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大變局裡的那些人 君臣一起溜

杜充渡江退至真州,鑒於自己作孽太多,仇人滿天下,他白天不敢露面,躲在長蘆寺不出。

趙構也不責怪他,反而寫信勸慰他說,勝敗乃是兵家常事,不必介懷。然後又送上歌女和金銀,為他壓驚。

可趙構和兀朮相比,還是慢了一步。兀朮派人忽悠杜充說:「如果你投降大金國,你就是第二個張邦昌,我們封你為帝,中原這塊地盤,賞給你打理了。」和趙構送來的金銀相比,當然是做中原的皇帝更具有誘惑力了。

杜充興沖沖地趕回建康向兀朮舉手投降。不過,後來證明,兀朮那句話只是一張空頭支票。

趙構得知杜充投敵,如遭五雷轟頂,仰天號叫道:「杜充啊杜充,你怎麼這樣,我可待你不薄!」希望越大,失望越大,杜充的背叛,讓趙構「不食者累日」,痛到內傷。

然而,當務之急不是譴責杜充的離去,而是要考慮自己應該往哪個方向逃。趙構把這個重大課題拋在案桌上供眾大臣共同研究。

大臣們各抒己見,眾說紛紜。

左相呂頤浩的想法最有創意。他說:「皇上聖駕出行,皇族、後宮妃嬪、百司官吏、兵衛的家小都跟著,隊伍龐大,行走不便,糧食難帶。金人素來以騎兵取勝,一旦過江,就會派輕騎追襲。我覺得咱們不如棄車登舟,出海避敵。浙江地熱,金人勢不能久留。等他們一走,咱們就回來,彼入我出,彼出我入,此正兵家之奇也。」

「好個兵家之奇!」群臣紛紛鼓掌稱讚。

的確,皇上乘船出逃,浮國海上,這事兒既新奇又刺激呢。

趙構當場拍板:「此事可行。」

建炎三年(1129年)十二月初,寒氣逼人,天空下起了一場細沙般的小雪。

五日,趙構一行冒雪抵達明州(今浙江寧波市)。

明州是當時的大港口,早有官員把二十隻大海船聚集了起來,改做御舟,供御前使用。

糧食、飲用水、換洗的衣服、各種生活用具、日常用品準備充足,正式揚帆起航。

樓船從東渡門出發,首先駛往定海縣(今浙江鎮海)。

參知政事范宗尹自誇自贊道:「敵騎雖有百萬之眾,但我們棄陸乘舟,他們能奈我們何?」

旁邊的另一名朝臣引用南北朝英雄宗愨的話附和道:「從今日起,可以乘長風破萬里浪矣。」但眾人都明白,這是一次迫不得已的遠航,「留者有兵火之虞,去者有風濤之患」,很多人面無人色,站在寒冬的空氣中瑟瑟發抖。

兀朮率大軍往臨安殺來,兵鋒所至,南宋的防線瞬間土崩瓦解。

臨安西北的天目山間有一座險要關隘,名獨松關,隋唐時杜伏威手下猛將王雄誕曾在此地大顯神威,以五百騎兵大破吳王李子通的十萬大軍,可謂一夫當關,萬夫莫開。

為了順利通過此關,兀朮在來的路上做足了功課,設計了數種攻堅方案,把所有會遇到的困難都想過了,還在軍隊中接連做了好幾次思想動員。

然而,最終兀朮「大失所望」。宋軍竟然根本沒有在此安置一兵一卒。

兀朮過關回望,寒風正勁,正是:才見嶺頭雲似蓋,已驚岩下雪如塵。遂不無遺憾地叫嚷道:「宋朝實在是沒有可用之人啊,如果他們在此布置幾百軍兵,我輩豈能如此從容穿越?!」

十二月十五日,兀朮攻破臨安府。十二月二十四日,兀朮攻破越州(今浙江紹興),馬不停蹄,直奔明州。

御前右軍都統制、浙東制置使張俊奉命在明州為趙構打掩護。

明州的居民所剩無幾,張俊大軍一到,趁機「以清野為名」,在寒風中大肆擄掠,「環城三十里皆遭其焚劫」。

十二月二十九日,西風忽起,金人攻至,張俊在雪地里隨便打了一仗,收兵往台州(今浙江台州)方向鼠竄而去。

張俊一走,「明州士民皆散」,百姓哀號震天。

建炎四年(1130年)正月初三,兀朮到達明州,讓他更沒想到的是宋軍竟然真的不戰而逃,而以他現在的兵力,並不足以佔據江南大地。但兀朮站在明州城頭,俯視整個江南大地,幾乎找不到宋兵。慷慨的御前都統制張俊大將軍,已把這片廣闊的土地毫無保留地交給了他。白給的東西不要白不要,他讓自己的軍隊痛痛快快地肆掠了一番。

之後,兀朮又把目標投向了下一站——台州。

正月初十,順利攻陷台州,隨即又向定海(今浙江鎮海)進發,從定海下海追擊趙構。

趙構已到了章安鎮,聽說金兵徵發了船隻下海追來,不由得驚恐萬分。

「寒天催日短,風浪與雲平。」這天傍晚,船夫在寒氣中努力逆風行船,突然迎面馳下兩葉扁舟,「直犯禁衛船」,趙構得報,以為是遇上了金兵的前哨船隻,面如死灰,心想:「完了……」

其實,趙構乘坐的是二十隻大海船連在一起的龐大船隊,根本用不著擔心順風衝下的那兩隻小漁船,只是平時談虎色變,習慣心理使然。

前面的禁衛軍攔下了那兩隻小船,一問,不過是販賣柑子的尋常客商。

趙構鬆了一口氣,吩咐人將船上的柑子全部收購,散發給禁衛軍食用。

這天,正好是正月十五元宵節,「元宵佳節,融和天氣」,士兵吃過柑子,不知是誰起的頭,用柑子皮做成燈,儲上油,點著,趁退潮放入海中。其他士兵紛紛照做,海面上很快就飄蕩著數千個閃著幽光的小柑燈。

當是時也,「風息浪靜,水波不動」,幾千點火光熒熒出沒在滄海瀾波之中,蔚為壯觀,章安鎮的百姓在金鰲峰看到,不由淚濕雙襟。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