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二十八章 第十五世紀

明王朝在血流成河中通過瓶頸,這是它的好運氣。

僅只比明王朝晚一年,在中亞興起的帖木兒帝國,正決心恢複蒙古帝國東方的故有版圖。一四○四年,靖難之後結束第二年,帖木兒大汗從他的首都撒馬爾罕;出發東征,進攻中國。不料在中途逝世,軍事行動中止。如果帖木兒不適時的死,根據已知的資料推斷,明王朝以當時殘破的力量,勢將無力抵抗。一個新的異族統治,可能再現。

明政府不久遷都北京,一度力圖振作,北征蒙古,南收交趾,更向印度洋發展。然而,這種並不算好的好景也不過三十年。四十年代後,中國第三次宦官時代來臨。

本世紀末葉,偉大的哥倫布船長發現新大陸。文藝復興運動進入高潮,歐洲正以無比蓬勃的精神,投向海洋。而中國卻奄奄一息,暗無天日。

一朱棣的大屠殺

靖難軍跟中央軍的戰爭,歷時四年。最後,皇帝朱允炆失敗。他本佔有各方面的優勢,甚至擁有最好的將領,但他缺少周亞夫那樣傑出的統帥。黃子澄極力推蔗李景隆,當總司令李景隆一敗再敗時,黃子澄又為他掩飾,希望他能扭轉局勢,李景隆反而潰不成軍。黃子澄仍不主張處罰他,只撤職了事,無法挽救的頹勢就這樣造成。

一四○二年,靖難軍渡過長江,挺進到應天(江蘇南京)城下,撤職居家的李景隆,率領他的家丁叛變,開城門迎接。朱允炆得到噩耗,縱火焚宮自殺。

——不過民間堅信朱允炆並沒有死,據說,朱允炆在危急時打開祖父朱元璋留下的秘密鐵匣,裡面有一把剃刀、一份度牒(和尚證明文件)、一件袈娑(和尚衣服)和碎銀幣若干(逃亡時零用)。於是剃髮為僧,從宮後水門逃出,浪跡江湖三十餘年。到四十年代一四四○年,當時的皇帝是朱棣的重孫第六任皇帝朱祁鎮,恩怨已消。朱允炆才表明身份,回到宮中。終其天年。

朱允炆既死,朱棣繼位。他可以說因禍得福,如果不是削藩,他不過仍是親王。但他對力主削藩的黃子澄一批人,並不因此而予寬恕。他效法老爹朱元璋的手段,展開合法的屠殺。在這次屠殺中,刑事訴訟法中的「瓜蔓抄」,發揮強大的威力。那就是,逮捕行動像瓜藤須蔓一樣,向四面八方伸展,凡是能攀得到的,就攀住不放,輾轉牽引,除非當權人物主動停止,否則能把天下人都網羅俱盡。

黃子澄當時擔任祭祀部長(太常卿),處斬,全族被殺。齊泰,前任國防部長(兵部尚書),處斬,兄弟全體被殺。方孝孺,教育研究官(文學博士),朱棣對他特別厭惡,屠殺十族,連朋友學生都包括在內,八百七十三人死亡。財政部副部長(戶部侍郎)卓敬,處斬,滅三族。現任國防部長鐵鉉,磔死。教育部長(禮部尚書),陳迪,磔死,六個兒子被殺,親屬一百八十餘人,廷杖後貶竄蠻荒。總監察官(御史大夫)景清,磔死,用瓜蔓抄法,逮捕所可能逮捕的他的家屬和親戚朋友,以及親戚朋友的親戚朋友,使他故鄉一連數個村莊的村民,全數處決,房舍一空。監察部副部長(左副教御史)練子寧,磔死,家族一百五十一人處決,數百人貶竄蠻荒。最高法院秘書長(大理丞)鄒瑾,自殺,家族四百四十八人處決。最高法院副院長(大理少卿)胡閏,絞死,家族二百一十七人處決。

靖難的合法屠殺,大約死一萬四千餘人,比起朱元璋自然大有遜色。不過有一項要特別提出的,即罪犯的妻子和女兒,除了斬首外,大都發配給家奴或奴隸,或發配給妓院賣淫,百般侮辱。生下的孩子,世世在妓院當龜奴。

——「瓜蔓抄」和妻女發配,不起於朱棣,而起於朱元璋,但在朱棣手中建立成為一種血腥制度。朱元璋就是用「瓜蔓抄」的刑事訴訟法,把僅只兩個所謂的罪犯,牽引出五萬餘人的同黨。至於眷屬淪為娼妓,以朱元璋的性格,他絕不會放棄凌辱他人的機會。

二中國第一位海上英雄——鄭和

靖難的屠殺結束後,一項空前的海上事業開始。

中國一直是陸權國家,海岸線雖長,卻不重要,原因之一是陸上有夠多的空間可以發展。七世紀以降,唐、宋王朝才有繁盛的海上交通。蒙古帝國時,亞洲合為一家,海上交通更形發達。但上世紀(十四)明王朝建立後,朱元璋強烈地排除外來事物,遂使海上交通停頓。他下令說:「一片木板都不準出海。」

