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助燕復仇,蘇秦入齊設下連環計 秦、齊稱帝

公元前289年,蘇秦率領一百五十乘馬車的龐大使團進入臨淄,受到齊國方面的熱烈歡迎。齊閔王派親信大臣韓珉出高閭門(城門名),以諸侯之禮相待,並替他駕車而入。

韓珉是韓國人,但是與秦昭王關係很好,在秦、齊聯合的形勢下,受到齊閔王重用。

拜會齊閔王之前,蘇秦和韓珉進行了一次長談。

韓珉向蘇秦表達了自己對局勢的擔憂,認為趙國很有可能在將來成為齊國的敵人。

「傷齊者必趙。」

韓珉站在親秦的立場上,不希望齊、趙聯合,自然有這樣的判斷。

蘇秦馬上回答,趙國如果敢對齊國不利,那就好好修理它!他向韓珉表示:「只要您想辦法讓齊王重視我,我就一定可以讓燕國服從齊國的領導。齊、燕聯合,韓、魏必從,趙國說三道四就討伐它,不含糊。」

這個表態讓韓珉大為欣慰。

蘇秦與齊閔王的會面在齊國最豪華的章華宮中舉行,因為有韓珉的鋪墊,齊閔王對蘇秦的來意已經十分清楚,會談在融洽的氣氛中進行。

談到宋國問題的時候,蘇秦不失時機地給齊閔王加了一灶火。

他這樣說道:「進攻宋國有百利而無一害。宋、衛兩國唇齒相依,一旦佔有了宋國,衛國只好俯首聽命。搶到了淮北之地,楚國的東部就暴露在齊國的威脅之下。佔領了濟西之地,趙國的河東便可自由出入。佔領了陶地,魏國就只好閉關自守。到那時,即便是秦國也不能與齊國分庭抗禮,就算是齊桓公的霸業也不能與大王相比。」

齊閔王怦然心動,但他還在猶豫。制約他進攻宋國的三個因素中,燕國的問題已經解決了;宋國本身的實力不可小覷,但也不在話下;現在只剩下趙國這個障礙,一旦趙國干涉怎麼辦?

很快這個憂慮也被蘇秦消除。

蘇秦說:「我有把握讓趙國對這件事保持沉默。第一,我可以為大王去趙國做說客,跟趙王擺事實講道理,讓他搞清現在的形勢,不要輕舉妄動;第二,這次來之前,我已經說服燕王,派兵兩萬來幫助齊國進攻宋國;而且,萬一趙王不識時務,燕王已經做好準備從北方發兵牽制趙國。」

所謂「服務上門,質量三包」,也不過如此了。齊閔王心悅誠服地向蘇秦表示了感謝,不久便下達了進攻宋國的命令。

齊軍由大將觸子率領,浩浩蕩蕩地從臨淄出發。燕昭王也派了兩萬人馬前來助戰。更讓齊閔王感到欣慰的是,燕軍還自備了半年的糧食,連後勤保障都不勞齊國費神。

然而,這次大張旗鼓的討伐行動,卻因為一件意想不到的小事半途而廢,還差點使得蘇秦的死間計夭折。

入齊助戰的燕軍將領張庫,是個性情剛烈的漢子,對幫助齊國人打仗本來就覺得很憋屈,再加上對齊軍將領的頤指氣使有意見,終於有一天爆發,跟齊國人對著幹起來。事情鬧到齊閔王那裡,齊閔王大怒,將張庫抓起來砍了頭。

消息傳到燕國,上下一片沸騰。蘇秦的死間計,本來就只有燕昭王和極少數親信大臣知道,現在出了這樣的事情,朝野之間難免群情激奮,要求對齊國用兵的呼聲日益高漲。

燕昭王本人也快沉不住氣了,齊國人欺人太甚啊!再怎麼說張庫也是燕國的大夫,而且是去幫助齊國攻打宋國的,齊王憑什麼砍下他的腦袋呢?難道還真把燕國當成自己的屬國了?

正當燕國君臣憋了一肚子氣,準備向齊國開戰的時候,蘇秦急匆匆地趕回來了。他要求燕昭王屏退左右,問道:「大王難道想前功盡棄么?」

燕昭王說:「士可殺,不可辱,寡人寧死也不受這種窩囊氣。」

蘇秦跺了一下腳,說:「大王有沒有想過,這件事很有可能是齊王在試探大王的誠意?如果連這樣的考驗都通不過,還談什麼復仇大計?」

燕昭王猛然醒悟,問蘇秦:「那怎麼辦?」

這件事關係到國家的榮辱,處理不好的話,不但影響士氣,也會在國際上遭到恥笑。

蘇秦說:「沒有別的辦法,計是我出的,就由我來承受恥辱,向齊王賠罪吧!」

蘇秦再度來到齊國。

他原以為會坐上幾天冷板凳,好不容易見到齊閔王,然後再費上一番口舌,才能消除齊閔王的怒氣。沒想到,齊閔王很快在章華宮接見了他,而且親自來到宮門口迎接。

齊閔王越是這樣,蘇秦心裡越是沒底。

會不會是看穿了我的計謀呢?他這樣想著,裝出一副戰戰兢兢的樣子說道:「下臣這次前來,是代表燕王向大王誠惶誠恐地賠罪……」

剛起了個頭,就被齊閔王打斷:「這件事我也有責任,不用再說了。」

「那攻打宋國的事呢?要不請燕王再派一名將軍來,聽命於大王?」

齊閔王擺擺手:「也不必了,寡人已經命令觸子撤軍回國,攻打宋國的事,暫且先放一放。」

蘇秦心想,到底發生了什麼事呢?

