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奪嫡之爭 七、塵埃落定

建安二十二年(217年)曹操最後一次遠征孫權,四月前後回到鄴縣。十月,曹操發布《立太子令》,明確以五官中郎將曹丕為魏國太子,正式確定了繼承人。

《三國志》中保存的《立太子令》只剩下簡單的一句話,而在宋代人編撰的大型類書《太平御覽》里還保留了另外幾句話:「汝等悉為侯,而子桓不封,而為五官中郎將,此是太子可知也。」這幾句話像是說給曹操其他幾個兒子聽的,也包括曹植,看那意思是在幾年前曹操就有立曹丕為太子的想法了,所以給別的兄弟封了侯,而沒給曹丕封侯。

這個說法也許有依據,也許沒有。封不封侯與以後能否被指定為繼承人並沒有關係,曹操在這個問題上一直搖擺不定,這是不爭的事實。現在他既然下了決心,就想把話說得更圓滿一些而已。

曹丕聽到這個消息,簡直欣喜異常,直到此前他仍然沒有取勝的把握,不知道父親究竟作何打算。據《魏略》記載,不久前曹丕還把著名相士高元呂叫過來給自己相面,算算自己能否如願當上太子。

高元呂是與朱建平齊名的相士,他認為曹丕的命相貴不可言。不過,他也順便給曹丕算了算壽數,認為曹丕四十歲時命里有一道坎(至四十當有小苦),這一點與朱建平的看法驚人地一致。不過,曹丕此時正沉浸在極度的興奮中,對於高元呂后面的話並沒有在意。

讓朱建平和高元呂說著了,曹丕就是四十歲死的。

現在,曹丕心裡充滿了喜悅。據《世語》記載,曹丕聽到這個消息的時候剛好丞相府秘書長(丞相長史)辛毗在場,曹丕激動得抱住了辛毗,高興得說:「辛先生,你知道不知道我好高興呀(辛君知我喜不)!」

有人把這個好消息報告給了卞氏,並且向她討賞錢。卞氏聽後很平靜,她說:「魏王只不過因為曹丕年齡最長而把他立為繼承人,我只要沒教子無方就萬幸了,怎麼還能大發賞錢呢(但當以免無教導之過為幸耳,亦何為當重賜乎)?」

有人把這件事告訴了曹操,曹操相當滿意。他對卞氏的評價是「怒不變容,喜不失節」。

在兩個兒子爭奪繼承權的鬥爭中卞氏沒有發表自己的看法,不管誰最終勝利,都將意味著另一個人的失敗,也意味著殘酷的清算活動即將開始,作為母親她的心裡又能好受到哪裡去?

卞氏此時還沒有被封為王后,這也是一個頗為微妙的事。直到曹操臨終前一年,她才被封為王后。

對於曹植來講,聽到這個消息無異於五雷轟頂,他知道自己失去的不僅僅是繼承權,一旦父親不在人世哥哥曹丕登基,他以及支持他的人都將面臨災難。

可能曹操也意識到了這個問題,他選擇了曹丕,但並不想看到兒子們之間出現骨肉相殘的事。為了安慰曹植,他增加了臨侯曹植的食邑五千戶,連同之前的五千戶,共一萬戶。

但是曹植從此一蹶不振,這讓曹操感到很失望。最突出的例子是「司馬門事件」,讓曹操十分生氣。

據《三國志曹植傳》記載,曹植有一天在天子及魏王專用的馳道上縱車飛奔,又私自打開一般人禁止通行的司馬門。這不是小事,可以上升到大逆不道的高度。曹操下令處死了負責王室及諸侯出行的公車令,並且對曹植等幾個封了侯的兒子們嚴加管教(由是重諸侯科禁),對曹植的寵愛也日漸衰退。

這件事的來龍去脈不詳,曹植於何時、因何故奔行於馳道又私開司馬門的,缺少相關記載,唯一的補充材料是在《續漢書》里。根據它的記載,曹植之所以干過這樣的荒唐事,是因為他喝醉了,而跟他在一起的還有楊修,(人有白修與臨淄侯植飲醉共載),他們不僅私自從司馬門奔出,而且一邊還在車上說著曹彰的壞話(謗訕鄢陵侯彰),所以曹操才如此生氣。

曹植固然很率真,做事情喜歡洒脫、不拘小節,但事情的輕重還是能夠把握住的。他之所以犯這樣的低級錯誤,只能說沒有被立為繼承人這件事對他的刺激確實太大了,如果這件事真如《續漢書》講的那樣,說明曹植已經破罐子破摔了。

《魏武故事》所載曹操的一篇命令里有幾句話:「自從臨侯曹植私自出行,開司馬門到金門,讓我對此兒另眼相看了。」在另一篇命令里,還有「自從子建私開司馬門以來,我再也不相信諸侯了」這樣的話,可見這件事對曹操觸動很大,也徹底改變了他對曹植的看法。