閉關持續三十年,但對暗中進行的貿易,無法禁絕。到本世紀(十五)初,朱棣索性解禁,並派遣一個龐大的遠洋武裝船團,向印度洋出發。於是中國驀然間出現一批海上英雄,四十年間,把南中國海和印度洋,全部置於控制之下,建立一個前所未有的海上霸權。

這批海上英雄的首領鄭和,雲南人,本來姓馬,後來入宮當宦官,朱棣因他與自己的母親馬皇后同姓,命他改姓,他送改姓為鄭——可能是他母親的姓。鄭和父親是一位曾經到過麥加(在阿拉伯半島中心)朝過聖的虔誠伊斯蘭教徒,但鄭和後來改信佛教。本世紀(十五)初葉,朱棣靖難之役成功後,疑心朱允炆果如民間傳說的並沒有死,可能逃到海外,圖謀反擊,他必須調查。同時自命不凡的君主都有一種炫耀狂,使朱棣也覺得有必要把中國國威向海外展示。於是,他命令鄭和率領一支龐大的武裝船團,出發西洋。

——「西洋」的意義今昔不同,十五世紀的西洋,指南中國海及印度洋。十九世紀的西洋,指大西洋,而改稱印度洋為小西洋。

鄭和一連出航七次,都由瀏河(江蘇太倉瀏河鎮)出發。每次所到主要諸國,列表於下:

鄭和率領的武裝船團,第一次出動軍艦六十二艘,戰士二萬七千餘人。第二次出動軍艦四十八艘,戰士三萬餘人。每艦平均容納四百餘人,旗艦和若干主力艦,長一百二十米,寬四十米,可載一千餘人。如此巨大工程,沒有精密的造船技術和精密的航海技術,無法負擔(就在本世紀(十五)初,歐洲執造船牛耳的威尼斯王國,對巨艦下水之前,往往因不勝負荷而破裂,仍感到是最難克服的困難)。鄭和一連七次出發西洋,就憑此無敵艦隊,縱橫印度洋上,沒有一個國家能夠抵抗。新興的帖木兒帝國,也只是陸權國家,武力還沒有擴張到海上。其他都是小國,至少跟龐然大物的中國比起來,它們都是小國。

鄭和最初的航程,僅限於亞洲。第四次起,他延伸到非洲海岸,今索馬利亞及肯亞之地。假如繼續發展下去,航線再行向南,可能會繞過好望角。鄭和七次出海,雖沒有搜索到朱允炆,但他在政治上和外交上的成就,卻十分可驚。中國武裝船團,航行印度洋和南中國海,好像泛舟於中國的內湖。它帶給諸國的衝擊,可由推測而知。尤其使諸國震動的,是「三擒番王」之舉。

第一次發生於第一次下西洋時,就在蘇門答臘島(今印尼最西境),完全由中國移民建立的舊港王國,國王陳祖義向他祖國的艦隊司令鄭和詐降,然後像高麗王國對付關先生一樣,向鄭和突擊。但他的運氣不佳,被擊敗擒獲,送回中國處斬。第二次發生於第二次下西洋時,在錫蘭山王國(錫蘭島),國王亞烈苦柰兒把鄭和誘到首都副羅里城,然後傾全國之力攻擊停泊在港口的中國船團。鄭和身旁只有兩千人,他發現情況有異後,即用此兩千人乘首都空虛,突襲王宮,生擒亞烈苦奈兒。錫蘭山軍隊半途聞警,急折回相救。被中國軍隊前後夾攻,大敗。亞烈苦柰兒被送到中國,但中國沒有殺他,反而又送他回錫蘭山。從此錫蘭山成為中國最忠實的盟邦,每屆國王即位,跟朝鮮、安南一樣,一定請中國冊封。第三次發生於第三次下西洋時,蘇門答臘王國正逢內亂,前王的兒子蘇干刺起兵奪取王位,但他缺乏政治頭腦,不知道聯絡中國求助,反而向中國船因襲擊,企圖取得財寶。結果被俘,送到中國處斬。

鄭和下西洋,跟紀元前二世紀張騫通西域一樣,都是為中國鑿開一個過去很少人知道的混沌而廣大的天地。他們對國家貢獻和東西文化交流,有偉大的功績。不過,張騫處在一個朝氣蓬勃的時代,而鄭和卻處在一個暮氣日增的時代,所以結局完全不同。

一四二四年,朱棣逝世,他的兒子朱高熾繼位,朱高熾左右那批儒家的理學大亨,把下西洋當作老爹的暴政之一,下令停止,甚至把一些重要檔案都加以銷毀,以防後來再有英雄人物效法。六年後,三十年代一四三○年,因朝貢的國家減少,當時的皇帝朱瞻基(朱高熾的兒子),命鄭和作第七次出航,也是最後一次出航。中國社會的停滯性質已經形成,任何開展和進取的思想行為,都被排斥。不久中國又恢複閉關,雖然沒有回到「一片木板都不準出海」,但海外貿易,完全成為被動,印度洋上,留下權力真空。

——鄭和最後一次下西洋,於一四三三年返國。六十九年後(一五○二),葡萄牙王國艦隊司令達伽瑪繞過好望角,攻陷印度半島南部的加里庫特城(即中國所稱的古里,今卡利卡特市),征服錫蘭山王國,自稱印度總督。假如中國能保持鄭和的成果,東方和西方兩大文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