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烈士暮年 三、滔滔漢水

定軍山之戰一代名將夏侯淵喪命,但也成就了另一位名將黃忠的大名,同時也讓劉備的軍師法正揚名天下。

據《三國志法正傳》記載,曹操聽說了定軍山之戰的全過程後就記住了法正的名字,曹操認為劉備沒有這兩下子,一定是有高手在旁邊輔助(吾故知玄德不辦有此,必為人所教也)。

看來,在曹操的心目中,劉備還是那個走投無路時投靠在他門下,又多次被他打得落荒而逃的人。但那是老眼光了,劉備顯然已今非昔比,他已經從寄人籬下、看人眼色的流浪者,迅速成長為一路諸侯。

法正比諸葛亮大五歲,他是關中地區的扶風人,既不是益州本土派也不是劉璋父子的嫡系東州派,所以在益州很不得志。法正和張松、孟達等人抱著賭一把的想法引來了劉備,為劉備奪取益州立下了首功。

劉備得到益州後,任命法正為蜀郡太守、揚武將軍,此時諸葛亮的職務不過是軍師將軍,勉強與法正平級。而法正在劉備身邊顯然更受重視,內外事務都管(外統都畿,內為謀主)。

法正這個人也有缺點,他心胸不夠開闊,史稱他「一餐之德,睚眥之怨,無不報復,擅殺毀傷己者數人」。有人勸諸葛亮說:「法正在蜀郡太霸道了,您應該報告劉將軍,對他有所抑制(抑其威福)。」但諸葛亮也無可奈何。

遺憾的是,法正再過一年就因病去世了,死時僅四十五歲,劉備傷心至極,連哭了好幾天(為之流涕者累日)。法正死後,諸葛亮在劉備集團中的作用才真正凸顯出來。

如果有法正在,也許就沒有後來的諸葛亮了。

夏侯淵戰死時曹操還在長安,他除了深感震驚之外,還意識到漢中已危在旦夕,所以他決定立即向漢中增兵,並且不按照上一次的路線進軍,改走褒斜道。

上一次征張魯,曹操率軍先從長安西行至陳倉(今陝西寶雞),之後南下走陳倉故道,過大散關至陽平關。現在陽平關、定軍山已落入劉備之手,漢中郡的西大門完全敞開,曹操再走老路陽平關的天險已變為敵人所有。

前面介紹過,長安與漢中之間是秦嶺,巍峨的群山之間自古以來只有三條小道可供通行,自東向西分別是子午道、儻駱道、褒斜道。這些道路十分崎嶇,由於走的人少,道路損毀情況嚴重,所以上一次曹操沒走這裡,而是選擇了相對好走的陳倉故道。

秦嶺至今仍是我國南北水系的分水嶺。褒斜道的得名也與水有關,它北有斜水,南有褒水,這兩條河的分水嶺在今陝西省太白縣城東的五里坡,褒斜道大體沿著這兩條河谷穿行。

據《三國志劉放傳》記載,曹操上一次漢中返回長安時走的就是褒斜道,可能是他想親自體會一下這條著名通道的實際情況。曹操得出的結論是,「南鄭為天獄」,褒斜道是「五百里石穴耳」,說明這條道路在當時狹窄、深險並且路程漫長。

在這條道路南端有一個石門隧道,位於今陝西省漢中市褒城鎮境內,石壁上有摩崖石刻,內容是東漢漢中郡太守王升表彰楊孟文等人開鑿石門隧道的功績。這篇石刻就是在書法史上堪稱國寶的《石門頌》,後因修建石門水庫而將其移至漢中博物館。曹操一生曾三次經過褒斜道,想必作為書法家的他也曾在《石門頌》前流連過吧。

在漢中博物館還保存有一通石碑,上面書有「袞雪」兩個隸書,相傳為曹操親筆所寫,如果屬實,它就是迄今我們能看到的曹操唯一的手跡。它原來也刻於石門附近的崖石上,據說曹操當時題完這兩個字,有人不解其意,等字刻好後大家發現,山崖邊上就是滾滾的褒河水,山澗間滿布了大大小小的石頭,經流水長年沖刷,一個個都圓圓的且很光亮,遠看像堆雪一般。

至於「袞」字,本來應該寫成「滾」,但有褒河水在邊上,等於添了個「氵」字旁,所以曹操把它省了。但這只是傳說,未見於任何正史中,這兩個字是不是曹操的親筆,也需要進一步考證。

