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烈士暮年 二、兵敗定軍山

建安二十三年(218年)七月,曹操調集兵馬,親自遠征漢中,增援夏侯淵,這距離劉備兵抵陽平關已經有三四個月了。

曹操之所以沒有立即出發,主要原因是代郡的烏桓人叛亂還沒有平息,他放心不下,直到後來曹彰率部出擊,大獲全勝,曹操才決定出發。

臨出發前,曹操頒布了《遺令》,對自己的後事進行了交代。《遺令》說:「古代埋葬人,一定選擇瘠薄的土地。我死後,可以划出西門豹祠以西塬上一帶為壽陵,借用較高的地勢作為墓基,不建封土、不植樹。根據周禮,可以設置專人看管墓地,諸侯死後可以在左右靠前的地方陪葬,卿大夫在後面,漢制也是這樣陪陵。凡公卿大臣和將領有功的,死後都可以陪葬於壽陵,墓地的範圍可以擴大些,以保證能夠容納那麼多人(其廣為兆域,使足相容)。」

這是一份遺書,大軍出發前突然發布這樣的遺書,給人以不祥之感。以前每次出征,曹操總想方設法鼓舞大家的士氣,而這次卻發布了自己的遺書,是一次特殊的戰前動員,表明自己誓死取勝的決心?還是冥冥之中感應到了什麼?

在漢中那邊,這段時間夏侯淵指揮張、徐晃等部擋住劉備的猛攻,讓劉備沒有太大進展。劉備派部將陳式等去斷絕馬鳴閣道,夏侯淵派徐晃擊之,把陳式打敗。劉備又從廣石發動進攻,張守廣石,劉備攻之不克。

從武都戰役失敗到廣石不利,劉備沒有打過一場勝仗,這一次雖然帶著張飛、趙雲、黃忠、馬超等組成的超豪華陣容,卻連嘗敗績,劉備心有不甘,他急忙寫信給留守在成都的諸葛亮,要求增兵。

其實,劉備把能帶的兵基本上都帶來了,諸葛亮手裡實在沒有什麼富餘的。

據《三國志李嚴傳》記載,益州內部此時也不平靜,馬秦、高勝等人聚眾數萬人在縣叛亂,時任犍為郡太守的李嚴硬是憑藉五千民團(郡士)把他們打敗,斬殺了馬秦、高勝。事情剛平定,越郡的夷人又圍攻新道縣,李嚴馳往救援,把他們打敗。

劉備還有一部分精銳部隊,但此時在荊州,根本分不開身。剩下的幾乎都去打漢中了,劉備要諸葛亮繼續增兵,讓諸葛亮很撓頭。

益州從事楊洪對諸葛亮說:「漢中是益州的咽喉,存亡的關鍵,如果沒有漢中,也就沒有益州了(此家門之禍也),不用多考慮!」

諸葛亮也意識到此戰已無法退縮,再難也要頂上。於是他代表劉備任命楊洪為蜀郡太守,負責辦理徵兵及後勤供應事宜,支援漢中前線。

李嚴當犍為郡太守時楊洪是他的人事處長(郡功曹),現在李嚴仍然是犍為郡太守,而楊洪已升為蜀郡太守,與老領導平起平坐。楊洪當太守後有個秘書(門下書佐)叫何祗很有才幹,楊洪把他推薦出來,何祗升得更快,楊洪還在當蜀郡太守的時候,何祗已升為廣漢郡太守了。

這些不拘一格選人用人的事例,都是在後方主持工作的諸葛亮主導下進行的,益州當地官民對此深表敬佩(西土咸服諸葛亮能盡時人之器用也)。

此時益州全州都進入了臨戰狀態,砸鍋賣鐵、傾盡全部物力和人力支援漢中前線。有了後方的支持,劉備更是下定決心不拿下漢中郡不撤兵。

但是,曹操似乎還沒有完全意識到問題的緊迫性。

七月,他從鄴縣出發,沿黃河西行,先到長安。據《三國志王肅傳》記載,曹操路過弘農郡的時候,聽說獻帝劉協的哥哥、弘農王劉辯死後埋在這裡,想到墳前弔唁。弘農郡本地人、擔任黃門侍郎的董遇進諫道:「根據《春秋》大義,即位不滿一年就死去的國君還不能稱為君,弘農王在位時間很短,又被暴臣董卓挾持,最後降位為藩王,不應該拜謁。」曹操認為說得有理,於是作罷。

九月,曹操率大軍才走到長安,總共就一千來里地卻走了兩個月,這個速度太慢了。

這時,曹操接到合肥方面送來的報告,說右將軍樂進因病去世,曹操聽後十分難過。樂進從曹操己吾起兵時就跟隨他,算是曹家軍的創始人之一。這個小個子從曹操身邊的警衛員(帳下吏)干起,最終成長為曹軍的高級將領,他作戰勇敢,有謀略,是一個難得的素質全面的大將。

