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走進新時代 一、董仲舒:天人三策

公元前141年,劉啟崩,太子劉徹轉正為皇帝。這一年,劉徹十七周歲。他一上台就雄心勃勃,準備推行人生的第一個皇帝計畫:推翻黃老,獨尊儒術。

漢朝的老人政治,自曹參定下了黃老治國的路線後,像老牛賴窩似的,幾十年從來沒挪過屁股。於是一直到現在,竇太后還在孜孜不倦地信奉這套。

然而,在劉徹看來,竇太后已經老了,眼睛也瞎了,漢朝不能再被《道德經》圈住了荷爾蒙過剩的身軀。如果再不開窗放空氣進屋,或許第一個被憋壞的,首先是他這個當皇帝的。

老子說,上善若水,水利萬物而無爭。劉徹還要告訴老子,他不喜歡做低眉的水,他要昂起高貴的頭顱活著。這個崇尚有為的皇帝,他是當定了。

有為,就是積極行動。用西方哲學流派來說,這叫行動主義。實用主義從來都是行動主義的好兄弟。於是,劉徹登基做的第一件事,不是忙著給老爹評職稱,定功德,或者修身養性,而是大張旗鼓地開選賢大會。

曾記否,曹參主政漢朝時,誰向他推薦賢良,他第一個滅的就是他。於是,曹參開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懶人治國時代。口才好的,不如木訥的;幹得好的,不如喝得好的。於是,惹得當時的少年皇帝劉盈很是沒轍,最後想勸,反而被曹參以蕭規要循的借口駁得無話可說。

現在,劉徹準備告訴漢朝的老人們:懶人時代即將結束,讓曹參那一套喜喝懶做的國策,通通見鬼去吧。

漢武元年(公元前140年),冬天,十月。劉徹發布文告,廣招天下賢良方正直言極諫之士。經過層層推選,全國有一百多位高人被招入京考試。

此次考試,劉徹親任主考官。那時,漢朝離發明科舉制度還遙遠得很。所以免去筆試一關,凡是被推薦上來的,直接進入面試。面試的方式,就是面試者和皇帝面對面,一問一答,或以書面材料呈上答案,史稱對策。

那次是漢朝立國以來,第一次舉辦的大型人才招聘大會。翻開劉徹手中那張人才名單,有許多人竟然是當時漢朝響噹噹的人物。他們之中就有:蜀人司馬相如,平原人東方朔,趙人董仲舒等。而這張燦爛的名單中,最引人矚目的,首數董仲舒博士。

董仲舒,廣川人(今河北景縣)也。早年以治《春秋》聞名於世,孝景時為博士。據司馬遷介紹,當時研究經學的國寶級人物屈指可數。然而,那些經學大師,大多都是八九十歲的老古董。如果皇帝要請他們出山,估計只有抬出來講課了。

董仲舒就不必抬了。因為,他與那幫經學大師齊名時,不過是三十多歲的青年。而且更讓那些老傢伙佩服的是,正當年壯的董仲舒已經像模像樣地廣羅門徒,授業解惑。

數盡天下,包括董仲舒的學生,都沒人知道董仲舒心裡懷著怎樣的學術夢想。這個夢想,不說則罷,一說肯定嚇壞一幫老人:一統江湖,獨步天下。

武術有江湖,學術也有江湖。在中國歷史的學術江湖中,從來就沒有停止過對話語權的爭奪。而思想學術和國家歷史的發展長河中,往往會間斷性地呈現出這樣不均衡的關係:國家不幸,學術幸。

君不見,春秋戰國,諸侯爭霸,民不聊生。然而,諸子思想如雨後春筍,紛紛冒出。於是,成就了中國曆中上第一個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春天。後來,秦始皇一統天下,焚書坑儒,百家如花凋落,唯有法家橫絕於世。

先秦時期的儒家,日子一點都不好過。憶當年,孔子奔波於諸侯之中,舉世悲絕,仍然心存夢想,發出悲音道:明知不可為,而為之。

從那以後,此話就成了儒者追求理想的座右銘。終於,秦朝一崩,儒者們彷彿在歷史的夾縫中看到了希望。儒家各路門派和精英,紛紛打包上路,乘著大風去追逐夢想。

在漢初,那些敢於追求理想的儒者中,代表人物就有叔孫通、賈誼、晁錯。然而,董仲舒看來,叔孫通不過是與時俱進的混飯者,賈誼和晁錯不過曇花一現的救世者。他要做,就做永恆的思想者。

任何思想,都有源頭。董仲舒的思想源頭就是五經,五經宴席中,主菜就是《春秋》。如果換用江湖的說法,《春秋》就是董仲舒修鍊的主要秘笈。

翻開金庸小說看,我們都能發現:所謂的武功高手,都有一個老套的成功過程:要想成功,首先閉關。

搞學術和練武功也是一樣的道理,唯有忍受大孤獨和大寂寞,才能修成上乘功夫。跟所有大師一樣,董仲舒為練成學術神功,也選擇了閉關。

他的閉關紀錄是,三年。

三年不窺園,任春來夏又走,草長冬來風又卷。那麼,授業解惑的工作怎麼辦?

