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譯 本 序

初讀起來,這部小說講的都是滑稽突梯、逗笑取樂的故事,有的地方甚至流於粗野鄙俗,然而倘在捧腹大笑之餘仔細回味,就不難發現這些故事實則蘊含著嚴肅豐富的思想內容,雖然同我們相去達五百年之久,仍不乏給人以啟發教育之處。

作者拉伯雷的名字在我國讀者當中並不陌生,不過因為過去沒有出版過《巨人傳》的全書譯本,所以真正讀過這部小說的人可能並不多。這部世界名著以其全貌呈現在讀者面前在我國還是第一次。

拉伯雷是十六世紀法國文藝復興運動的代表人物之一。他於一四九三年(一說一四九四年)誕生在法國中部都蘭省的施農城,父親是律師,並擁有田莊,所以推測起來生活是富裕的。拉伯雷幼年在父親的田莊過著自由自在、無憂無慮的生活。優美恬靜的鄉野風光,淳樸敦厚的農村習俗深深地印在他的心中,使他終身難以忘懷。這一點可以在他的小說濃重的鄉土氣息中得到證明。可惜好景不長,他到十幾歲上便被送到教會學校接受死氣沉沉的宗教教育,後來又進聖方濟各會的一所修道院當了修士。在高牆深院里修行是與他活潑開朗的性情格格不入的,而且這時他已經開始接觸人文主義思想,所以終於因為輕慢神學經典,醉心異教邪說的古代文化而遭到迫害,最後只好轉到聖本篤會的德馬伊修道院去。這是拉伯雷為了追求新思想而遭到的第一次打擊,它無疑在年輕的拉伯雷心中埋下了仇恨教會的種子,更加激發了他對人文主義理想的嚮往。

聖本篤會是一個比較重視學術的教派,德馬伊修道院的院長又是一位愛好古典文藝的開明主教,拉伯雷的人文主義思想於是得到了自由生長的土壤。後來,他離開修道院,以在俗修道士的身分作了一次周遊半個法國的旅行。途中,他考察了各地的法庭和大學教育,封建法律制度黑暗的內幕和經院教育對人性的摧殘使他痛心疾首。這次長途旅行使拉伯雷對法國社會有了更深的認識,對於他日後《巨人傳》的寫作來說,不但是一次思想的醞釀,而且是一次創作素材的準備。

也許是因為醫學和人文主義同樣是以「以人為本』的思想為基礎的緣故吧,拉伯雷在三十多歲上愛上了醫學。他跑到蒙帕利埃大學醫學院學習。有趣的是,僅僅兩個月他就領到了畢業文憑,有人據此推斷他早就對醫學有興趣並且掌握了相當豐富的醫學知識。他的醫學修養不但使他越發感到宗教迷信的荒唐可笑,而且為他的創作準備了豐富的知識源泉,為他的想像力和無窮盡的詼諧提供了自由馳騁的廣闊天地。他表面上在扯著漫無邊際的笑話,實則信守著生理、解剖、藥物等方面的理論,那些以巫術、迷信和偏見為基礎的偽醫學無不捎帶受到嚴厲的鞭笞。

以後,他到里昂行醫,在那裡定居了好幾年,《巨人傳》頭兩卷就是在那時創作的。醫生這個職業,使他能夠廣泛地接觸社會的各個階層。憑著敏銳的洞察力和深刻的幽默感,這位高明的醫生把法蘭西社會的每一個癰疽和潰瘍都看在眼裡,終於不再滿足於做一名醫治人體疾病的醫生,而想同時做一名醫治社會疾病的醫生了。一五三二年八月,里昂市的書店裡突然出現一本奇特的小說,名曰:《龐大固埃傳奇》,作者署名那西埃(AlcofribasNasier)。小說立刻被搶購一空。原來這那西埃不是別人,正是立志於改革的拉伯雷。他在這部小說中以老大不敬的態度幾乎褻瀆了社會上一切似乎威嚴神聖的東西,其思想之解放,揭露之大膽,語言之潑辣,挖苦之刻薄實屬前所未有。為了躲避教會淫威的鋒芒,拉伯雷把自己名字的字母拆散後重新組合,造出這麼一個古怪的字作筆名。相隔一年,他繼續用這個假名出版了小說的第二卷《高康大》。這兩部小說象地震一樣震撼了整個社會。它一方面受到城市資產階級和社會底層人民的歡迎,據拉伯雷自己說,兩個月的銷售數量超過了《聖經》九年的銷售數;另一方面受到教會和貴族社會的極端仇視,不久,巴黎法院就宣布這兩部小說為禁書。一五三五年,法王弗朗索瓦一世改變了在新舊兩教之間的平衡政策,完全倒向天主教,公開鎮壓新教。一切反對天主教會的進步思想當然也都不能倖免,政治形勢頓時險惡起來。拉伯雷處世機敏,加上教會中朋友的庇護,終於逃脫了惡勢力的屠刀。

