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奪嫡之爭 四、兄弟爭寵

一下子新增了那麼多機構,但人才總是有限的,況且那段時間魏國正在初創之中,也需要大量人才,曹操一再發布「求才令」,仍然滿足不了對人才的需求,尤其是那種各方面都比較突出的優秀人才,更是大家爭搶的對象。

對於人才來說,這一段真是黃金時期,求才若渴的領導,到處挖人的說客,足可以讓自己待價而沽,當然前提是必須有真才實學。

對人才的明爭暗搶主要發生在五官中郎將府和平原侯府之間,也就是曹丕、曹植兄弟之間,尤其對有一定影響力的那些人,曹丕和曹植都「爭與交好」,都想把他們拉到自己身邊來。

在人才爭奪戰中,二人互有勝負。據《晉書》記載,司馬懿的三弟司馬孚本來被先派到平原侯府擔任文化處處長(文學掾)。司馬孚覺得曹植年輕氣盛、不把別人放在眼裡(負才陵物),多次向他提出勸諫,但曹植不聽,司馬孚一氣之下轉到曹丕那裡。

這個記載是事實,但過程是有問題的,關於曹植「負才陵物」的記載似乎只有這一處,在其它史料中,曹植倒是一個為人通脫、不拘小節的人,應該沒有這麼差勁。況且因為對領導不滿意就想換單位,放到現在可能不是件太大的事,而在那時是絕對很難辦到的,背後必須有強有力的支持才能成功。《晉書》之所以這麼說,只是給司馬孚的跳槽行為找個借口而已。

事實上,司馬孚不安心在平原侯府工作,應該與曹丕方面挖牆角有關。司馬孚的二哥司馬懿雖然沒有進入五官中郎將府任職,但他此時已經是曹丕絕對的心腹,司馬孚的行為說不定就有司馬懿的影響。

同樣情況的還有應,開始在平原侯府供職,後來轉到五官中郎將府。

但曹丕也不是想要誰就是誰,他也有不如意的時候。據《魏略》記載,曹丕當時到處挖人(時五官中郎將博延英儒),聽說書法家邯鄲淳很有名氣,想把他延攬到自己門下,但曹植也想得到邯鄲淳,最後由曹操出面協調,讓邯鄲淳到曹植那裡工作。

據《三國志荀傳》記載,荀生前曹丕對他十分恭敬(曲禮事),但荀的兒子荀惲卻看不上曹丕,反而與曹植關係很好,惹得曹丕很不高興。

荀惲代表了相當一部分人的看法,這些人要麼真的不喜歡曹丕而喜歡曹植,要麼對他們兄弟二人無所謂喜歡與不喜歡,只不過更看好曹植的前途,於是站在曹植一邊,算是一種政治投機行為,這一部分這人里最典型的是丁儀、丁和楊修。

丁儀和丁是兄弟倆,他們出身於沛國譙縣(今安徽亳州)的丁氏家族,不僅跟曹操是地道的老鄉,而且兩家還素有淵源。曹操的母親姓丁,第一任妻子也姓丁,都是這個家族的成員,丁氏家族出過丁宮、丁沖這些人,丁沖就是丁儀和丁的父親。

據《魏略》記載,曹操跟丁沖年輕時就很要好,後來丁沖在朝廷任職,獻帝東遷過程中丁沖一路相隨,回到洛陽後丁沖給曹操寫信,讓他前來迎駕,是迎接獻帝遷都許縣的功臣之一(是時張楊適還河內,太祖得其書,乃引軍迎天子東詣許)。

後來曹操任命丁沖為司隸校尉,丁沖有個愛好,特別喜歡喝酒,一見美酒就控制不住,結果酒醉爛腸而死。丁沖死後,曹操念及舊情,對丁儀、丁很照顧,他聽說丁儀很有才幹,但是沒有見過,不知道丁儀長得怎麼樣,他想把大女兒清河公主嫁給丁儀,就此徵求曹丕的意見。

