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助燕復仇,蘇秦入齊設下連環計 蘇秦的死間計

按照秦國和齊國雙方的約定,秦國是以放棄對宋國的支持為條件,來獲得對韓、魏兩國行動的自由的。

換句話說,當秦國進攻韓、魏的時候,齊國應該對宋國採取行動,這筆交易才划算。

齊閔王似乎對此毫不在意。倒是宋王偃主動出擊,於公元前294年趁著田甲劫王的短暫動蕩時期,發兵進攻齊國,一舉奪得城池五座。這簡直是欺人太甚!是可忍,孰不可忍!偏偏齊閔王就忍住了,一聲不吭地當起了縮頭烏龜,連強烈抗議都沒表示一下。

他為什麼脾氣這麼好?原因有三。

第一,宋國雖小,卻不是軟柿子。從外部來看,五千乘的兵力不可小覷;從內部來看,宋王偃的統治其實相當穩固。當時趙國的相國李兌就曾經說過:「宋置太子為王,下親其上而守堅。」也就是說,宋王偃將王位傳給太子,自己退居幕後操縱,老百姓對這種二元體制還是相當認可,宋國上下是團結一致的。

第二,秦國雖然放棄宋國,趙國仍然在背後支持宋國。而且趙國自胡服騎射後,軍力大增,已經躍居齊、楚之上,僅次於秦國。齊國要對宋國動武,必須充分考慮趙國干涉的風險。

第三,宋國在齊國的東南方,齊軍大舉南下攻宋的話,北方必然空虛。當年燕國發生子之之亂,齊國落井下石,幾乎滅亡燕國。這段歷史,成為了全體燕國人心頭永遠的痛。燕昭王即位後,韜光養晦,奮發圖強,為的就是向齊國報仇。一晃二十年過去,以燕國目前的實力,雖然還不能向齊國叫板,但是如果在齊國進攻宋國的時候背後插一刀,還是很有殺傷力的。

因為上述原因,齊閔王對宋國保持冷靜,既是持重之舉,也是無奈的選擇。

正當齊閔王思前顧後的時候,有人從燕國給他寄了一封信。信是這樣寫的:「下臣客居齊國,受先王及大王恩惠多年,一直無以為報。今奉燕王之命,率車一百五十乘前來,只為結齊、燕兩國之好。大王乃當世雄主,雖當年齊桓公亦不能及。下臣不才,敢以管仲自居。大王如若體會下臣的一片苦心,則請以諸侯之禮對待下臣。否則,下臣將自減車騎,只率車五十乘前來。」

落款人是燕相國、武安君蘇秦。

齊閔王讀完這封信,陷入了沉思。

首先,蘇秦客居齊國多年,為何突然去到了燕國,而且當上了相國並被封為武安君?

其次,一百五十乘車輛的使團,可謂史無前例的高規格,燕國一向以齊國為仇,為什麼突然態度發生如此重大的改變?俗話說得好,無事獻殷勤,非奸即盜,這裡面莫非有什麼陰謀?

最後,蘇秦原來不過是一介平民,即便燕國給他封了什麼官爵,那也只是卿大夫級別,竟然向他要求以諸侯之禮相待,不是太過分了嗎?

齊閔王捏著下巴,思考了半天,眼光始終沒有離開過「請以諸侯之禮對待下臣」這句話。突然間,一線靈光閃過,齊閔王不禁莞爾一笑,想明白了一件事。

蘇秦在討好!

如果沒猜錯的話,這封信背後的信息應該是這樣的——我蘇秦為報答先王和大王的恩惠,說服燕王主動向大王示好,並率領一百五十乘車的龐大使團前來訪問。對於齊國來說,這個時候獲得燕國的友情,意義重大。我為齊國做出了這麼大的貢獻,大王怎麼也得有所表示吧?大王如果看得起我,就把我當作諸侯來對待。當然,看不起我也沒關係,我就降低使團規格,至於能不能達到兩國友好的目的,那就另當別論了。

齊閔王心想,這個蘇秦,到底是不甘寂寞啊!不過話說回來,他這件事做得確實漂亮。他究竟是怎麼說服燕昭王的呢?恐怕費了不少口舌。管他呢,人生最愜意的事,不就是你想睡覺的時候,有人給你送來一個又松又軟的枕頭嗎?

齊閔王長長地舒了一口氣,答應了蘇秦的請求。

他壓根沒有想到,在這封信的背後,隱藏了一個天大的陰謀。

毫不誇張地說,這是有史以來構思最為大膽、設計最為精巧、格局最為龐大的一個陰謀。在它面前,什麼苦肉計、美人計統統不過是小兒科。

同時它也是蘇秦的收山之作,或者說絕筆。

事情是這樣的。客居齊國的蘇秦有一天早上醒來照鏡子的時候,發現自己已經很老了。他回首往事,突然產生了一種強烈的挫敗感。作為鬼谷子的關門弟子和合縱運動的第一任旗手,他覺得自己的成就不能與張儀相比,甚至也不能與公孫衍和孟嘗君相比。

誠然,他現在過得也還不錯。在國際上拉拉皮條,做做說客,替人做點排憂解難、牽線搭橋的事,就有大筆進賬,而且出入諸侯的宮廷,受到尊重。但是,掮客做得再成功也不過是掮客,和縱橫家是兩碼事。這就好比張藝謀不拍電影了,改行去開婚慶公司,就算生意再好,錢賺得再輕鬆,握過手的領導再多,你覺得他心裡能好受嗎?