印象中曹操還沒有因為什麼事給一個人如此較勁,抓住別人的過錯不依不饒,可能這件事出在自己曾經寵愛的兒子身上,又發生在剛剛確定了繼承人的敏感時刻,曹操因而更在意吧。

但是,曹操對曹植仍沒有完全放棄。到了曹操臨死的前一年,即建安二十四年(219年),曹仁在襄陽被關羽圍困,曹操想讓曹植以南中郎將的名義行使征虜將軍的職權,帶兵前去解圍。此舉可以看作是曹操在重新思考繼承人的問題,曹植在奪嫡鬥爭中甚至還有翻盤的可能,曹丕因而格外緊張。

據《魏氏春秋》記載,曹植將要率大軍出發,曹丕非拉他去喝酒,結果把他灌醉,讓曹植無法按時領命出征。曹操徹底失望,於是改派他人前往。

第二年,曹操就去世了,曹丕繼承了王位,不久之後禪讓稱帝,曹植及其一黨在曹氏兄弟的奪嫡鬥爭徹底失敗。

但這場鬥爭餘波未息,影響深遠。

曹丕被立為太子,擁戴曹植的楊修、丁儀、丁等人立刻感到情況不妙。據《典略》說,楊修馬上跟曹植疏遠了關係,轉而向曹丕靠近。但曹植仍像以前一樣跟楊修來往,楊修也不敢完全拒絕曹植(植後以驕縱見疏,而植故連綴修不止,修亦不敢自絕)。

楊修有一把由著名鑄劍師王髦所鑄的寶劍,他把這把劍獻給了曹丕,曹丕非常喜歡,經常佩帶。曹丕稱帝後,有一次從洛陽宮殿里出來,剛好佩帶著這把劍,又想起了被曹操借故殺了的楊修,對左右說:「這就是楊德祖說的王髦所鑄的寶劍,也不知道王髦還在不在了?」最後居然找到了王髦,曹丕親自召見,賞賜了他不少東西。

曹丕缺少他父親那樣的開闊心胸,對過去反對自己的人他都記在了心裡,並找機會報復,最早遭到報復的是丁儀。曹丕想收拾丁儀,就讓他當情報處副處長(右刺奸掾),這種工作很容易出差錯,然後找個理由就可以治他的罪,而曹丕的意思是丁儀最好自己識相自裁,但丁儀還想活下去(欲儀自裁而儀不能)。

丁儀跟夏侯尚關係不錯,夏侯尚跟曹丕關係密切。丁儀就找到夏侯尚,給他叩頭求他救自己。夏侯尚到曹丕那裡求情,懇切地流淚不止,但曹丕不能原諒丁儀,後來還是找借口把他殺了。

丁儀的弟弟丁也同樣死於曹丕之手,丁氏兄弟家中男子全部被殺(並其男口)。

荀惲、孔桂、楊俊、邯鄲淳等人因為「站錯了隊」,也受到牽連,有的也被曹丕找個借口殺了,有的仕途或多或少受到了影響。

荀惲不僅不擁戴曹丕,而且最看不慣夏侯尚。曹丕很恨他(文帝深恨惲),只不過荀惲死得比較早,加上他是荀的兒子,曹丕倒沒怎麼為難他。

孔桂就沒那麼幸運,由於他公開支持曹植,曹丕把他盯上了。曹操死後,孔桂任駙馬都尉,這時候有人舉報孔桂接受了西域那邊什麼人的賄賂,答應幫人家跑官(許為人事)。曹丕下令徹查,後來把他殺了。

楊俊後來到南陽郡當太守,曹丕稱帝後的第三年到南陽郡視察,說當地市場不繁榮,就用這個借口把楊俊抓了起來(以市不豐樂,發怒收俊)。司馬懿、王象、荀緯等人為他求情,叩頭都叩得流血了,曹丕就是不答應。楊俊知道這是曹丕報復他,為了不連累家人,他在獄中自殺。

大書法家邯鄲淳因為支持曹植被曹丕所忌恨,儘管他很有才華,曾經得到過曹操的推崇,但曹丕一直不重用他,讓他到太學當教授(博士給事中)。邯鄲淳倒落得清閑,活到九十四歲才死。

反觀吳質、陳群、司馬懿、桓階以及賈詡、衛臻等人,曹丕稱帝後無不受到重用。吳質、陳群、司馬懿逐漸掌握兵權,成為權傾一時的人物,賈詡、衛臻等位至三公,享受殊榮,兩相對比,簡直天上地下。

還有更多沒有載入史籍的人和事,因為牽涉進這場鬥爭而受到影響,有的因為支持曹丕而升官發財,有的因為支持曹植而飽受誅連,曹魏的政局因此而動蕩不安。

這件事對曹魏政權產生了很大的殺傷力,面對不斷崛起的孫權、劉備等人,曹魏卻花如此大的精力和代價搞內耗,從而放慢了對外擴張的節奏。在生命中的最後幾年,曹操多次領兵出征,但收穫甚微,僅有的戰績也是靠運氣和敵人的失誤得來的,與建安初年縱橫天下、所向披靡、戰無不勝的情況完全不同,究其原因,內部不穩定是最重要的方面。

曹操是個很精明的人,加上袁紹、劉表現成的教訓擺在那邊,本來不應該在繼承人的問題上犯糊塗,但偏偏就出了問題。某種意義上,這場鬥爭是由他引起的,如果一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