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二十八回 救危險智懲流氓 解難題勇探海底

這日,蘇特正在海邊捕魚,一網打出去,似乎掛住了海底什麼東西,甚為沉重。蘇特以為有什麼寶藏,乃開動船上的卷揚機,將網硬拖了回來。結果在網中發現了一塊大圓石,兩端扁平,中央鑽透了一個洞,恰似磨盤一般,約有400來斤重量。這石塊上已經凝結了一層礦物,看來沉在海底的時間不算短。蘇特到底是受過教育之人;知道這類東西必有科學價值,將之載了回來,送給了當地的博物館。以後經加利福尼亞州立大學聖地亞哥分校的考古學家莫里亞蒂研究,證明這是人工製造的船錨。根據它表面的錳礦積聚率(每1000年1毫米)計算,這錨應該已有兩千多年歷史。更令人驚訝的是:地質學家發現製造石錨的灰岩,並不存在於北美太平洋海岸,而是產於中國東部沿海地區。這樣一來,小小的一個石錨,卻引出了一個歷史上的大問題,這就是最早「發現」美洲的,究竟是15世紀義大利人哥倫布,還是公元前中國的無名航海家?

眾人告辭之時,沙僧還不放心,送了一程又一程,諄諄囑咐,關心冷暖。眾少年從未受過長輩如此慈愛,忍不住又哭了起來,大家揮淚而別。

青春正值好華年,馬路流浪受熬煎。

風餐露宿嘗辛苦,吸毒沉淪最堪憐。

人人都有兒和女,個個均應細思研。

養子不教父之過,教不盡責師不嚴。

貽誤自身雖遺憾,戕害社會罪更延。

今日若非沙僧故,誰能仗義又直言!

再表沙僧送走眾少年後,悵然若有所失,讀書乏味,茶飯無心。當晚對行者道:「哥哥,此等馬路流浪兒,實在可憐。我們今日雖救了幾個,但這真如九牛一毛,杯水車薪,更多的人還在受苦。我欲暫時放棄學業,從事此項救濟工作,不知可否?」行者道:「你想如何著手呢?」沙僧道:「這種社會問題,只有先引起全社會之重視,方能有辦法。所以第一步,我想做點調查工作,造點輿論。」行者道:「此乃行善之事,就是師父在此,亦必贊成。你好生安排一下學業,去進行吧。」八戒亦道:「師弟,你可大膽前去。如遇為難之事,老豬一定拔刀相助也。」沙僧稱謝,一宿無話。

次日,沙僧果然去找了伊芙琳博士,說明自己要請一段時期假,進行社會調查,報道馬路流浪兒的苦況,引起社會重視。伊芙琳博士聽了,十分支持。原來美國的人文科學,都很強調聯繫實際。學者除了寫作論文以外,社會服務也是需要考核的成績之一。現在沙僧主動提出要去做點實際工作,老博士自然高興。不但准假,而且私人送他「尼康」相機一架,使他工作更加方便。

沙僧一去,就是半年。在此半年之中,他遍歷紐約、費城、芝加哥、西雅圖、洛杉磯、舊金山等大城市,與流浪兒交朋友,聽取他們的傾訴,體驗他們的苦難。白天盪馬路,晚上睡在各種公共場所。掌握了大量的第一手材料,攝下了數百張驚心動魄的照片。回來之後,在《時代》雜誌上發表了一篇名叫《他們是美國的兒女》的長篇報道,敘述了馬路流浪兒產生的原因,他們經歷的辛酸和造成的社會後果,呼籲社會各階層,各團體採取措施,挽救這些失足青年。沙僧經過幾年苦讀,文化水平大為提高,所以此文寫得流暢生動,感情真摯,再加上彩色照片多幅,真做到了圖文並茂,相得益彰。這篇文章發表以後,引起社會極大反響。成千上萬的善良的美國人紛紛投書報刊,響應沙僧號召。他們都說誰無父母?誰無兒女?一個宇宙人都如此關懷美國的下一代,美國公民更加責無旁貸。正當全國掀起一片「沙僧熱」時,電視台又請沙僧親自動手將此文改成電視劇,由八戒主演,播放以後,更收到了良好的效果。沙僧乃以這次寫文章和劇本的稿費作為基礎,設立「沙僧基金協會」、簡稱SSFA(Sha Seng Fund Association),以救濟馬路流浪兒,號召各界捐款。數月之間,集資百萬。以後這一機構得到聯邦政府的支持,在各地設有分支機構2000餘處,救援了大量的馬路流浪兒。安恩和帕特里克等人,以後都由SSFA資助,受到了高等教育,成為協會工作的骨幹,社會有用的人才。有詩嘆曰:

潮落旋移孤艇去,夜深罷棹歌來。

疏星殘月甚幽哉,宿鷗驚不起,天際彩雲開。

困卧沙灘無個事,三竿日上還捱。

隨心盡意自安排,世人苦忙碌,爭似我寬懷?

