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章 可怕的匈奴狼 二、禦敵之道

讓漢朝人憂心忡忡的匈奴狼災,終於降臨這片黃色的土地。孝文十一年(公元前169年),夏天六月,匈奴沿著漢朝邊境,不斷攻擊搶劫。

漢朝人並不知道,這僅僅是老上單于的試搶演習。然而,對於此次匈奴頻頻騷擾,有人已看出匈奴將有大動作的跡象。這個人,就是太子劉啟的智囊:晁錯。

晁錯,潁川人,為人剛正苛刻。早年跟隨某大師學申不害和商鞅刑法,通曉文學典籍,因此被提為太常掌故。後來,劉恆發現滿朝無人治《尚書》,又聽說齊國有一個叫伏生的是舊秦時代的博士,平生靠治《尚書》出名吃飯。可是伏生目前九十有餘,差不多成精了,要想徵召,實在是為難老人家了。

於是,劉恆決定讓太常派人去跟班學習。太常領導一眼就瞧上了晁錯,但派他去齊國留學。晁錯從齊國留學回長安,果然是個鍍過金的人,滿嘴跑的都是《尚書》。正所謂,物以稀為貴,晁錯因此被劉恆提為太子舍人,門大夫,後又遷為博士。

博士晁錯除了博採各家之長外,還有一個特長,那就是策論。我們知道,策論是賈誼的絕手活兒。如果說賈誼說他第二,沒人敢說第一。然而,賈誼死後,晁錯如果說他第二,一樣沒人敢說第一。套用狂人大師李敖的話:賈誼死後,漢朝策論第一名是晁錯,第二名是晁錯,第三名還是晁錯。

我們找不到賈誼和晁錯的交往片段,然而縱觀晁錯的一生,他的諸多思想仍然擺不脫賈誼的影子。最明顯的地方就是,都主張重農主義及弱諸侯主義。兩人不同的是,面對北方來勢洶洶的匈奴,晁錯沒有像賈誼那樣跳起來喊打,而是提出了一個讓人耳目一驚的建議。

晁錯是這樣認為的:匈奴就像粘附在漢朝背上那些吸血的虱子,不能打,也不能趕。只有唯一的辦法,設立防火牆,防患於未然!

關於怎麼防這個問題,要講起肯定又是滔滔不絕,沒完沒了。不過,總的來說,晁錯防火牆方案大約有兩條:

第一,以夷制夷。匈奴人最厲害的是騎兵,然而就算是把漢朝所有騎兵加起來,還不如匈奴一個郡的兵力強。以弱擊強,未戰就可見輸贏。所以,要想對付匈奴的騎兵,唯有一個辦法就是引進外援,建立匈奴籍兵團。險阻地區,由外籍兵團出擊;平原地區,由漢朝戰車兵團和弓箭進攻。兩者合一,互相支援,才可構成萬全之策。

第二,募民實邊。募民實力最大的好處就是,大大減少國家成本。道理是顯然的,匈奴這個馬背上的民族,只要是沒飯吃,沒衣穿就來搶,搶完就跑。於是,漢朝人要打他,農人不得不放下地上的活,商人不得不停下手頭的生意,軍人不得不背井離鄉,皇帝不得不忍辱親征。於是一旦匈奴來襲,整個國家上上下下都手忙腳亂,心躁不安。

這就是匈奴留給漢朝人的後遺症。晁錯認為,要想治好這個後遺症,最好的辦法就是鼓勵百姓搬到邊塞居住。鼓勵的辦法就是,前幾年的吃住穿行,通通無償贈送。同時,獎勵百姓開墾邊塞,免其稅賦。更有誘惑的條件還在後頭:只要願意搬往邊塞,有罪者,赦其罪;無罪者,拜其爵。

這樣,邊塞居民,春來勞作,閑來吹風;戰時則保家衛國,可謂是兩全其美。

晁錯實在是太有才了。真正的策論,不在於他能否讓人心情澎湃,而在於它的可行性。對劉恆來說,晁錯的策論真是一場及時雨。於是,他全部採納,頒布實施。

孝文十四年(公元前166年),冬天,劉恆強邊政策剛剛實施一年多,匈奴就出乎意料地集體出巢了。

這一次,匈奴完全是有備而來的。老上單于率領十四萬騎兵,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從側翼攻擊,攻陷了西北邊塞朝那和蕭關兩地,獵殺北地都尉,把百姓大量的牛羊畜產一掠而空。

更可怕的是,老上單于一路燒殺。一夜之間,匈奴騎兵猶如空降兵殺到了甘泉。甘泉,即陝西省淳化縣西北,與長安的直線距離只有八十公里左右。

美麗的長安城,猶如畫卷展望在匈奴人面前。老上單于彷彿要告訴劉恆,北方的冬風太厲害了,我們就是想不請自來,到城裡來逛逛,順便過冬來了!

