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 漢朝大狐狸 一、暴發戶主父偃

衛青拿下河套後,卻遇上了一個棘手問題:到底是撤軍,還是派軍駐守此地。

然而,這個問題很快就有了結果。替劉徹排除疑難的,是一個後起之秀。這個人,就是歷經坎坷,終爬進官場半竿高的主父偃。

主父偃,齊國臨淄人,貧農出身,卻是個好讀書的孩子。那時候,貧家的孩子,凡是喜歡讀書,都是藉機改變命運。但是,那時還沒有科舉制度,想當官,必須靠錢。沒有錢,不能出門,不能結交權貴,也不能結交志同道合之徒。所以,唯有一條路可走,學縱橫學。

縱橫學是嘴皮子功夫,自戰國蘇秦張儀以玩嘴皮子出名之後,後世許多貧家子弟,都跟風學習。對主父偃來說,縱橫學或許不是他的興趣,學習它,僅僅是為了謀一碗飯,討一鍋湯。於是,主父偃日學月學,終於學有所成,然後出門謀生。

但是,他馬上發現一個殘酷的現實,天下太平,縱橫術根本就沒有市場了。如果要想有市場,那首先想辦法將天下搞亂。這真夠主父偃鬱悶的,寒窗苦讀幾十年,竟然學成的是一身廢功夫。這就彷彿廠商好不容易生產許多產品,投放市場時,竟然發現製造的卻都是些過時貨。

古人有雲,失敗是成功的老母。此話,不是絕對正確,卻是相對真理。主父偃經歷了此次慘痛失敗後,突然悟出一個真理:學習,必須與時俱進,與市場需要同步前進。

那麼,漢朝市場上近幾年流行什麼學問呢?經學。自劉徹上台,搞了一個人才交流會後,董仲舒振臂高呼,經學立即風行天下,一統江湖。於是,主父偃決定,重回陋家,從頭學習經學。

經學有兩本入門著作:《易經》和《春秋》。於是,主父偃就從這兩部大書學起。還好,有前人的研究和學習經驗,再加上悟性本來不錯,主父偃學習不是特別吃力。很快地,他學上道了。

於是,主父偃再次出山了。但是,他發現了一個不幸的事實,沒有一個讀書人喜歡他。他走到哪裡,想跟人家交流交流,拉個人氣,或者混個眼熟,都沒有人願意理睬他。

為什麼,會是這樣的結果呢?

認真揣測,就可以弄通這幫讀書人的心態。主父偃為什麼學縱橫學?為飯碗;他又為什麼改學經學?還是為了飯碗。

一切為了飯碗,這就是問題所在了。那些清高的人認為,主父偃為學掉價,竟然為了飯碗而強迫自己,去做一種乏味無比的學問,你這不崇高的人,怎麼能和我們這些為學術而獻身的人相比呢。

特別是對那些同行者的經學者,他們又這樣認為,你主父偃半路棄縱橫學,學了經學,純粹是搶他們飯碗而來的。既然這樣,他們憑什麼歡迎你這個,意志不堅定,理想不崇高,專門搶人家工作的人湊到一起呢?

我認為,這不過是事實表象。深究其中,主父偃不受歡迎,涉及到一個學術派別的歧視問題。

春秋戰國時期,諸子百家爭鳴。因為爭,所以鳴。但是,兩千年以來,鳴得響,而且鳴得久的,估計只有兩家。那就是儒家和道家。

於當時,儒家最瞧不起縱橫家。為什麼呢?這主要是兩派理想信念不同。儒家認為,縱橫家出人頭地,全靠一張嘴皮子。而且他們畢業的追求,僅僅就是出人頭地,除此之外,別無所求。用專業術語來說,他們當政治是個飯碗,是為政治而政治。這種職業,我們稱為政客。

儒家的理想,不是政客,而是政治家。政治家和政客不同的一點是,政治家是有理想的。這個理想,就是為社會而政治。他們生來,不是為利而活,而是為道統而奮鬥。

當然,儒家也被別家嘲笑。最有資格嘲笑他的,數道家。道家認為,儒家太過世俗,不像他們那般超乎俗世。在這裡,誰笑誰不重要了。重要的是,我們終於搞清楚,主父偃為何一再碰壁。

人家主父偃也不容易,在齊國碰了一鼻子灰,搞得他欲哭無淚。好不容易與時俱進了,又不能與人共進,這到底是什麼世道啊。

更讓他心生悲涼的是,主父偃沒錢了。他到處向人借錢,竟然也沒有人捨得施他一個子兒。

世態炎涼,舉步維艱,這就是家鄉齊國留給主父偃的成長經歷。孤獨啊,孤獨。不在孤獨中奮鬥,就在孤獨中癱瘓。這時候,孤立無援的主父偃決定,背井離鄉,到別國覓食。

用一句很有骨氣的話來說,此處不留爺,自有留爺處。

主父偃只好離開齊國,挪窩向北而去。他先後去了燕國、趙國、中山國,不知道他到底走了什麼霉運,無論走到哪裡,都是被人婉拒。這種日子,真的不好受。我主父偃不就是中年轉行而已嘛,為什麼就那麼多人討厭我呢?