董仲舒已經想了一個好辦法:教出幾個弟子,然後讓弟子們替他收徒弟,又替他傳道解惑。此中妙法,既不誤事業,也不誤練功,可謂一舉兩得。

於是,弟子收弟子,弟子又再收弟子,一收十,十收百,結果是,外面到底有多少弟子,董仲舒不知道;師傅長什麼樣子,後面的弟子也不清楚。

有弟子掛探師之名,前來窺大師風采,然而當他們來到董仲舒門前,招待他們的卻是一道家常閉門羹:練功中,不便見客,勿擾!!

勿擾三年,三年轉一瞬,一眨眼就過去了。這時,董仲舒終於出山了。

三年閉關,董仲舒寫了一部絕世思想著作:《春秋繁露》。

叔本華說,當慾望滿足了,人就容易變得無聊了。所以,當一個武功高手練成絕世武功時,或許他畢生只有一種感覺:痛苦。

痛苦,全是因為沒有敵手。就像金庸小說中的孤獨求敗,一生都在痛苦地尋找對手。

然而這一刻,對董仲舒來說沒有痛苦,只有鬥志。夢想像興奮劑一樣,催發他滿懷豪情下山。

他完全有理由相信,屬於他的時代,即將來臨。

那次考試,董仲舒只對三策,就將劉徹搞定。為了更加清楚和了解他們之間過招的內容,我將他們對策的內容整理如下:

〔第一策〕

劉徹:自然界的災異之變,根緣在於哪裡?我要怎麼樣做,才能讓蒼天保佑?

董仲舒:陛下想知道答案嗎?很遺憾,我也不知道。不過,《春秋》大約知道一二。請允許我引用《春秋》里的觀點來回答你的問題。《春秋》認為,天人是可以互相感應的。如果人間發生有悖於常理的事情,蒼天會以奇異之象發出警告。如果地上的人死不悔改,那蒼天就只好不客氣了。

所以,你想得到蒼天保佑,最好的辦法就是,身為皇帝,先管好自己,再管好百官,百官管好百姓,百姓再管好自己的兒女。相信蒼天會看在眼裡的,它會讓你享受他的靈佑。

〔第二策〕

劉徹:聽說堯舜打理天下主張無為,整天逍遙自在,國家也沒什麼大事;周文王卻是一天忙到晚,連飯都顧不上吃,國家也管得不錯。那麼,相對這兩者,我到底該學哪個呢?

董仲舒:其實,無論是堯舜,或是周文王,他們的方法都是對的。至於你要效仿哪個,一切須從國情出發。我認為,按咱們國家目前的情況來看,那是非得用力有為才行了。要想有為,就得為國家做點實事。

要做實事,必須從以下幾個方面下手:首先,確立治國理念,應以德主刑輔、重德遠刑。這點前兩位先帝已經做得很好了,請再接再厲;其次,狠抓意識形態建設,確定國家大一統思想。通俗地說就是,罷黜百家,獨尊儒術。請注意,是罷黜,不是焚坑;再次,狠抓教育。舉目天下,什麼東西最貴?人才。人才從哪裡來?教育。所以,想興國家,先興教育。教育發展不起來,想謀發展,圖未來,那是胡扯。

〔第三策〕

劉徹:你前面講的什麼天人感應論,似乎有點玄,請你再給朕解釋一遍。

董仲舒:其實一點都不玄妙。孔子述作《春秋》時,特記載不少災異之變。就是要告訴我們,我們都是活在蒼天的眼皮底下,如果做事不好,那是要受它懲罰的。說得更白一點,我就是想強調君權神授的光榮傳統,結合《春秋》強調的大一統思想,確立人倫關係,君為臣綱,父為子綱,夫為妻綱。

總之,三綱五常,仍是王道。道源於天,天不變,道亦不變。這些就是治理國家必須具有的理論基礎啊。

以上三策,歸結起來就是:天人感應,大一統,尊儒重教。

好一個炫爛的誘惑。

然而,天人感應,那是陰陽家鄒衍的理念;學術壟斷,一家做大,那是李斯曾經干過的事;尊師重教,那是N多年前孟子曾跟梁惠王說過的話。國家大一統,那是孔子作《春秋》的初衷啊。

三年練功,董仲舒不過是發明了新手藝。那就是,他很聰明地將陰陽家和儒家等諸家思想雜糅一體,合成新產品。

按照市場原理,有求就必須有供,有供未必就有求。當年,孔孟奔走天下,推銷儒術失敗,原因是產品不合時宜,諸侯們也不相信它能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