浩劫!似乎從來沒有跟劉恆離得如此相近!

此時,整個長安都像是經歷了一場地震,恐懼猶如冬天大霧籠罩在整個長安城的上空。搶劫了,匈奴人來要搶劫了。我想,這應該是當時瀰漫於長安城裡最可怕的一句話。

一向忍辱退讓的劉恆,終於被迫抽刀了。

漢朝首要任務是保衛長安,這個任務落到了長安警備區司令(中尉)及宮廷禁衛官司令(郎中令)身上。劉恆任中尉周舍及郎中令張武為將軍,調動一千輛戰車及十萬步兵和騎兵部署在長安城外,準備迎擊匈奴。

另外,臨時拜將,屯守三大重要戰地。他們的名單和分別守衛的地方是:拜冒侯盧卿為上郡將軍,屯守上郡(陝西省延安);拜寧侯魏遬為北地將軍,屯守北地;拜隆慮侯周灶為隴西將軍,屯守隴西郡(甘肅省臨洮縣)。

以上五個人,除了郎中令張武露過幾次面,其他的通通都是新面孔。沒辦法啊,劉恆心裡也是挺難過的。老的死光了,新的又沒有冒尖的,只好將就著使用吧。

當各就各位後,劉恆突然宣布:親征匈奴。

劉恆這個勇敢的動作,立即嚇壞了群臣。大家的一致態度是:匈奴誠可恨,天子價更高。大敵當前,這註定是一場惡戰,萬一皇帝出事了怎麼辦?這不是自亂陣腳的事嗎?

於是,漢朝群臣集體勸阻劉恆,讓他坐鎮長安指揮就可以了,不必冒險親征。然而,劉恆的態度異常堅決:不!我就是要親征,我就要讓老上單于見識什麼叫橫著進來,豎著出去!

看來,劉恆是真準備豁出去了!

就在這時,薄太后出面干涉了。薄太后告訴劉恆:匈奴是一定要打的,但你不必親征。十四萬匈奴,那可不是鬧著玩的。士民千千萬,皇帝卻只有一個。你愛自己,等於愛百姓百官。這個道理,難道你就不懂嗎?

面對薄太后嚴厲的質問,劉恆只好說:我懂了。

劉恆只好重新調整人事:任命東陽侯張相如為大將軍,任成侯董赤及首都長安特別市長(內史)、欒布兩人為將軍!

當時,關於對匈奴戰爭的制勝之道,除了以夷制夷和募邊強邊建議外,晁錯還提出了另外一個重要意見。這個策略就是:培養優秀的將軍。晁錯是這樣認為的:只有戰無不勝的將軍,沒有戰無不勝的士兵。所以,要想漢朝邊境安全,建立奇功大名,就在於培養優秀的將領。

晁錯所言無錯。這就叫,千軍易得,一將難求。

然而,優秀將領就如絕世美女,可遇而不可求。恰恰又是,無論是周勃或是灌嬰,都沒有為漢朝培養育出一兩個拿得出手的將軍。於是,當他們一個個登天成仙后,漢朝就變成今天這樣子,臨戰自抱佛腳,劉恆喊著自己要率軍親征。

由此看,這場無名將軍對抗戰場老手老上單于的戰爭,結果是可想而知的。當然了,漢朝人人都盼望能打出奇蹟,冒出一兩個奮勇當先的大將。

可事實是,漢朝人的期望落空了。

於是,這場對匈奴的反擊戰,稀稀拉拉地打了一個多月。結果,老上單于在塞內搶了一個多月,漢軍才總算把他們趕出塞外,斬殺的敵軍甚至是少得可憐。

這下子,老上單于就更有理由驕傲了。他就像搶劫上癮了一般,從此年年都要光顧漢朝邊境幾番。搶完了西邊,搶東邊。更糟糕的是,那些冒著生命危險去邊境墾荒的百姓,幾乎都成了匈奴的刀下綿羊。

慘,真的就一個字。

難道,晁錯的募民實邊的策略錯了嗎?

晁錯當然沒有錯。要想邊境無事,僅靠邊民官吏當然是行不通的。沒有一支強悍的邊防軍和一個蒙恬般的大將軍。這些邊民官員,永遠都是匈奴板上魚肉。

是的!劉恆還缺一個蒙恬和一支無往而不勝的邊防軍!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