後,河北各郡大都被叛軍佔領,只有平原城因為顏真卿堅決抵抗,沒有陷落。後來,他的堂兄顏杲卿在藁城起兵,河北十七郡響應,並公推顏真卿做盟主。在抗擊安史叛軍中,立了大功。代宗即位後,顏真卿被封為魯郡公。所以,人們又稱他顏魯公。

這時顏真卿已經七十多歲,年老體衰,同僚們都勸他向皇帝辭職不去,但他毅然領命前往。顏真卿到達淮南汝州(今河南臨汝)後,對李希烈曉以大義,勸其息兵罷戰,讓人民免受戰禍之苦。李希烈不聽勸告,反而要挾顏真卿協助他反唐。顏真卿自然不肯屈服,李希烈便將他扣押起來。

德宗建中四年(783年)八月,李希烈發兵三萬,圍攻襄城(今河南襄城)。

淮西招討使李勉為救襄城,採用了圍魏救趙之計,派兵乘李希烈後方空虛,直搗李希烈巢穴許州(今河南許昌)。李勉本是一心為國,不料德宗竟不理解,以為李勉也是想趁機撈一把,為自己謀取利益,立即派遣宦官指責李勉違詔。李勉被迫從許州撤兵,半途中李勉軍遭到李希烈軍伏擊,大敗,襄城因而更加危急。

襄城一旦陷落,東都洛陽便將吃緊。德宗急忙從西北抽調涇原(治所在今甘肅涇川縣北)的兵馬去救援襄城。涇原節度使姚令言帶了五千人馬途經京城長安。適逢天降大雨,涇原兵士全身都濕透了,凍得發抖。而唐朝廷派京兆尹王翔犒賞軍隊。王翔帶給軍隊的儘是粗米鹹菜。涇原兵士大怒,產生了嘩變,鼓噪攻入長安城。姚令言正要入朝辭行,聽說部下嘩變後,急忙趕來勸解士兵說:「諸君失計!東征立功,何患不富貴,乃為族滅之計乎!」(《資治通鑒·卷二百二十八》)

德宗也急忙派宦官帶著二十車錢帛去慰勞兵士,想亡羊補牢,穩定局勢。然而,激怒的涇原兵士已經完全失去了理智,不但殺死了宦官,還用兵器脅迫姚令言向西進兵。亂軍入城後,立即開始衝擊皇宮。皇宮的禁衛軍無法抵抗,德宗倉促下無法可想,只好帶著太子、諸王、公主從宮苑北門倉惶出走。

自從代宗朝宦官魚朝恩因擅權被殺後,皇帝有所警惕,不再任用宦官掌管軍隊。所以,此時德宗身邊只有宦官及隨從一百多人。司農卿郭曙正帶著家兵數十人在禁苑中打獵,聽說德宗出走,也立即趕來扈從。而右龍武軍使令狐建正在軍中教練射箭,得知消息後也率領部下四百人迅速趕來。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翰林學士姜公輔極有遠見,攔在德宗馬前,特意提醒說:「朱泚(音cǐ,同此)嘗為涇原帥,得士心,昨以朱滔叛,坐奪兵權,泚常憂憤不得志。不如使人捕之,使陪鑾駕,忽群凶立之,必貽國患。臣頃曾陳奏,陛下苟不能坦懷待之,則殺之,養獸自貽其患,悔且無益。」(《舊唐書·卷一三八·姜公輔傳》)

朱泚為前任涇原節度使,因弟弟朱滔(即自立為冀王的幽州留後)反叛唐朝,牽連到他,被德宗解除了兵權,留住在長安私第,掛著太尉的名。姜公輔這話的中心意思是:即便德宗要走,也應該帶上朱泚,否則後患無窮。

然而,此時德宗已經完全喪失了天子的氣度,只顧自己逃命要緊,根本聽不進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