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二十七章

我們怎樣經過木履島,以及「半音修士」的會規

後來,我們來到了木履島,島上的人只靠鰵魚湯過活。可是島上的大王貝紐斯三世還是熱情地迎接和款待了我們。飲宴之後,他還親自帶領我們觀光了他為「半音修士」新建的一所修道院。他把島上的修士叫作「半音修士」,他說住在大陸上的有小修士,亦即仁慈聖母的侍者和朋友①;item②,那些崇高的體面的「低音修士」③,他們是教皇通諭所認可的全音符修士;還有吃熏魚的小修會修士④,也就是八分音符小修士⑤,如果再縮減的話,就只好是「半音修士」了。

遵照「第五元素」⑥的法令和通諭,這是一個最具有協和性的音程⑦,他們穿的衣服和放火犯同樣顏色,只有一處例外,那就是膝蓋上跟昂如省造房頂的一樣⑧顏色是白的。肚子倒是填得挺飽,因此,在這些修士當中,大肚子是出了名的。

他們穿的褲襠,樣子象只鞋,而且每人有兩個,一個縫在前面,一個縫在後面。雙重褲襠說明這裡邊自有其莫測深奧的秘密。他們穿的鞋是圓的,樣子象木盆,這是效法沙石之海的居民的⑨。除此之外,他們還不留鬍鬚,鞋上釘釘。為了表示毫不在乎命運之神,他們象豬玀一樣把腦袋後面的毛髮都颳得乾乾淨淨,從頭頂一直刮到肩膀。前面的頭髮,從腦蓋骨起,倒是讓它自由生長。這樣做,是為效法那些割斷塵世牽連的人。他們蔑視變化多端的命運之神,所以不象她那樣手裡拿著、而是象戴念珠似的腰裡掛著、每人一把飛快的剃刀,一夜至少要磨它三次。

每人腳上還帶著一個圓球,因為據說命運之神的球是在腳下邊①。風帽的後尾拴在前面,不拴在後面②,這樣可以把臉遮起來,躲在裡面嘲笑命運之神以及幸運的人。完全和今天的姑娘們戴著你們叫作「圍巾」的那種面罩一樣(古時的人叫作「仁愛」,因為愛能遮掩許多的罪③)。他們腦袋後面的部分倒是經常露在外面,和我們的臉一樣。這是因為他們高興往前走就往前走,高興往後走就往後走。在往後走的時候,人們也會相信是往前走,因為他們的鞋是圓的,看不出前後,褲襠又是前後皆有,腦袋後面也剃得光光的,並且還粗略地畫著兩隻眼睛和一張嘴,很象一個椰子。倒是在往前走的時候,人們會以為這些人是在玩捉迷藏,看起來挺有趣。

① 「聖母侍者會」一二三二年成立於佛羅倫薩,一二三九年合併於聖?奧古斯丁會,修士對聖母馬利亞特別崇拜。

② 拉丁文:「同樣還有。」

③ 「低音修士」(Frère Mineur):本來指教會中四種品級低微的修士,包括管看門的,管朗誦的,管驅鬼的,管輔祭的(所謂四品修士),後來Frère Mineur 成了方濟各會修士的稱號。按Mineur 一字又指音樂上的「短音」或「低音」,所以作者在本章使用了一系列的音樂名詞來形容修士。

④ 「小修會」亦稱「善人會」,為聖弗朗索瓦?德?保爾一四五三年創立的會派,修士穿深灰色長袍,一年到頭守齋。

⑤ 「八分音符修士」原文Crochu 亦有「手曲如鉤,便利偷竊」的意思。

⑥ 「第五元素」原文quinte亦可解釋為「第五度音程」。

⑦ 「五度音程」是音程中具有協和性的一個。

⑧ 造房頂的人因為跪著工作的時候多,把膝蓋都磨光了,所以顏色成了白的。

⑨ 「沙石之海」原文mer aréneuse 是從拉丁文Mare arenosum 來的,指多沙石的阿拉伯。

① 命運之神腳下有球,是表示她行蹤不定,來去匆匆。

② 指反戴帽子。

③ 見《新約?彼得前書》第四章第八節。

他們的生活方式是這樣的,等路西菲爾的光亮①一來到大地上,他們便為了仁愛的緣故,互相用靴子踢,用刺馬距踏。踢過踏過之後,這才好好地打鼾睡覺,而且睡的時候,鼻子上還戴著夾鼻眼鏡,或者簡單的眼鏡。

我們覺著這個睡覺方法很特別。可是他們卻告訴我們說,最後審判②結束之後,才是人類休息和睡眠的時間。為了明白表示他們決不拒絕去受審,象一切幸運的人那樣,他們穿好靴子,戴好刺馬距,準備號角一響,立刻上馬就走。

