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漢中:潛龍勿用 一、委曲求全

實話說,照項羽這份封王清單,劉邦哪能吞下這口惡氣。是可忍,孰不可忍,既然都欺負到頭上來了,不打都不行了。於是,極度憤怒的劉邦命令諸將做好應戰準備,老虎不發威,他還以為是病貓,同志們聽好了,我們要主動出擊!

一說要干仗,劉邦手下那幫武將兄弟們全都摩拳擦掌,躍躍欲試。周勃,灌嬰及樊噲等三人都異口同聲地說道,打吧打吧,我們早就受夠了。

我們先來看一份簡介,就知道劉邦這幫兄弟為什麼愛干架了。我們已經在鴻門宴上見識過樊噲同志的勇武,這裡就只介紹另外兩個人。

周勃,出生年月不詳,祖籍卷縣(今河南原陽西南),後移居沛縣。

職業出身:曾經編織蠶箔為生,業餘時間替別人家死人吹簫,以此賺得一點外快謀生。

特長:能拉強弓,能打硬仗。

灌嬰,亦是出生年月不詳。

籍貫:睢陽(今河南省睢陽縣)人。

職業出身:做過商人,以販賣絲絹為主。

特長:勇武善騎。

以上這三個人,當初都是以侍從官(中涓)身份跟隨劉邦造反的。所謂中涓,就是經常喝酒鬧事,拍著肩膀稱兄道弟的鐵哥們。這種人,用一句話來概括他們的個性,那就是:好鬥的公雞。

在他們這些好的斗公雞看來,好鬥是光榮的,怕死是不入流的,作戰是偉大的,進攻那更是沒得說的。周勃等人這種好戰如命的特點,就像動物的本能,天生有之。你讓一匹馬放棄奔跑,那它還是馬嗎?你讓一隻老虎放棄撲羊,那它還是老虎嗎?你讓這三個人臨陣卻戰,那他們還是武將嗎?

答案當然是否定的。那結果只能是,他們寧願戰死,也不願讓項羽爬到他們頭上拉屎。

然而,就在軍中普遍響起一片叫打聲之時,文官蕭何站出來說話了,他力排眾議勸誡劉邦,沛公息怒,這仗不能打,一打大家肯定都要完蛋。

周勃等人一聽就怒了,你蕭何這是什麼話,還沒開打就放言悲觀,你是不是怕死呀?怕死你還參加個屁革命呀!

沒錯,怕死就不要參加革命,但革命不是要拿命到處撒野賭氣。戰爭是技術,更是藝術,逞匹夫之勇,只會加快毀滅速度。特別是在戰場上,冷靜不代表軟弱,暴怒不代表強大。正所謂留得青山在,不怕沒柴燒,在敵強我弱的情況下,最好的戰術是保存實力,蓄機待發,這也是《易經》教給我們的戰爭哲理:潛龍勿用,韜光養晦。

大家都明白了,蕭何的意思無非就是說,劉邦和項羽不是一個重量級的對手,最好是養精蓄銳,等待時機東山再起,不然一不小心被項羽打成殘廢,那以後想翻身就難了。

道理似乎說得很輕鬆,問題是,難道劉邦就眼睜睜地看著那個比自己小一輪歲數的項羽撒野嗎?不,這絕不是我劉三想要的人生,不打怎麼知道誰更猛,就算是死也要拼出個結果來。於是,劉邦很不服氣地反問蕭何:你憑什麼說我們不去漢中就是死路一條?

這道理還用我多說嗎?事實就擺在眼前。第一,我們軍隊沒有項羽多。第二,我們兵馬不如項羽強。所謂知己知彼,百戰不殆,明明知道打不過別人,你還要去打,這不是找死嗎?

蕭何這話實在猛烈,一下子就擊中了劉邦的軟肋,他半天說不出話來。可是還有一個問題,如果不打,大家一輩子都被關在漢中那個鬼地方,我劉邦這個當頭的實在難以向屬下那幫兄弟交代啊!

蕭何笑了,事情當然不是這樣子的,我們現在不打,不等於將來不打。我們的策略不過是忍辱負重,暫時退守漢中,只要我們團結一致,努力開闢地盤,開荒種糧,收攬民心,廣招天下之賢士。時機一旦成熟,再殺他個措手不及,趁機奪回關中之地,那時漢王您雄視天下,也就指日可待也!