儘管沙僧和美國各界人士盡了很大的努力,只可惜產生這些馬路流浪兒的社會條件仍然存在,沙僧等人的好心,也只能救援很少一部分人,而舊的流浪兒剛剛脫離苦海,新的家庭破裂,又引出更多的流浪兒來,這也是無可奈何之事,並非沙僧等善心人所能解決的。

正當沙僧在外救援馬路流浪兒之際,美國卻又出了一件大新聞。原來那加利福尼亞州帕拉斯維德島上,有一漁翁,名叫蘇特。此人原來開過一家小商行,後來破產,故而深惡大城市之吵鬧喧囂,名利場之爾虞我詐。自個兒買了一條小漁船,靠在海邊打魚撈蝦過日子。他無家無室,無牽無掛,有興時出海捕一點魚,無興時躲在艙里睡覺,倒也逍遙。怎見得,有一《臨江仙》詞為證:

與此同時,美國女作家默茨,又發表了一本專著,名叫《褪色的墨水》(Pale Ink)。在這本書中,默茨認為中國古籍《山海經》中《東山經》部分記載的山水,可能包括了現在的美國,加拿大和墨西哥的地形在內。這是公元前三世紀以前中國旅行家來此實測的(《山海經》最後成書的年代大約是戰國時代)。如《東山經》的首篇記載了「樕(上朱下蟲蟲)之山」以下的12座山,從北而南,蜿蜒3500里(1087英里)。共有十條河流發源於這條山脈,其中七條向東方流。在中國境內,找不到這樣長的南北向山脈而又有河水由此向東流的。但是北美的落基山脈卻與此相似,發源於這條山脈的河流均向東流入密西西比盆地。《東山經》其餘部分所載的山水,默茨也相應地在美洲找到了它們的位置。如《東次二經》的山脈北起加拿大曼尼托巴省溫尼伯戈西斯湖西岸,南至墨西哥馬薩特南城附近。《東次三經》則北起阿拉斯加南部的費爾魏折山,南抵加利福尼亞州的聖已巴拉附近。《東次四經》中記述的最北的「北海」就是加拿大溫哥華島以南的胡安一德富卡海峽,而最南的「太山」則為美國內華達州的卡皮圖峰,位於聖羅莎山的東北端。這些記載,不但山水的位置與美洲的實況若合符節,就是動植物的資源、礦產、氣候,也是一致的。

默茨又總結了100多年來很多學者的觀點,認為在中國史書《梁書》(卷五四)中,記載公元五世紀時,有一僧人慧深曾經來中國介紹了「在大漢國東二萬餘里」的「扶桑國」的情況,這裡的風俗、習慣、物產,都和古代的墨西哥相符合。慧深還說:「其俗舊無佛法。宋大明二年(公元458年)。罽賓國嘗有比丘(僧人)五人遊行其國,流通佛法經像,教令出家,風俗遂改。」證明東方的宗教對美洲古代文化也產生了很大的影響。因此默茨的結論是:從公元前三世紀到公元後五世紀這段時期內,中國與美洲大陸之間,似乎有著經常性的往來。而美洲的古文化,如查波特克人、馬雅人和阿茲特克人的曆法,墨西哥的古文字,以及美洲的紡織、制陶、冶金等技術,天文學和數學的知識,都可能是由中國人傳來的。如此一來,中國人發現美洲之說,既有實物證據,又有文獻記載,全世界學術界議論紛紛,大家對於這個問題均產生了莫大的興趣。行者是學理科的人,對於這種陳年老賬,並不怎麼感興趣。他自從公元前三世紀在東勝神洲傲來國花果山出生以後,迄今已2300多歲,見過多少滄海桑田之變,興亡離合之事。他自己就是一部活歷史,看到人間歷史學家為了一些在他看來是不成問題的問題爭得面紅耳赤,每每暗自好笑。諸位看官至此一定要質問說書人,你怎麼知道大聖生於公元前三世紀?原來大聖的年齡,是清清楚楚記載在《西遊記》之上的。第一回「靈根育孕源流出,心性修持大道生」,提到大聖從石卵中出生以後,夜宿石岩之下,朝游峰洞之中,山中無甲子,寒盡不知年。「享樂天真,何期有三五百載」,這就是五百年。第七回「八卦爐中逃大聖,五行山下定心猿」,記載大聖被如來佛壓在五行山下,「渴飲溶銅捱歲月,飢餐鐵彈渡時光」,直至第十四回,「心猿歸正,六賊無蹤」,被唐僧救出,其間又是500年。唐僧乃唐太宗時人士,距今已1300餘年。加起來,大聖現在豈不是2300餘歲?

誰知八戒卻是愛熱鬧之人。這日早餐時他翻開報紙,看到連篇累牘,均是討論何方人士最初發現美洲的問題。由於辯論劇烈,已有兩名持相反觀點之老歷史學家腦溢血而死。為此世界歷史學會發出號召,凡能解決此千古疑案之學者,可獲該會最高榮譽獎——「司馬遷金像獎」。於是八戒乃對行者道:「哥呵,這些人都是撐飽了飯沒事做,吵得如此不可開交。其實只要你一開口,事情就真相大白。你為何不做點好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