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吳起變法 三晉同盟出現裂痕

對於吳起的離去,魏武侯雖然多少感到意外,卻沒有認為這是一件多嚴重的事。

他很快將這件事拋諸腦後,跑到濁澤(今河南省禹州)會見了來訪的齊國權臣田和。

田和此次來訪的目的很簡單,當年他同意齊康公陪同三晉覲見天子,成就了魏文侯當諸侯的夢想,現在該輪到魏國幫他實現夢想了。

魏武侯同意了田和的請求,派出使者前往雒邑,請當時的天子周安王封田和為諸侯;又派人到各國遊說,爭取其他的諸侯的支持。

既然有三晉的先例,又有魏武侯說項,王室在這件事上也沒有感到太為難,於公元前386年爽快地冊封田和為諸侯(即齊太公)。田氏取代姜氏,正式成為齊國的統治者,完成了「田氏代齊」的大業。

田氏代齊,對於趙國來說,是不樂意看到的。

三晉列為諸侯那年,趙國在相國公仲連的主持下,也進行了改革。

公仲連向趙烈侯(趙籍)推薦了三個人——

第一個是牛畜,他主張以仁義治國,大談王道,被趙烈侯任命為「師」,負責禮樂教化。

第二個是荀欣,他的特長是發掘人才,知人善用,被任命為「中尉」,負責指揮作戰和選拔官吏。

第三個是徐越,他善於理財和考核,被任命為「內史」,負責徵收田租和考評官員成績。

不難看出,趙國的改革和魏國的改革一樣,一方面通過儒家的「仁義」和「王道」攏聚人心,一方面推行法家的治國理念,走的是儒法結合的路子。

通過改革,趙國也逐漸富強起來。在三晉屢次對楚作戰中,魏、韓兩國都獲得了鄭、宋等國不少土地,唯獨趙國由於地處北方,沒有撈到任何好處。久而久之,趙國對三晉同盟便產生了不滿。

公元前387年,趙烈侯去世,其子趙敬侯(趙章)即位;韓文侯去世,其子韓哀侯即位。

趙敬侯一上台,便將首都從河南的中牟遷到河北的邯鄲。遷都的目的,自然是要加強東擴的戰略,以齊、衛兩國為目標,獲得更多土地。

這個時候,魏武侯和田和打得火熱,還支持他當諸侯,趙敬侯能高興嗎?

同盟之間的裂痕在悄悄地產生。不久之後,魏武侯又親手將這個裂痕拉得更大。

公元前386年,趙敬侯的弟弟趙朝作亂,企圖推翻趙敬侯,自立為君。趙敬侯雖然「好縱慾」,但是「明於所以任臣」,在幾位重臣的協助下,迅速撲滅了叛亂,趙朝被迫逃亡魏國。

如果魏文侯在世,必定會以三晉同盟的大局為重,拒不收留趙朝。但是魏武侯顯然不這樣想,他將趙朝事件當作干涉趙國內政的大好題材,不但收留了趙朝,還派兵協助趙朝圍攻趙國新都邯鄲。

結果,魏軍在邯鄲城下被趙軍擊潰。

不消說,這一戰徹底打掉了趙、魏兩國的交情。

公元前383年,按捺不住對領土的嚮往,趙敬侯大舉入侵衛國,採取「蟻附」戰術圍攻衛國首都帝丘(今河南省濮陽)。

所謂蟻附,顧名思義,就是如同螞蟻一樣密集攀附城牆。

《孫子兵法》第三篇第二條記載:「上兵伐謀,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攻城之法,為不得已。修櫓轒轀(fénwēn,用於攻城的戰車),具器械,三月而後成;距堙(yīn,堆成的土山),又三月而後已。將不勝其忿而蟻附之,殺士卒三分之一,而城不拔者,此攻之災也。」

攻城已經是下策,不顧己方傷亡的蟻附戰術則是下策中的下策。為了表明不達目的誓不罷休的決心,趙軍還在帝丘北面修築了剛平城,作為部隊修整和儲糧的基地。

情急之下,衛國派人向魏國和齊國求援。

魏武侯真不愧對謚號中這個「武」字,親率大軍前往解救,大敗趙軍於兔台。

第二年,衛軍在齊軍和魏軍的幫助下,攻破剛平城,並順勢攻入趙境,又攻破趙國舊都中牟的外城。

趙敬侯頂不住了,派人向楚國求援。

此時距魏武侯率領三晉聯軍在大梁、榆關再度大敗楚軍正好十年。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