建安二十四年(219年)三月,曹操出褒斜道到達漢中。對於這個老對手,劉備採取先不與其爭鋒的對策(斂眾拒險,終不交鋒)。

劉備新獲定軍山大捷,信心十足,他對左右說:「曹操雖然親自前來,必然會無功而返,我一定能拿下漢中。」

曹軍的運糧隊從北山下經過,隊伍很長,黃忠認為可以襲擊一下,把糧食劫過來。漢中是個不大的地方,突然間雲集了雙方這麼多軍隊,軍糧供應將會是個大問題,如果能把對方的軍糧劫過來,那對敵人將是雙倍打擊。

劉備派牙門將軍趙雲跟隨黃忠一塊兒劫糧,黃忠先出發,趙雲在後。但到了約定時間黃忠仍然未歸,趙雲率幾十名騎兵出了營寨,去接應黃忠。

趙雲剛一出來就遇到曹軍主力,雙方展開激戰,趙雲身邊只有幾十個人,他且戰且退,奮力殺出重圍。這時趙雲發現部將張著負傷被圍,趙雲又折返回去,殺入重圍把張著救了出來,之後殺回自己的營寨。

趙雲的營寨已被曹操手下沔陽縣長張翼帶人佔領。張翼閉門拒守,趙雲殺了進去,將營寨重新佔領,之後把營門打開,偃旗息鼓。曹軍到後,看到這種情況懷疑營內有伏兵,不敢攻營,於是撤退。趙雲不幹,雷鼓震天,用弓弩射擊曹軍,曹軍驚駭不已,自相踐踏,還有不少墜入漢水中淹死。

在大概是趙雲版的「空營計」吧。

第二天,劉備親自到趙雲營中視察,看到前一天的戰場,不禁讚歎道:「子龍一身都是膽啊!」當天,劉備下令在營中擺酒慶賀,一直喝到晚上(作樂飲宴至暝),劉備軍中稱趙云為「虎威將軍」。

曹劉雙方在漢中一帶展開了周旋。據《三國志法正傳》記載,有一次劉備形勢不利,應該趕緊撤退,可劉備不肯,沒有人敢勸。此時矢如雨下,法正急了,一下子擋在劉備身前,劉備喊著法正的字道:「孝直避箭!」法正說:「主公您都在親自用身體擋箭石(明公親當矢石),何況小人我呢?」劉備才冷靜下來,下令撤退。

據《魏略》記載,劉備屯兵於棲于山上,派養子劉封下來挑戰。曹操大怒,罵道:「一個賣鞋子的小兒,居然用養子抗拒你家主人(賣履舍兒,長使假子拒汝公乎)!待喚我家黃須兒來收拾你!」黃須兒就是曹彰,剛剛領兵征服代郡烏桓,曹操還真下令讓曹彰來。

曹彰接到命令,從鄴縣晝夜西行,但是趕到長安的時候,曹操已經退兵了。

曹操與劉備在漢中相持了一個多月,後來劉備拒險死守,跟曹操拼消耗。由於曹軍連失重地,只能在南鄭等據點堅守,時間長了後勤供應果然成了問題,由於吃不飽飯,曹軍士兵有不少逃跑開小差(操與備相守積月,魏軍士多亡),還有些投降到敵人那裡,讓曹操很苦惱。

蜀漢後來有一個挺有名的將領叫王平,多次隨諸葛亮北伐,他原來是曹軍的將領,就是在這個時候投降劉備的。

王平字子均,巴西郡宕渠縣人,當時巴中部族首領杜、朴胡等人投降了曹操,到洛陽拜謁,王平跟著他們一塊去的,被曹操提拔為師長(校尉)。曹操此次再征漢中,王平隨軍,但是又投降了劉備,被劉備提拔為副軍長(裨將軍)。

眼看短時間內無法取勝,曹操萌生了放棄漢中的打算。

據《九州春秋》記載,有一天要確定曹營的口令,曹操說了一個「雞肋」,大家不知道是什麼意思。隨同曹操出征的丞相府辦公室主任(主簿)楊修聽到後就開始收拾行李(便自嚴裝),大家很驚訝,問他何故。楊修說:「雞肋這個東西,扔了怪可惜的,吃吧又沒什麼味道(棄之如可惜,食之無所得),這正好比是現在的漢中,我因此知道魏王想撤軍了。」

楊修的理解是正確的,曹操實在不想把主力部隊長期集中在漢中這個大山中的小盆地里,合肥一線的孫權,襄陽一線的關羽,還有北方的公孫氏和烏桓人,哪一個都不讓他省心。

近一兩年來,各地又頻頻發生叛亂活動,曹操已經有了心力交瘁之感。於是曹操下令從漢中全線撤退,時間是建安二十四年(219年)的五月。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