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三十三章

我們怎樣在燈籠人的港口登陸並來到燈籠國

我們很快便駛進了燈籠國的港口。

在一座高聳的碉樓上,龐大固埃認出了拉?羅舍爾①的燈籠,它照得下面一片雪亮。我們還看見法羅斯的燈籠②、諾普利奧斯的燈籠③以及雅典的阿克羅波里斯奉獻給帕拉斯的燈籠④。

離開港口不遠,有一個小村落,燈籠人⑤就住在那裡。這是個依靠燈籠為生的民族,跟我們國家裡依靠替修女募捐為生的教士一樣,都是勤懇的好人。古時德謨斯台納的燈就是點在這裡的⑥。從港口到皇宮,有三個石碑式的燈籠人——他們是碼頭上的哨兵——為我們引路。他們象阿爾巴尼亞人一樣,都戴著高大的帽子。我們把這次航行的目的告訴了他們,並對他們說我們有意從燈籠國皇后那裡得到一個燈籠人,好為我們照明道路,讓我們找到神瓶的諭示。他們答應儘力幫忙,還告訴我們說,這時正是機會,我們來得正是時候,可以好好地選擇一番,因為皇后正在舉行全國大會。

來到皇宮,有兩個司禮儀的「燈籠」,一個是「阿里斯托芬燈籠」,一個是「克利昂特⑦燈籠」,把我們引見給他們的皇后,巴奴日用燈籠國話把我們航行的目的簡略地又陳述了一遍。我們受到這位皇后熱情的接待,並立即關照我們參與她的晚餐,以便從容地選擇我們樂意用作嚮導的「燈籠」。

我們聽了非常高興,於是便專心致志地注意和觀察她們的一切舉動、衣著和態度,以及晚餐時的飯食。

皇后穿了一身水晶衣服,是大馬士革和波斯的巧匠制就的,上面鑲嵌大粒的鑽石。皇族「燈籠」,有的穿寶石,有的穿鍍金雲石,還有的穿琉璃石。其餘的則穿牛角、紙和油布。「號燈」也都根據各自氏族的級別和資歷穿戴打扮。然而,在穿戴最考究的行列里,我卻發現一個土製的,跟陶器的缸瓮一樣。正在驚奇的當兒,有人告訴我說,這「燈籠」就是艾比克台圖斯的,古時有人出三千「德拉格瑪」①還不肯出賣的就是她②。

我還仔細觀察了馬爾西亞爾的「多頭燈籠」③,著她如何穿戴和打扮;還更注意地看了克里西亞斯的女兒奉獻給卡諾巴的「卄頭燈籠」①。

我還看見古時在底比斯阿波羅殿堂里拿出來的那個「掛燈」,後來被征服者亞歷山大帶到伊奧利亞②的古米城去的就是她③。

① 拉?羅舍爾:法國沿大西洋海岸地名,為當時新教之根據地,懸掛燈籠的碉樓,在拉?羅舍爾的南城牆上,航行船隻視為燈塔。

② 法羅斯:埃及亞歷山大港外島名,上有燈塔,為普陀里美所建。

③ 諾普利奧斯:神話中尼普頓之子,帕拉米底斯之父,曾建阿爾戈斯燈塔。

④ 即卡里馬古斯所建的燈塔,見包薩尼亞斯《希臘遊記》第一卷第二十六章第七節。

⑤ 原文lyobiens,指依靠燈籠光亮為生的人,見埃拉斯姆斯《箴言集》第四卷第四章第五十一節。

⑥ 據說德謨斯台納都是在夜間點油燈工作,所以作者曾說他的演說辭有油的味道;見本書第一部《作者前言》。

⑦ 克利昂特:公元前三世紀斯多葛派哲學家。「阿里斯托芬燈籠」和「克利昂特燈籠」當時都是著名的;見埃拉斯姆斯《箴言集》第一卷第七章第七十二節。

① 「德拉格瑪」:古希臘銀幣。

② 艾比克台圖斯有一盞土製的燈,一希臘人曾願出三千銀幣購買它,以為得到哲學家的燈,就有了哲學家的學問。見魯西安《對愚人》第十三章。

③ 馬爾西亞爾有一首諷刺詩名為《多頭燈籠》(Lua polymyxos),指一盞燈有好幾個燈頭。

① 克里西亞斯的女兒曾向卡諾巴的神靈奉獻一盞帶二十個燈頭的燈籠;見《神殿文集》第六卷第一四八章。

我還看見一個,她特別顯著是因為頭上有一簇鮮紅的絲帽纓④,有人對我說這就是人稱「法律之燈」的巴爾多魯斯「燈籠」⑤。

還有兩個很惹人注意,因為她們腰裡都掖著灌腸的口袋,我聽說一個大,一個小,都是開藥房的「燈籠」⑥。

晚餐的時間到了,皇后首先入座,其他的「大燈」各按級別與職位依次入席。頭道菜全體一律都是模型制出的大蜡燭,只有皇后例外,端給她的是一根挺硬的大火把,白蠟做的,頭上還有點發紅。皇族燈籠也和其他的不同,米爾巴萊的外省燈籠吃的是一根胡桃蠟燭,下波亞都的外省燈籠,我看見送給她的是飾有紋章的蠟燭。天知道過後,她們的芯子將會發出怎樣的光芒。

請注意,這裡有一群在一個大燈籠管轄下的小燈籠倒是例外。我記得那裡邊就有不肯接受油和蠟燭的瑪大肋納。所以她們不和其他的「燈籠」同樣發光,在我看來,只有一點微弱的顏色⑦。

② 伊奧利亞:小亞細亞古地名,在特洛亞德與伊奧尼亞之間。

③ 故事見普林尼烏斯《自然史綱》第三十四卷第三章又第八章。

④ 「帽纓」是法學博士的標誌。

⑤ 巴爾多魯斯有「法律之燈」(Lua juris civilis)的稱號。

⑥ 指十五世紀末葉兩本出名的藥典,一名《藥物大全》(Luminare majus),一名《藥劑指南》(Luminare apothe)。

⑦ 一五六四年版本上這裡還有:「晚餐後,我們退出休息。到了第二天早晨,燈籠國皇后讓我們在最亮的『燈籠』裡面撿了一個,為我們帶路。我們這才告辭動身。」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