主父偃只好收拾悲傷,告別燕趙,向西而行。他這次的方向是,西漂長安城。

主父偃來到長安後,運氣似乎有好轉。經人介紹,介紹了一個好人。這個好人,就是衛青。衛青看人家漂了這麼多年,一無所獲,挺同情的。於是,他向劉徹推薦主父偃,說這個人怎麼怎麼有才,您可否考慮一下。

劉徹聽了衛青的介紹,什麼表態都沒有。召見的事也就黃了。但是,主父偃還沒有徹底絕望,繼續留在長安,尋找新的工作機會。

但是,找工作是需要錢的。不能說託人,就算是住宿和吃飯,都是一筆不少的花銷。特別是,對主父偃這種吃今天沒明天的漂泊一族來說,的確是一種嚴峻考驗。

說困難,困難就來了。不久,主父偃盤纏花光,吃飯成了問題。於是,他只好厚著臉皮去蹭飯。

古今以來,沒有多少人是喜歡別人上門蹭飯的。當初,韓信流浪淮陰的時候,曾經無數次到亭長家蹭飯,結果被人家變相趕出大門。

當然,長安富人多,人家也不在乎那兩頓飯。問題是,主父偃憑什麼要蹭他們的飯,首先得給個理由先。非親非故,憑什麼養你?

這時候,被人有如逐蒼蠅的主父偃,突然覺得,如果靠巴結諸公,推薦找工作,恐怕黃花菜都涼了。想靠別人,那是靠不住的。那怎麼辦,只能靠自己了。

主父偃是這樣想的,既然都能厚著臉皮蹭飯,他為什麼就不能厚著臉皮,主動找老闆要工作呢?於是,主父偃決定,親自給皇帝劉徹上書,毛遂自薦。

主父偃給劉徹遞交的自薦書,是一篇策論。同時,主父偃還拉了兩個人,一起向劉徹投了自薦書。

真奇怪了,主父偃不怕別人搶飯碗嗎?幹嗎拉上別人呢?

其實,主父偃拉同夥,那是有目的的。因為,他的這篇策論,中心思想就是反戰。另外兩個人,一個是臨淄老鄉,叫喚嚴安;一個是非老鄉,名叫徐樂。此二人的策論,其論調也都是反戰。主父偃拉上他們,是因為他們都是志同道合之徒。人多好壯威,這應該是主父偃想要的。

主父偃等三人,早上投出自薦書後,就回住宿等。黃昏的時候,傳來一個破天荒的好消息:劉徹要同時召見他們三個反戰分子。

劉徹好戰,天下皆知。一個好戰的皇帝,召見三個反對皇帝攻打匈奴的分子,好像有些莫名其妙。事實上,研究起來,一點都不會莫名其妙。劉徹好戰,但是,並不等於他不聽反戰的聲音。只要是於國有用的聲音,他都要洗耳恭聽。這,就是大漢天子的胸懷和人格魅力。

劉徹召見主父偃等三人,聽了他們一番陳辭。最後,只見他搖頭嘆息道,怎麼搞的,你們現在才來。和你們相見,真是相識恨晚啊。

在那一刻,主父偃的眼睛濕潤了。多少年的苦苦追求啊,為的就是得到天子這麼一句話。曾經受的多少苦,今聽此一言,總算值了。

主父偃當然覺得值了。因為,劉徹同時給他們三個安排了工作,崗位都是郎中。而且,主父偃因為表現出色,得寵最多。一年之中,竟然被四次提拔,被拜為中大夫。

回到前面。主父偃之所以能找到工作,是因為他以儒者的身份見到了劉徹。自孔子以來,儒者多數都是反戰的。然而,當主父偃找到飯碗後,他決定干回他的老本行,縱橫家。

縱有口才,而胸無謀略,那是無法端穩縱橫家這碗飯的。還好的是,苦練多年,主父偃的縱橫學專業知識沒有廢掉。於是,當他聞聽衛青拿下河套地區後,立即向劉徹提交了一個重要的議案。

這次,他沒有叫囂反戰。恰恰相反,他要脫下反戰外衣,露出他好戰的本色。

主父偃的議案書大約如下:河套地區土地肥沃,又有黃河作為天塹,前秦將軍蒙恬,還曾在這裡築城駐軍,抗擊匈奴。既然地勢有利,漢朝應該像蒙恬那樣,重新築城,建立邊塞。因為這樣,不但減少糧食運輸成本,同時給匈奴形成巨大威脅。

主父偃的議案交上去後,劉徹沒有獨自決斷。而是上朝,舉行公議。

沒想到,主父偃的議案,非但沒有得到響應,反而受到攻擊。甚至,有人公開跟主父偃辯論,罵他無聊。

這個人,就是漢朝另外一個牛人,公孫弘。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