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印巴茲共和國事件錄

——菲律賓政變的一個聯想

一九八六年二月二十二日在菲律賓發生的軍事政變使我想起整整兩年以前同樣發生在太平洋地區的一次類似的兵諫和革命事件。我盡量以資料的面貌來敘錄此事。

如果你手邊有一份比例尺兩萬五千分之一的韋克島(Wake Island)地圖,可能在圖的右角發現一塊小小的(通常是淺紫色的)陸地的名字Inianlabaz,翻譯成中文是印度尼西亞安拉巴茲,當地土語的原意是「天神的腳印」。

和世界上現存的大多數土著民族一樣,印度尼西亞安拉巴茲人在島上緩慢地、安靜地進化著,缺少文明的洗禮,實行內婚制,製造並使用最接近材料原形的工具,維持泛神信仰,行使巫術醫療,服膺社群里口耳相傳的自然法則,直到二十世紀。

一九一九年七月十六日,法國考古學家安德海·杜瓦(Andre Duval)等人因海難發現此地,展開了為期三年的田野調查。杜瓦的遺作中曾指稱此次意外的研究收穫為:「上帝為考古學布置的伊甸園。」考古隊中的地質學者是美國人托馬斯·阿契爾·威爾森(Thomas Archer Wilson),三十年後他重臨此地,印證了他初度造訪時的一個臆測:島的四周大陸棚下蘊藏著豐富的石油。由於開採設施和技術上的簡窳及困難,威氏悻然而返,將他的發現記錄在福特基金會資助出版的一本海洋資源分布年鑒上。

韋克島在二次大戰期間所擁有的戰略地位並沒有進一步使世人體認印度尼西亞安拉巴茲的重要性,戰後東西方的政治家和軍事家已試圖淡忘烽火所點燃的一切。直到一九六○年代初期,威氏死後的第四年,一群同盟國的退休將領在一次聯誼性度假活動中,才重新為該島帶來了嶄新的、進步的、文明的希望。

這七名分屬美、英、法、荷四國的大戰英雄在海軍准將史提夫·麥克丹諾(Stieve Mald)領導下,以杜瓦和威氏的著作為指南,來到印度尼西亞安拉巴茲,做為期六個禮拜的停留,並於旅行結束決定:要成為這個世外桃源的新領主,以延續其輝煌的功勛、榮耀上帝的恩賜,為土著開創新生活;另一方面,他們也試圖逃避那些「子孫已淪為嬉皮的中上流人士」所經營的已開發社會。

一九六二年夏,麥氏以及其他六位人士(按:其中一位前英國將軍於度假結束後因心臟病突發去世,由其亦曾任職于軍方的侄兒約翰生爵士代補)陸續率領了十二批由傳教士、教員、醫生、法律顧問、商務代表、機械工程師、農技員、各類工人、傭兵和一部分身份不詳的未就業人口(其中可能包括一位傳記作家)所組成的龐大移民團來到印度尼西亞安拉巴茲,從事艱苦的殖民事業。

該島的開拓過程並沒有留下完整的歷史紀錄。外界僅由片段的新聞資料得知:印度尼西亞安拉巴茲島在一九六二年底興建了一座無線電台——其對內廣播內容曾一度引起澳洲及紐西蘭等地的業餘無線電同好(HAM)的興趣。此外,某些脫離移民團而於稍後重返文明世界的人士亦透露:晚近該島的首要事業為石油開採,主要銷售對象為太平洋地區國家;教會和軍隊的規模不大,但是比石油及其他農工商業更能吸引土著的工作意願。

最早的一份外電資料指出:移民團曾經在一九六七年以「印巴茲共和國」(Republic of Inbaz)的名義申請進入聯合國而遭排斥。這則電文一時成為世界各國報紙頗受矚目的笑談。但是麥氏等人並沒有放棄他們的努力,麥氏於一九六八年新年期間利用對內報紙發布簡短的國情咨文,表示:在這島上確實可以經營出人類歷史的新頁。

這份報紙是《印巴茲日報》。該報和一份名為《探索者通訊》的月刊以及「印巴茲之音」廣播電台似乎是該國僅有的大眾傳播兼教育媒體,移民國之從事對土著的政令文化倡導工作。一位爾後遭到放逐的傳記作家曾公布過一部分私藏並挾帶出境的報紙、月刊,世人可從其中窺見該國政情和文教的端倪。

麥氏與教會領袖不止一次地在文告中指出:當地的歷史比土著和移民所想像的還要長久。在無數個世紀以前,上帝(也就是土著所謂的天神)踏上這個荒僻小島、留下腳印之前,就曾經派遣七位使者來到此地,帶來火種和拐杖,使其子民得以熟食並直立行走——是以「印巴茲共和國」的國旗為火炬和拐杖;這則創世神話在該島以外的地區並未受到尊重,《基督教箴言報》甚至於一九六九年感恩節前一天的社論中指斥:有一群上帝的叛徒正在世界的某個角落向無知者散播撒旦的詛咒。不過,「印國」的領導人士堅信:福音的傳遞必須切合各種子民本身固有的風俗傳統,外間的指責只是由於彼等不肯承認上帝有一個屬於黑種人的兒子。