高,實在是高,這招就叫卧薪嘗膽,曲線突圍。劉邦一聽,七竅頓開,欣然接受了蕭何的建議,並承認了漢王稱號這個既成事實。

於是,劉邦動手組閣,任命蕭何為丞相。至於張良,因為他不得不回韓國復命,只能賜他黃金珠寶,作為酬謝。

但是,張良一轉身,就把劉邦賜給他的這些財物,全部賄賂好朋友項伯去了。當然啦,張良這錢不是白送的,他要項伯替劉邦對項羽說情,理由是:如果霸王願意把漢中郡全部土地划到漢王名下,漢王當然更加樂意長久蹲守漢中,以致老死不與外界相往來。

別以為張良替劉邦多爭取一塊土地,就以為他貪婪無厭。錯,事實恰恰相反。張良這招就叫做放煙幕彈,劉邦越是裝出對漢中之地貪得無厭的樣子,那就越能證明他已經甘心久居漢中,既然如此,項羽不也就越少了一份懷疑和防備嗎?

還好的是,項伯向來都是收人錢財,替人消災的好同志,他一收到張良的賄賂,二話沒說就直奔項羽處遊說。項羽對項伯向來是言聽計從,他好像也已經習慣了項伯的貪污受賄,再說了,反正項羽多給你劉邦一點,他的土地也不會少一塊,就成全劉三吧,諒他也飛不到哪裡去。於是,項羽很爽快地答應項伯,把漢中郡全部土地一寸不少地划到劉邦戶下!

公元前206年,四月。這一天,對劉邦來說是一個特殊的日子,項羽在戲水宣布罷兵東還。就在劉邦準備離開戲水之時,發生了一幕感人的事迹,諸侯之中,甚至項羽的陣營,包括韓信在內,竟然有超過上萬人因為仰慕劉邦賢義,願意隨他入漢中定居。

劉邦的眼睛濕潤了。群眾的眼睛是明亮的,這話說得一點都沒錯呀,既然你們不怕山高水遠,那就跟我走吧。終有一天,我將以實際行動告訴粉絲們,偶像的魅力不是吹出來的,相信我,漢中,不過是你們人生中的一個短暫驛站!

劉邦率軍離開戲水時,張良一路送行,一路都是依依不捨。天涯遇知己,君臣相惜惜,回想從前,往事歷歷在目,兩次相遇,兩次分離,從今以後,各分東西,也不知道何時何地再次相見。

然而送君千里,終須一別,真的就要告別了,張良幾乎要落下眼淚。這是第二次別離,從此天涯海角,天下將沒有第二個人能聽懂他的太公兵法了。

劉邦也深深地被感動了,這個曾從無數的刀光血影中衝殺出來的鐵男人,終於懂得一個人間真理:亂世見真情。然而,當張良最後不得不離開劉邦時,又給他出了一招黃金計,他對劉邦說:請記住,您回到漢中後,務必把蜀中棧道燒掉。

棧道不僅是巴蜀之地的產物,也是所有窮山惡水之地的偉大傑作。因為巴蜀之地到處都是橫山絕嶺,無路與外界交通,於是巴蜀人便發明了一種真正的天路,即在懸崖絕壁上,鑿出一排石孔,插入長約二三米木棍一端,然後在那一排木棍上鋪接木板,就成了空中走道。

如此空中走道,寬度僅僅通過一匹馬,你想走雙行線或者是四車道,除非趕快發明鋼筋水泥架橋。於是,為了防止兩匹馬迎面難以擠過,每隔一段距離,人們便會設置一個可容兩匹馬交會的類似馬袋狀的較寬處所,這樣只要過路雙方互相謙讓一下,大可放心地走過棧道。

某些地方的棧道,就像今天那些穿山越嶺的公路一樣,兩旁還有欄杆。但是請注意,如此天路,一旦燒掉,沒有個三年五年,是無法修起一條像樣的原道的。既然如此,張良為何要教劉邦燒掉棧道?

道理很簡單,一則是防止項羽等諸侯哪天心情不爽銜枚奔襲巴蜀;二則是以此可以麻痹項羽。燒絕棧道,正等於劉邦對項羽無聲的宣言發誓:霸王您就盡請放心吧,我這輩子將不再準備挪窩了。我會將您的霸王之思想認真地貫徹到每一座山川,每一條河流,每一座山城,每一個遙遠的村落。我也將證明給您,我,漢王劉邦,將是您最忠職的扶貧隊隊長!

這註定是一場忽悠與反忽悠的戰爭。劉邦回到漢中後,果然依張良之計,燒了漢中的主要棧道,然後像一條龍似地潛伏下來。

項羽老弟,你等著吧。潛伏不是退卻,而是為了更好地進攻。飛龍衝天的偉大時刻永遠屬於敢於夢想的人,我相信,這一天離我劉三將不太遙遠!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