人年輕的時候為了生計奔波,年老的時候則會思考人生的意義,不想自己這輩子就這麼白過了。在思考了三天三夜之後,蘇秦做出一個重大決定:當他的人生日薄西山之際,他必須導演一場大戲,作為他對這個世界的最後致意。

他希望後人在他的墓碑上刻上「最偉大的縱橫家」,而不是「最成功的掮客」。

懷著這樣的想法,蘇秦偷偷離開了齊國,前往薊城去求見燕昭王。

他見到燕昭王便問:「您還想報齊國之仇嗎?」

燕昭王回答:「當然想,自從寡人即位以來,沒有一天不想著報仇的事。」

蘇秦說:「以燕國的力量,能夠自保已經不錯了,您拿什麼向齊國報仇呢?」

燕昭王無言以對。

蘇秦接著說:「據我所知,齊國正在準備攻打宋國。如果滅了宋國,就能輕而易舉地佔領楚國的淮北之地,再滅掉魯國和衛國也不是難事,這就等於將齊國的領土擴大了兩倍。到那時,齊國再來攻打燕國,不費吹灰之力。」

燕昭王眉頭緊鎖,他知道蘇秦所言不虛。

蘇秦又說:「可是,您知道齊國為什麼遲遲未對宋國動手嗎?主要就是擔心燕國從背後插它一刀,趁機襲擊臨淄啊!」

燕昭王恍然大悟:「您的意思是,咱們應該趁著齊國進攻宋國的時候出兵,搞它一下?」

蘇秦說:「當然不是。如果是那種雕蟲小技,哪裡用得著我蘇秦不遠千里跑過來獻計?我給您一個建議,齊國如果進攻宋國,燕國不但不要干涉,反而要想辦法滿足齊國的慾望,甚至出兵幫它攻下宋國。」

燕昭王被搞糊塗了:「這是什麼意思?」

蘇秦高深莫測地一笑:「誘餌,您知道嗎?宋國就是一個誘餌。因為宋王狂妄無知,四處樹敵,現在各方勢力都在打宋國的主意。趙國是宋國的盟國,但是這種同盟並不牢固,而且奉陽君李兌是個極其貪婪的人,早就對宋國的陶地垂涎三尺,只要有機會,趙國隨時可能變成宋國的敵人。秦國已經明確表示放棄宋國,但是秦國的相國穰侯魏厓,其實也在覬覦陶地,想將其據為己有。楚國被宋國佔去了淮北之地三百里,一直引以為恥,總想著將那片土地搶回來。至於魏國,是離宋國最近的國家,也與宋國有舊仇,齊國如果入侵宋國,魏國不可能讓齊國吃獨食,肯定會要求分一杯羹。因此,齊國不動宋國,是聰明的做法。只要它一動,就會牽動各方利益,如果燕國再從中推波助瀾,因勢利導,便可將矛盾的焦點引向齊國,到那時再趁亂取勢,報仇不是難事。」

蘇秦還向燕昭王透露了一個情報:「孟嘗君已經悄然離開薛縣,應邀前往魏國,不日將出任魏昭王的相國。孟嘗君是帶著對齊王的憤恨離開齊國的。魏國有孟嘗君主政,勢必處處與齊國為敵。對燕國的報仇大計來說,這無疑又是一個好消息。」

燕昭王聽著,漸漸明白了蘇秦的用心。燕國要對付齊國,單憑自己的力量肯定不夠,必須將諸侯都發動起來,建立一個反齊同盟。這是一個龐大的計畫,是他和他的臣下想都不曾想過的。雖然他目前還不知道蘇秦具體要如何實施這個計畫,但是從蘇秦胸有成竹的神態中,已經能夠看到這個計畫所帶來的震撼性後果。問題是,蘇秦為什麼要幫他這個忙?

這世上從來沒有無緣無故的恨,更沒有無緣無故的愛。你蘇秦這些年來遊走各國,憑著一張嘴吃遍天下,過著無憂無慮的日子,為什麼要來幫助燕國?是不是至少應該開個價?

燕昭王把他的疑問對蘇秦說了,得到的回答是:我欠燕國一個人情。

想當年,我蘇秦不是過雒邑城內一介書生,因為先君燕文公的賞識,才得以聞名於諸侯,首舉合縱運動大旗。後來合縱運動遭受張儀打擊,又是燕國收留了我,讓我繼續過著養尊處優的日子。雖然我也曾為燕國做過一些貢獻,但是燕國給我的回報更多。先君燕易公時期,因為某些原因,我離開了燕國。後來燕國發生子之之亂,遭到齊國侵略,我卻束手無策,不能為燕國排憂解難——這件事在我心裡像一塊石頭,已經擱了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