中午的鐘聲響了(請注意,他們的鐘,包括教堂的鐘和飯廳的鐘在內,全都是依照彭達奴斯的指示做的,也就是說,是用上細的鴨絨做的,鍾錘是一條狐狸尾巴),正午的鐘一敲,他們便一個個醒來,脫下靴子,高興小便的去小便,高興大便的去大便;不過,會規嚴格規定,誰也得大打而特打哈欠,並且拿打哈欠當飯吃③。我看著實在有趣。他們把靴子和刺馬距往架子上一撂,便到修院去,在那裡認真地洗手漱口,然後坐在一條長板凳上,剔起牙來,一直剔到院長捧住手打唿哨表示剔好時為止。於是每人儘力張開大嘴,打上半個鐘頭的哈欠。有時多打一會兒,有時少打一會兒,這要看院長根據當天瞻禮的日子,適合吃多吃少而定。打好之後,還要來一次巡行祈禱,巡行時,打著兩面旗幟,一面旗幟畫的是品德之神,另一面畫的是命運之神。走在最前面的「半音修士」,舉著命運之神的旗幟,他背後,走著另一個「半音修士」,打著品德之神的旗幟,手裡還拿著灌有奧維德在《節令記》第五章里①所描繪過的聖水的刷子,不住手地跟(此處有一空白②)一樣,敲打著前面打命運之神旗幟的「半音修士」。

巴奴日說道:「這個做法和西賽羅以及學院派的規矩都不同,他們規定品德之神在前,命運之神在後③。」

在巡行祈禱時,他們哼哼唧唧唱的倒是挺好聽,只是不知道唱的是什麼頌歌,因為我不懂他們的言語。仔細一聽,我發覺他們是用耳朵唱的。和諧極了,而且和他們的鐘聲十分協調!你一輩子也不會聽見走調的聲音。

龐大固埃對他們的巡行祈禱有一個重要的發現,他對我們說:

「你們有沒有看出來這些『半音修士』的精細處?他們做巡行祈禱時,從教堂的這道門出來,從另一道門進去,決不從出來的那道門進去。我可以以信用擔保,這些人是細心人,細得可以鍍金,象鉛做的劍一樣精細④,細而不弱,但能使人變細,細得象用細紗濾出來的一樣!」

約翰修士說道:「這種精細是從玄妙的哲學來的,見他的鬼!我反正是一竅不通。」

龐大固埃接著說道:「厲害就厲害在別人一竅不通;因為這種精細一旦被人弄懂了,看出來了,揭穿了,所謂精細、所謂奧妙、所謂名聲,都將一齊丟光,我們將把它叫作愚蠢。我可以以信用擔保,他們的巧招兒決還不止這些!」

① 指夜色。

② 指世界末日天主對人類的最後審判。

③ 本書第一部第十六章曾說到包斯的貴族拿打哈欠當飯吃。

① 奧維德《節令記》第六七三至六九二行述說聖水是從邁爾古里水泉里取得的。

② 手寫本上此處有一空白,一五六四年版及一五六五年版上將空白取消,似不合理。

③ 見西賽羅《Ad familiar》第十章第三節。

④ 鉛不能鍍金,已見本書第一部第十六章。

祈禱做好之後,還要做一些對身體有益的活動,他們走進飯廳,跪在桌子底下,每人胸前靠住胸口放一盞燈籠。這樣跪好以後,從外面進來一個高大的木履人,手裡拿著一把叉,用叉來伺候他們吃飯。開始時是乳酪,結束時是芥末拌萵苣①,馬爾西亞爾②說古時的人全是這樣③。飯後,每人還要分給一盤芥末。

他們的飯食規定如下。星期天,吃灌腸、大腸、小腸、肉丁、豬肝、鵪鶉;開始時的乳酪和結束時的芥末還不算。星期一,吃豬油黃豆,要寬湯重味。星期二,吃祝福過的麵包、燒餅、烘糕、烙餅。星期三,吃的是鄉下菜,有羊頭、有牛頭、有獾頭;獾在這個地方很多。星期四,有七種湯,不過芥末總是少不了的。星期五,除了山梨什麼也不吃,而且還不熟,我從顏色上就可以判斷出來。星期六,啃骨頭。他們可不是窮得挨餓,因為每人都有一個大肚子。

這就是他們在修院里的飲食。如果奉修院院長的命令到院外去,要是在海上或河上,就嚴禁捕捉和吃食任何魚類,違者處以重罰;在陸地上,就嚴禁吃任何肉類,這要使每人都明白,除了瑪爾貝西亞山上的石頭以外④,只有他們是任何東西所不能引逗和誘惑的。

他們喝的酒是對抗命運酒,我不明白這是當地一種什麼酒。他們吃東西或者飲酒的時候,就把風帽的後尾往前一拉,當圍嘴使喚。

吃好飯以後,便哼哼唧唧地唱著歌感謝天主。這一天餘下的時間,就是用積德行善來等待最後審判。星期天,互相揪打;星期一,互相打榧子;星期二,互相抓搔;星期三,互相擤鼻涕;星期四,互相探秘密;星期五,互相搔癢;星期六,互相磨蹭。

這一切都在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