曹操下令追贈樂進謚號為威侯,爵位由其子樂繼承,樂後來官至揚州刺史,在淮南之叛中被殺。奇怪的是,曹操到了長安似乎又停留了二三個月左右,原因不詳,但也就是這要命的二三個月,前線的形勢發生了無法挽回的逆轉。

劉備在陽平關一線做了多次嘗試性攻擊,但都沒有進展,後來自己的援軍陸續到達,士氣有所振奮,到建安二十四年(219年)正月,劉備終於有了收穫,前鋒越過了陽平關,沿著漢水河谷向前推進了一段距離,到達定軍山下。

前面介紹過,漢中的核心地帶是一塊由漢水河谷擴展開的盆地,四周都是高山,重要的城鎮幾乎都在漢水兩岸。陽平關是這塊盆地的西大門,它坐落於漢水之上。

也就是說,從陽平關沿著漢中往前,可以到達漢中郡的中心城市南鄭,但在到達那裡之前還會遇到一處屏障,就是定軍山。

定軍山位於漢水之南,今陝西省勉縣城南十餘里處,屬大巴山脈,與漢中盆地周邊的深山大川相比,它海拔並不很高,主脈是由十二座東西綿延的山峰組成,總長約二十多里,其最高處海拔不過八百多米,由此再往東,就是平川了。

也就是說,定軍山雖然是一道屏障,但卻並不是特別險要,劉備率軍攻到這裡,曹軍就危險了。

夏侯淵一看定軍山被占,急忙來搶,雙戰展開激戰。

劉備發動夜襲,燒了曹軍營壘的鹿角,這時候夏侯淵駐守在西邊的營寨,張駐守東邊的營寨,劉備集中力量攻擊張,張有點頂不住了,夏侯淵把自己這邊的守軍分出一半增援張,可這樣一來就出大事了。

據《三國志法正傳》記載,夏侯淵是親自率兵來增援張的,法正看到後,覺得機不可失,建議劉備猛攻,不惜一切代價直取夏侯淵。劉備命黃忠擔任主攻,咬住夏侯淵的增援部隊不放,一陣猛打猛衝,曹軍大敗,征西將軍、博昌侯夏侯淵居然戰死沙場!一同戰死的,還有曹操任命的益州刺史趙。

曹操以前經常告誡夏侯淵說:「作大將的也有該示弱的時候,不能一味恃強鬥狠。為將者應該以勇為本,以智取勝,有勇無謀只不過是一介匹夫罷了(為將當有怯弱時,不可但恃勇也。將當以勇為本,行之以智計;但知任勇,一匹夫敵耳)。」而夏侯淵的戰死,正好印證了曹操的話。

《曹操集》中有一篇《魏武軍策令》,也說到了這場戰鬥。根據這篇軍令的記載,當時的戰鬥情形是這樣的:敵人燒毀了曹軍的鹿角,但這些鹿角離大營有十五里。夏侯淵居然獨自帶著四百兵去修補鹿角,敵人在山上看到了,於是從山谷中殺出,夏侯淵親自參加戰鬥,最後戰死。

曹操認為夏侯淵在此戰中犯了指揮上的錯誤,像夏侯淵這樣擔負整個戰場指揮重任的大將,不應該親自參與戰鬥,更何況修補鹿角這樣的小事了。

曹操以後把這件事寫進軍令里向全軍通報,可見他對定軍山之敗很介意。在這篇軍令里,他甚至說出了重話,稱夏侯淵本來不擅長帶兵,軍中呼之為「白地將軍」(淵本非能用兵也,軍中呼為「白地將軍」)。雖然夏侯淵已經死了,但曹操仍然沒有原諒他。

夏侯淵是整個西線戰場的總指揮,相當於元帥級的人物,他的猝然戰死,讓曹軍上下無不震怖(三軍皆失色),大家惶恐不已,不知道該怎麼辦。

原丞相府秘書長(丞相長史)杜襲此時在漢中任督軍,曾在曹丕五官中郎將府擔任過治安處處長(門下賊曹)的郭淮此時在夏侯淵軍中當司馬,他們二人收斂散卒,號令全軍說:「張將軍是國之名將,劉備也有所忌憚。現在事情很緊急,非張將軍不能主持大事。」

杜襲和郭淮共推張為臨時統帥,張重新調整了部署,安好營寨,大家才稍稍安定下來。劉備想趁夏侯淵戰死一鼓作氣拿下漢中,第二天指揮人馬渡過漢水來攻營,大家都認為此時敵眾我寡,士氣也不如對手,不如在漢水邊修築工事抵擋,不讓敵人渡河。

郭淮不同意這種看法,他認為:這是向敵人示弱的做法,無法挫敗敵人。不如在離漢水遠一點的地方列陣,誘使敵兵渡河,等他們渡過一半再突然發起攻擊(半濟而後擊之),劉備必然可破。

張採納郭淮的建議,遠遠地列陣於漢水北側。劉備看到果然生疑,不敢渡河。

在張的主持下,曹軍暫時穩住了陣角,避免全線潰敗。他們堅守在漢水北岸,等待援軍的到來。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