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篇 棋手

從1982年開始,除了我還頑強地戰鬥在第一線,中國棋壇似乎已成了二十歲左右的年輕人的天下。

從比賽名次看:1982年全國聯賽的前六名中,青年棋手佔了四人,馬曉春、邵震中分獲冠亞軍。同年「國手戰」前六名,青年棋手佔了五人,馬曉春又獲冠軍。「新體育杯」本賽的前六名,青年棋手佔了四人。1983年各項重大比賽的前六名,也是青年棋手佔大多數。

從升段情況看:1982年國家體委根據棋手比賽成績及對圍棋運動的貢獻,給十名棋手評了段位,陳祖德、吳淞笙和我被評為九段,王汝南、華以剛為八段,羅建文、沈果孫、黃德勛為七段,孔祥明(女)為六段,何曉任(女)為五段。段位試行以後到1984年承德段位賽結束為止,這十名棋手中,除了九段不能再晉陞外,只有孔祥明晉陞為七段。而青年棋手在這兩年中卻突飛猛進。馬曉春不到兩年時間便從暫定七段到九段,劉小光、曹大元從六段升為八段,江鑄久從五段升為七段。他們升段的速度是驚人的,顯示出了雄厚的實力。相形之下,我們的「老」棋手們卻似江河日下,大有被全部淘汰出「強者」隊伍之勢。因此有許多棋界的朋友向我提出這樣的問題,日本優秀棋手在三四十歲時正是鼎盛時期,為什麼我國棋手不到四十歲就不行了呢?

老實說,這個問題很難回答。造成這種情況的因素很多,中日棋手的情況也不盡相同。我國棋手一過三十歲大都成了家,有了孩子,必然會被繁雜的家務牽扯許多精力,腦袋裡塞滿了住房啦、孩子入托啦、油鹽醬醋啦等等問題,幾乎沒有了棋藝容身之處。就拿我來說吧,自從結婚以來,社交活動突然多了好幾倍,幾乎天天都有客人來訪。而且訓練時間找我的電話也很多。尤其是兒子出生後,業餘時間更是忙得團團轉,星期天再沒有動過棋子。而以前的星期天我常常是在下快棋中度過的。細算起來,這丟掉了多少寶貴時間啊!

不過,如果讓我坦率地說,社交、家務固然牽扯精力,但真正使「老」

棋手們迅速衰退的原因似乎是由於他們自己失去了自信心。

事實上,當時中國的「老」棋手充其量也不過是四十歲左右,從搞圍棋來說,再干五年,甚至十年應該說是問題不大。一些「老」棋手總感到自己精力不行了,並以此為理由,心安理得滯步不前。日本的橋本九段、高川九段、秀行九段在四五十歲時正是稱霸棋壇、八面威風的時候。尤其是橋本九段,七十歲的高齡依然寶刀不老,取得了「棋聖戰」的決賽權,讓日本的青年棋手佩服得五體投地。橋本九段有一句名言:「我在和二十歲的棋手下棋時,就把自己想成十九歲。」這是一種什麼樣的幹勁啊!為什麼我們的「老」棋手們就不能拿出這種幹勁來呢?

說句題外話,當時圍棋隊相互之間的稱呼也有些奇怪,老隊員的姓氏後面都被加上個「老」字的尊稱,如吳淞笙被稱為吳老,華以剛被稱為華老,連我這人在三十剛剛出頭時也被榮升為聶老。年輕人這麼叫,老隊員之間也這麼稱呼,這等叫法,人不「老」也要被叫「老」了。這似乎也說明點問題吧。

在圍棋這個勝負世界裡,人人都是爭強好勝之輩,要想取勝,只有馬不停蹄地疾跑。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