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吳起變法 吳起留給魏國的遺產

魏、衛和趙、楚之間的這場混戰,從公元前383年到公元前379年,持續了整整四年,給魏國和趙國帶來嚴重的創傷。數十年後,蘇秦談起這場戰爭,不無感慨地說:「剛平被破,中牟被毀,黃城被克,棘蒲被燒,都不是魏國和趙國的意願。可是,事情就這麼發生了,兩國可著勁兒互相攻擊的時候,難道就沒有想過後果嗎?」

對於魏國來說,後果還不僅僅是這些。前面說過,魏國和中山之間隔著趙國,當年魏文侯進攻中山還得從趙國借道。魏、趙交惡後,趙國斷絕了中山與魏國本土的交通,魏國便失去了對中山的控制。中山的原住民狄人趁機起事,趕走魏國官吏,史稱「中山復國」。

魏、趙兩國打得不可開交的時候,韓國保持了中立的態度,抓緊時間擴張自己的地盤。

公元前385年,韓國攻鄭,取陽城(今河南省登封);又攻宋至彭城,俘虜了宋君。公元前375年,魏國伐楚,雙方交戰於榆關。韓國乘機入侵鄭國,將鄭國滅掉,並遷都於新鄭。

趙國繼續向東北擴張。公元前377年,趙攻中山,戰於房子(今河北省高邑)。公元前376年,趙又攻中山,戰於中人,獲得了中山的大片土地。

公元前372年,趙國再度入侵衛國,攻取七十三個鄉鎮。魏武侯伐趙救衛,在藺地(今山西省離石)大敗趙軍。

公元前370年,魏武侯去世了。

魏武侯即位的時候,接手的是一個當世第一強國。但是他用人失察,逼走吳起在先,外交失誤,得罪趙國在後,以至於楚國有機可乘,差點陷魏國於危亡。

魏武侯死的時候,尚未指定繼承人,他的兩個兒子魏罃(yīng)和魏緩爭奪君位,又陷魏國於分裂。

當時趙國的國君是趙成侯(趙敬侯之子),韓國的國君是韓懿侯(韓文侯之孫)。

有人對韓懿侯說:「魏國的兩位公子爭奪君位,您難道沒聽說嗎?現在魏罃得王錯之助,佔據上黨,擁有了半個魏國,與魏緩打得不亦樂乎。您如果現在出兵,就能將魏國置於您的控制之下,機不可失,時不再來!」韓懿侯聽了很高興,於是聯絡趙成侯,兩國聯合出兵,在濁澤打敗魏軍,將魏罃包圍。

在下一步如何處置魏國的問題上,趙成侯和韓懿侯發生了分歧。趙成侯的意思是殺掉魏罃,以割地為條件,立魏緩為君。韓懿侯則想讓魏罃和魏緩分治魏國,「魏分為兩,不強於宋、衛,則我終無魏之患矣!」兩人各持己見,都不能說服對方。

韓懿侯一怒之下,引兵退去。魏罃趁機反攻,將趙軍趕出了魏國,並且殺死了魏緩,自立為國君,即歷史上的魏惠王(為什麼不是魏惠侯而是魏惠王,以後會講到)。

司馬遷寫到這段歷史,不禁替魏國捏了一把汗:「魏惠王之所以幸免於難,魏國沒有被分裂,完全是因為趙、韓兩家意見不統一。如果採用任何一家的策略,魏國必分。所以說,國君至死不指定嗣君,這個國家就很危險了!」

經歷了這件事之後,三晉同盟就徹底解散了。

公元前362年,魏相公叔痤討伐趙、韓,在澮北大敗兩國聯軍,生擒趙將樂祚,取得趙國的皮牢(今山西省翼城)、列人、肥(均在今河北省肥鄉),報了當年濁澤之仇。魏惠王十分高興,親自到城外迎接公叔痤,要賞他良田百萬畝。

公叔痤拜謝了魏惠王的好意,卻堅持不要賞賜,說:「這一戰的勝利,完全是因為士卒用命,勇往直前,視死如歸。下臣只是趁著敵人有所疏忽,猛擊戰鼓,不敢懈怠而已。」

魏惠王說:「士卒們表現好,是因為您平時訓練得好,那也是您的功勞。」

公叔痤起身離座,正色道:「能夠把士卒訓練成這個樣子,非下臣所能為,而是另外一個人的功勞。」

「誰?」

「吳起。」

公叔痤接著說:「如果不是吳起當年打好基礎,制訂了一整套治軍方略,魏國怎麼可能有今天的勝利呢?下臣不過是站在吳起的肩膀上,稍微盡了一點力而已。您要賞,就賞給吳起吧!」

魏惠王點頭稱善。

這時候,離吳起在楚國被殺都已經有十九年了。魏惠王命人遍訪魏國,找到吳起的後人,硬是賞了二十萬畝土地給他們。

如果吳起泉下有知,多少會覺得是個安慰吧。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