原來,就在齊軍準備進攻宋國的時候,秦昭王派相國魏厓來到臨淄,向齊閔王敬獻了一個「東帝」的尊號。

秦始皇自稱皇帝之前,中國文字中的「帝」就是指天帝,和英語中的God是同一個意思。人間的統治者,就算他再偉大,擁有再大的疆域,最多也只能稱王(傳說中的五帝除外,因為他們都是半人半神,或者本來就是神)。

魏厓以為,秦國和齊國的聯合要得到進一步加強,必須在形式上有所突破,最好的辦法是給對方上一個尊貴的稱號,見面互相喊幾句萬歲,甭提多親熱了。至於上什麼稱號,「王」肯定不行,當時天下各國都已先後稱王,連宋國都給自己上了個王號,王已經不值錢了。一定要比王更為尊貴才行。魏厓想來想去,最後決定,那就讓齊、秦二君並稱為帝吧。秦稱為西帝,齊稱為東帝,東成西就,共治天下,豈不快哉!

對於齊閔王而言,齊國和秦國結盟,他是歡迎的。但結盟不是結婚,一旦他接受這個東帝的稱號,齊國和秦國就牢牢綁在同一輛戰車上,要白頭偕老、生死與共了。這是他不能草率答應的。更何況,秦國還有一個附加條件,稱帝之後,兩國推動齊、秦、韓、魏、燕五國聯合,共同討伐趙國,瓜分其土地,那就更要慎重考慮。

齊閔王正在為難,蘇秦來到了臨淄。齊閔王顧不上聽燕王的道歉,那不過是雙方的一點小摩擦,能有多大個事呢?稱帝才是大事。他拉著蘇秦的手,急切地問道:「秦王派魏厓來,要我稱帝,您認為怎麼樣?」

「原來是這樣啊!」蘇秦心裡的一塊石頭終於落了地。這是一個全新的介入。他一邊整理思路,一邊說道:「您提出這個問題太突然了,我完全沒有準備……稱帝是大事,必須全面分析利弊。」

齊閔王:「對,您說得對。」

「如果不同意秦國的請求,就會與秦國發生矛盾;如果答應了秦國的請求,那就會得罪其他諸侯。」

齊閔王:「啊,為什麼?」

「您想想看,連周天子都不過是王,你們卻稱了帝,這不是把大夥都比下去了嘛(齊閔王皺了皺眉頭)。當然,以齊國的實力,稱帝也未嘗不可。再說了,您的先祖陳氏,本來就是舜的後裔,血統高貴,非一般王侯可比(齊閔王笑了)。下臣的意見是,您不如答應稱帝以應付秦國,但是又不馬上舉行儀式,等到秦王舉行了儀式後,看諸侯們的反應再說。諸侯如果都沒意見,那麼大王也稱帝;諸侯如果意見很大,大王就不稱帝。至於進不進攻趙國,到時視情況再定,如何?」

齊閔王連連點頭稱好,心裡想:不愧是蘇秦,三言兩語便將問題分析得如此透徹,提出的解決辦法也是可進可退,大有迴旋的餘地。

會談結束的時候,齊閔王突然提出:「齊國的相國呂禮因為身體原因,正準備退休,如果先生不嫌棄齊國弱小的話,便兼任齊國的相國如何?」

這正是蘇秦所盼望的。他謙虛了兩下,接受了齊閔王的好意。在《史記》的記載中,蘇秦曾經佩六國相印,當然是誇張的描寫。事實上,蘇秦確實佩過齊、燕兩國相印,這是不含糊的。

魏厓得到齊閔王肯定的答覆,興沖沖地回到咸陽復命。

公元前288年十月,秦昭王駕臨宜陽,在那裡自立為西帝,並且邀請天下諸侯前往觀禮,結果可以想像,響應者寥寥無幾。

當時孟嘗君已經到了魏國。魏昭王接到邀請,曾經問孟嘗君的意見。孟嘗君冷冷地說了一句:「您難道忘了楚懷王的下場嗎?」嚇得他不敢再提。後來,在孟嘗君的引導下,魏昭王反倒是去了一趟邯鄲,進行為期三天的國事訪問。

在這次訪問中,魏昭王先是送了兩座城給趙惠文王作為「養邑」,又將河陽、姑密(均在今河南省孟縣)兩城獻給李兌,作為他兒子的封邑。

河陽是黃河中段的主要渡口,曾經一度被秦國攻佔,後因不便堅守而歸還魏國。魏國將河陽獻給李兌,其用意很明顯,就是要造成秦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