麥氏於一九七○年底去世,死前曾巡視了該島各地粗具規模的產業設施,他告訴執政當局:「我們必須在現有的實業基礎上確立更鞏固的憲章建築——白人要和黑人通婚,權力要和咨訊互補,政治要和宗教結合。」麥氏並沒有來得及看見石油開採成功的實業壯舉。在上述談話之後的第三天,官方發布麥氏蒙主寵召的消息。(按,稍後據可靠的消息來源透露:史提夫·麥克丹諾只活了九十八歲零兩個月,與官方宣稱的一百歲不符。)麥氏的巨型大理石雕像於六個月後由阿利桑那州輾轉運抵該島時執政當局卻正醞釀著分裂。分裂導因於各方對實踐麥氏立憲遺言的主張有所歧異。

資深的浸信會宗教領袖詹姆斯·渥克(James B.Walker)牧師強調:宗教是佔有全人口百分之七十一的黑種土著生活力量的泉源,故立憲團體中也必須有百分之七十一的教徒;然而約翰生爵士則以為:渥克牧師試圖分化不同膚色與不同信仰人士的政治立場。他認為:立憲團體應由最早探勘該島而仍然健在的人士及其繼承者來組織,因為這些人「具有立國創意及豐富的行政經驗」。另一方面,農、工、商界的實業代表則指出:他們不排除約翰生爵士的提議中潛伏著個人獨裁的危機——因為元老中殘存的三位人士已因年老而不能議事,唯一有「豐富行政經驗」的繼承者即為約翰生爵士本人。

在上述三派勢力之下,土著也籲請當局考慮:立憲團體成員中應包括巫師與部落長,此議迅即受到宗教、軍事及實業三方面領袖的一致否決。他們聯合簽署了一項措辭嚴厲的聲明:土著在各行各業中的不良紀錄及普遍低落的教育程度已足顯示其不堪立憲重任。連同該聲明同時發表於三大傳播媒體的一份備忘文件顯示:各地治安當局十年來一再破獲巫師與部落長收納賄賂、奸誘婦女、非法行醫以及聚眾宣揚異教思想的案件——其中絕大多數罪犯未接受懲治的因素包括:法治基礎始終未曾建立、文化衝突難以立刻消弭以及國外勢力可能介入的危機。

這份備忘文件卻引發了三派人士始料所未及的激烈反應。土著紛紛表示:巫師與部落長的行為屬於合法的納貢、主婚、診療及佈道。一項不約而同的大規模抗議行動於一九七一年九月二十八日在印國首府爆發。土著聚集在印巴茲市執政當局總部的大教堂外廣場跳舞狂歡達七晝夜之久,迫令約翰生爵士發布戒嚴。

為了遏止不斷升高的抗議聲浪,三派人士分別向所屬的土著教徒、士兵和僱工宣稱:那份備忘文件其實是由別派領袖所起草的;此舉顯然擴大了各派成員之間的猜疑和歧見。另一方面,某些「教徒士兵」、「教徒僱工」、「退伍士兵教徒」和「退伍士兵兼教徒的僱工」則有莫衷一是之感,其中尤以「退伍士兵兼教徒的僱工」情況最為嚴重,幾乎全數罹患了輕微的精神分裂症。

三派人士扞格不下,使立憲預備會議難以召開,懸宕達十餘年之久。不過,十餘年間戒嚴一直未曾解除的基本原因在於:各地謠言層出不窮。權威人士認為:「印巴茲共和國」多年來會出現如此大量的謠言,肇因於前述備忘文件所激發的一連串抗議、狂歡、互控及傳染性精神疾病為土著及移民艱苦創業生活帶來相當活躍的調劑。「露透社」曾引述一位不願透露姓名的觀察家的意見說:「外間無法確估:麥氏等人所研創的一套歷史神話對該國人民產生了多少積極的影響;然而種種跡象顯示:無論移民或土著都對謠言中似神話、似歷史、半真半假的特質十分著迷。」

有的謠言指出:約翰生爵士已與蘇聯達成秘密協議,接受其軍事援助,代價為出讓該國西南方十三處油田的開採及獲利權益。也有謠言傳說:渥克牧師曾暗中飭令各教堂和聚會所挖掘戰壕及秘密通道,布置戰術據點,同時教唆信徒自軍中挾帶或從美國走私軍火。此外,不利於實業派的謠言亦時有所聞——至少軍方和教會皆數度警告實業派領袖「過度提倡」所屬員工進行異族通婚。「雖然此舉並不違背麥克丹諾將軍的遺言。」約翰生爵士與渥克牧師一致表示,「但是我們有理由相信:實業界如此鼓勵黑白通婚,實有結合廣大土著群眾的政治野心。」不僅如此,自七○年代中期以降,由實業派操縱經營的各種娛樂事業大興,其中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