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 秦武王之死 重賞之下,必有勇夫

得到秦武王的保證後,甘茂率領大軍東出武關,借道東周地界,討伐韓國的宜陽。

當時所謂的天子周赧王,對於秦軍的借道感到十分為難。前面說過,周朝的地盤,基本被韓國包圍,相當於韓國的國中之國。韓國在戰國列強中雖然弱小,對於周朝來說卻是個家門口的龐然大物,開罪不起。如果借道給秦國,勢必得罪韓國;不借吧,又怕秦國不高興。

偏偏在這個尷尬時刻,還有人給周赧王出了一個主意:「您可以乘機向韓國撈點好處呢!」

怎麼撈?

周赧王派了一個使者前往新鄭,對韓國的相國公仲朋說:「秦國之所以借道東周來攻打韓國,是因為相信東周會站在秦國這邊。您何不送給東周一些土地,又派人向楚國求援,這樣一來,秦國既懷疑東周與韓國背地裡有交易,又擔心楚國出兵干涉,就不會攻打韓國了。」

公仲朋覺得這主意不錯,果然獻給周赧王一座城池。

周赧王得到城池,馬上又派使者對秦武王說:「我們跟韓國可沒有什麼瓜葛,是韓國硬要把土地送給我們,目的就是讓您懷疑我們。」

秦武王說:「那你們可以不接受嘛!」

使者的反應也很快說:「如果我們不接受,又怕韓國跟我們翻臉啊!」

宜陽大戰之前的這段小插曲,充分說明生活在那個年代的人們是何等熱衷於玩弄謀略——秦國遠比韓國強大,如果非要得罪其中之一的話,東周肯定會選擇得罪韓國而不是秦國。但是周赧王通過耍小聰明,毫不費力便從韓國撈到了一座城池。他也許這樣認為,得罪韓國是一種損失,但是撈到一座城池足以彌補這種損失罷!

事實證明,甘茂對進攻宜陽的困難預計得很充分。秦軍將宜陽包圍起來,連續攻打了三個月,宜陽卻巍然不動。而且時間一長,秦國國內的議論便多了起來。樗里疾、公孫衍這兩個重量級的人物果然勸說秦武王撤兵。

恰在此時,楚懷王應韓襄王的請求,派景翠為將,率領二十萬大軍北上救援韓國。秦武王得到消息,不禁擔心起來,將甘茂從前線召回咸陽,向他詢問戰局的進展。

國君要了解戰事,大可以派使者來往,何必把大將召回來呢?甘茂嗅出了搖擺的味道,他直截了當對秦武王說:「楚國雖然出兵救援韓國,但決不會傻到為韓國打頭陣,一定是持觀望態度,等著秦、韓兩敗俱傷。韓國也怕秦、韓大戰一場後,楚國趁機在背後插一刀。這兩個國家各存戒心,互相防備,您有什麼好擔心的呢?」

秦武王說:「我倒不擔心楚軍,只是朝中有很多人擔心戰局失利,建議我撤軍,我不得不有所考慮。」

甘茂說:「大王難道忘了息壤之盟了嗎?」

秦武王臉一紅,說:「沒有。」

這次會見匆匆結束。秦武王忠實地履行了他的誓言,不但沒有命令甘茂撤軍,還從國內源源不斷地給他派去援軍。

即便如此,宜陽依然屹立不拔。

這場攻堅戰打到第五個月,秦、韓雙方都疲憊不堪。勝負的關鍵在於景翠率領的二十萬楚軍——這個時候只要他出手,秦軍必敗無疑;如果他繼續作壁上觀,則宜陽失守只是遲早的事。

這位爵至執圭(楚國最高爵位)的楚軍將領,卻一直按兵不動,讓人捉摸不透他的想法。

雒邑城內的周赧王對這場戰事也十分關注。

周赧王是打心底希望秦軍獲勝的,原因很簡單,他讓秦軍借道,又訛詐了韓國一座城池,已經大大得罪了韓國。如果韓國獲勝,他豈有好果子吃?

有一天他問大夫趙累:「秦國攻打宜陽,你覺得結果會怎麼樣?」

趙累不假思索地回答:「宜陽一定會被攻克。」

周赧王又高興又懷疑,說:「宜陽城方圓八里,守軍十餘萬,糧食足夠支撐數年之用,外圍還有公仲朋的二十萬大軍,楚國大將景翠又帶了二十萬大軍前來救援,我覺得秦國比較懸。」

趙累說:「您知道甘茂是個什麼樣的人嗎?他雖然官居左丞相,卻一直認為自己只是個外國人,沒有安全感。他攻打宜陽,如果成功了,頂多也就是受個周公旦那樣的封賞。可是如果攻不下,他在秦國就不可能再待下去了,只能捲鋪蓋走人。秦王為了支持他打宜陽,拒絕了樗里疾等人的勸諫,如果攻不下,他也會認為這是莫大的恥辱。所以,無論是對於甘茂還是對於秦王來說,宜陽都是志在必得的。」