雖然如此,在他的後半生,封建王朝和教會一直沒有放鬆對他的迫害。

拉伯雷並不屈服,他與黑暗勢力進行了頑強而巧妙的鬥爭。一五三五年他暫時離開里昂,跟隨教會中的朋友先後三次遊歷羅馬。他在朋友的幫助下得到教皇的特許,以在俗教士的身分繼續行醫,並再一次到蒙帕利埃大學學醫,獲得碩士和博士頭銜。他的生活暫時得到保障。懦夫和庸人可以在平靜小康的生活中苟且偷安,但是偉大思想家的思想活力和鬥爭熱情卻猶如奔突於深處的地火,是一定要爆發出來的,拉伯雷在與各種惡勢力機智周旋的同時,又拿起他的筆,開始《巨人傳》第三卷的寫作。他經過多方努力,爭取到國王的特許發行證,為了保險,又在卷首冠以獻給王后的詩,由於有了這個合法的偽裝,他第一次署上了真名實姓。小說雖然有了一副溫良恭順的外表,但是字裡行間仍兇猛地噴射出批判的火焰,於是神學家們首先嘩然,鼓噪而起,最後巴黎議會裁決,小說又被列為禁書。出版商、拉伯雷的好友埃季艾姆被燒死,陳屍示眾,拉伯雷不得不逃到當時在日耳曼帝國統治下的麥茨。直到幾年以後法王亨利二世得子,有人叫拉伯雷寫了一首賀詩,因此「皇恩浩蕩」,他才獲准回到祖國。

晚年的拉伯雷為生計所迫,不得不在長期過著不受約束、自由放任的世俗生活之後又回到宗教世界中來,擔任兩個小教堂的本堂神父。但是他雖然羈絆在宗教的繁文縟節之中,一顆心仍舊憧憬著未來社會的理想,人文主義的熱情並沒有因衰老而減退。他在離開聖職後不久於一五五三年四月九日與世長辭。

拉伯雷同所有文藝復興的巨人一樣,是學識淵博的學者,特別在醫學上頗有建樹。他是當時的名醫,醫道高超;他翻譯過多篇古希臘的醫學論文,也編寫過醫學著作。不過,他的名字之所以能夠流傳到今天,卻主要是靠著他的長篇小說《巨人傳》。作為醫生的拉伯雷早已被人忘卻,作為人文主義作家的拉伯雷卻永為後世所紀念。

《巨人傳》全書凡五卷,首先發表的《龐大固埃》是全書的第二卷,後來發表的《高康大》則是第一卷。作者先寫了兒子的傳奇,又回過頭來補講父親的故事,而在成書的時候才恢複了時間順序,故有這樣的顛倒。作者生前小說只出版四卷,死後九年即一五六二年,有人整理出版他的遺著凡十六章,作為小說的第五卷,題名為《鐘鳴島》。又過了兩年,五卷本的《高康大和龐大固埃》才頭一次出版。

《巨人傳》的故事雖然奇特,但是卻有著深厚的現實基礎,所以透過離奇的情節讀者可以明顯地感覺到時代脈搏的跳動。大家都知道,十六世紀歐洲發生了一次規模巨大、影響深遠的資產階級思想革命運動——文藝復興。

資產階級在揭露批判封建社會及其支柱天主教會的腐朽黑暗的同時,針對教會的神權理論提出了為資產階級利益服務的新的思想體系,即人文主義。人文主義的基本思想是「人乃萬物之本」。從這一點出發,人文主義主張尊重自然和人權,主張個性的自由發展,反對天主教會用神權扼殺人性;主張享樂主義,反對禁欲主義;主張科學,反對迷信。拉伯雷誕生的時候,正是法國的文藝復興開始醞釀的年代,到他進入《巨人傳》創作的三十年代,文藝復興在法國已成燎原之勢。此時的拉伯雷已是一個成熟的人文主義者,他勇敢地投身到反封建反教會的鬥爭中,對黑暗的社會現實採取了不妥協的批判態度。他把自己的全部思想、學說都傾注於筆端,用文藝的形式熱情地宣傳人文主義,使他的小說具有不可否認的現實主義精神和進步意義。

《巨人傳》對法國封建社會的黑暗現實進行了多方面的揭露和猛烈的抨擊。作者的批判矛頭首先是對著天主教會的。他筆下教會中的人物,不是在侵略者行兇作惡時噤若寒蟬、只會念經祈禱的膽小鬼,便是為非作歹、欺壓人民的「可怕的猛禽」,把包括教皇在內的整個天主教會著實地嘲弄了一番。小說揭露了貴族和上層僧侶過著奢侈無度的生活,而廣大農民卻被象「榨葡萄汁」似地榨乾了最後一滴血汗的不合理現象。由於拉伯雷了解許多封建法庭的內幕,所以他更是以極大的義憤控訴了封建法律制度的腐敗。他把裝模作樣貌似公允的法官比作「穿皮袍的貓」,諷刺他們又貪婪又愚蠢,對審理案子一竅不通,只會勒索賄賂。尤其難能可貴的是,小說的批判矛頭直接指向了「神聖」的封建法律本身。封建法律被形象地比作「蜘蛛網」,專門欺凌弱小,而那些「牛虻」,即封建貴族和上層僧侶們無論如何作惡多端也總是逍遙法外的。作者借書中一個人物之口憤怒地指出在這樣的法律制度下,一切都被顛倒了,「把弊病叫作道德,把邪惡叫作善良,把

返回目录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