周赧王說:「可是景翠的二十萬楚軍不是鬧著玩的!」

趙累說:「其實景翠的處境和甘茂差不多。他原本是一介寒士,打拚了幾十年,才做到了楚國的執圭。這次就算打了勝仗,爵位也不可能再提升;可是如果打了敗仗,就會一棒子打回原形,甚至性命不保。這也是他一直猶豫不肯出手的原因。」

周赧王說:「說不定他正準備向秦軍發動進攻呢!」

趙累沉吟片刻,說道:「您如果實在不放心,可以派人去遊說景翠,讓他等到秦國打下宜陽再進兵,因為那時候秦軍已經極其疲憊,肯定會花重金向他求和,而韓國以為他此舉是為了救韓國,也會向他表示感謝。景翠不費一兵一卒,就可以得到兩個國家的金銀財寶,這樣的買賣,您說他會不會幹?」

周赧王聽著,臉上露出了一絲狡詐的笑容,說道:「那就麻煩你去楚軍大營走一趟如何?」

很難說趙累的遊說對景翠起到了多大的作用,但可以肯定的是,景翠自始至終只是觀望,就像是帶了二十萬人來旅遊。

其實,秦國也有人看出了景翠的用心。

據《戰國策》記載,有一個名叫馮章的人曾對秦武王說:「宜陽久攻不下,楚國肯定會乘我軍疲憊至極的時候發動進攻,那樣的話我軍就很危險了。大王不如派人跟楚王談談,主動將漢中割讓給楚國。楚王一高興,就不會進兵了。」

秦武王說:「那樣不划算吧?」

馮章說:「嗨,您著什麼急啊?當年張儀不也許諾要給楚王六百里地嗎?」

秦武王恍然大悟,於是派馮章出使楚國。

楚懷王顯然不長記性,一聽馮章開出的條件,馬上就答應了秦國的請求。

景翠無心開戰,楚懷王也不催促,楚軍就這樣眼睜睜地失去了一次打敗秦軍的大好機會。

現在就看甘茂的了!

事實上,戰爭打到現在,連甘茂也開始動搖了。有一天夜裡,他出來巡營,看著宜陽城下堆積如山的秦軍屍體,突然覺得自己在做一件不可能做到的事,對大夫左成說:「打不下去了,準備停戰吧!」

左成吃了一驚,說道:「您有沒有想過,您在國內受到樗里疾、公孫衍的攻擊,在國外又得罪了公仲朋,如果宜陽攻不下,您還能在哪裡立足?」

甘茂苦笑:「我何嘗不知道這些?可是將士們都已經疲憊至極,你難道沒有看到,今天我親自擂鼓三次,都沒有人願意前進,這仗還怎麼打?」

左成說了一個字:「賞。」

重賞之下,必有勇夫。自商鞅變法以來,秦國已經形成了一套賞罰分明的制度,對於戰功的獎賞可謂是不遺餘力,這也是秦軍戰鬥力遠遠高於東方各國的重要原因。在左成的勸說下,甘茂決定把賞格再提高一個檔次——當然,這是違反政策的,國家財政也沒有這筆款項來支付更高的賞格。

但是沒關係,甘茂已經豁出去了。

第二天一早,甘茂向全體將士宣布:今天是最後一戰,只要攻下宜陽,我就把自己所有的財產都拿出來分給大家,有功的加倍獎賞,戰死的加倍補償。如果再攻不下來,「你們就在這宜陽城下給我挖好墳墓吧!」

說完這些,甘茂第一個跳上戰車,朝著宜陽城疾馳而去。秦軍將士們受到鼓舞,緊隨其後,向宜陽發動了最後的攻擊。

歷時五個多月的宜陽之戰,終於在這一天畫上了句號。

一將功成萬骨枯。前後死傷了數萬名秦軍將士換來的宜陽城,成就了甘茂的善戰之名,也為秦武王問鼎周室鋪平了道路。

此後,甘茂又麾兵渡過黃河,攻佔武遂(今山西省垣曲)。韓襄王趕緊派大臣公仲侈到咸陽請罪,表示願意臣服於秦國。

秦武王接受了韓襄王的投誠。

作為這場戰事的尾聲,一直坐山觀虎鬥的景翠果然擺出一副進攻秦軍的架勢,但是在收到秦國給的一筆賄賂,並且勒索了韓國一筆辛苦費之後,便又草草收兵了。

最可笑的是楚懷王。宜陽之戰後,他還真派使者到秦國去,要求秦武王兌現諾言,將漢中割讓給楚國。

秦武王說:「我可沒有答應割地給楚王,那都是馮章自作主張說的話,不能代表秦國。」

楚國使者提出要馮章出來對質,得到的答覆是:那恐怕不太現實,馮章畏罪潛逃,已經找不到人了!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