曹丕卻不喜歡丁儀,也許丁儀此時跟曹植已經走得太近,也許有其他原因,總之曹丕不想促成這件事,就對曹操說:「女人很在意男人的相貌,丁儀眼睛不好,我怕姐姐不會喜歡他,不如選伏波將軍之子夏侯(女人觀貌,而正禮目不便,誠恐愛女未必悅也。以為不如與伏波子)。」

曹操聽了曹丕的意見,把清河公主嫁給了夏侯。後來,丁儀到曹操身邊當處長(尋辟儀為掾),曹操與他交談後對他的才能很欣賞,說:「丁處長是個人才,即使雙目失明也應該把女兒嫁給他,更何況只是一隻眼睛有問題,都是我兒子誤了事(丁掾,好士也,即使其兩目盲,尚當與女,何況但眇?是吾兒誤我)。」

丁儀沒能當上駙馬,因此對曹丕很有意見,更加跟曹植親近。

丁儀的弟弟丁也有才學,也得到曹操的欣賞,他們兄弟倆成為能在曹操面前說上話的人,他們一有機會就誇讚曹植,成為曹植的鐵杆粉絲。

楊修的情況不盡相同,曹丕沒有得罪過他,反而想法跟他結交,但他始終堅定不移地站在曹植一邊。

楊修字德祖,是前太尉楊彪的兒子,出身於名門世家,他很有才幹,在丞相府任職,處理各類事務得體周到,曹操十分滿意(是時軍國多事,修總知外內,事皆稱意)。當時楊修也算小有名氣的才子,自曹丕以下都爭著與他交好,包括一向什麼都看不慣的孔融和一向恃才傲物的禰衡,都給楊修面子。

在曹丕和曹植之間,楊修毫不掩飾地喜歡曹植,曹植也相當尊崇楊修。在曹植現存的文集中有一封寫給楊修的長信,是研究曹植文學思想的重要史料之一。這封信的一開頭就說:「幾天不見,對先生思念成疾,想必先生也是如此吧(數日不見,思子為勞,想同之也)。」而楊修回信說:「與君交往才數日,就好像已經有多年了,難道僅僅出於您對我的厚愛和照顧,使我對您產生敬仰之情嗎(不侍數日,若彌年載,豈獨愛顧之隆,使系仰之情深邪)?」

寫信的人肉麻,回信的人更肉麻,只能說明他們之間確實親密無間。

曹操欣賞丁儀、丁和楊修,說明他們真有才幹,不是光會忽悠人。有他們的幫忙,曹植勢頭慢慢蓋過了曹丕,曹丕對此很憂心。

《世語》里記載了一件事,說曹丕想找吳質商議對策。吳質與曹丕走得太近,為曹操所忌,此時已把他打發到朝歌縣當縣長去了。根據制度,在外地任職的官員不經批准不得隨意離開任職地,曹丕召吳質來只能偷偷行動,把吳質裝在一個竹筐(廢簏)里,用車運進五官中郎將府中。但是,這件事讓楊修知道了。可見楊修這幫人不僅是智囊,而且還搞情報工作,有自己的特務組織。楊修得到這個情報後就報告給了曹操,但是他沒有料到曹丕也會搞情報,知道楊修在曹操面把他黑了,但曹丕還不夠老辣,一下子被嚇住了。

曹丕問吳質怎麼辦,吳質說:「這有什麼呀,明天還用車裝上竹筐,裡面塞些綿帛來迷惑他。如果查驗,與楊修說的不符,他必然獲罪。」曹丕照辦,第二天果然有人檢查,但沒有發現什麼異常。經過這件事,曹操對楊修有了懷疑。

還是《世語》記載,楊修擔任丞相府辦公室主任(主簿),幾乎天天在曹操身邊工作,對曹操的行動及所思所想都一清二楚,他揣摩曹操的心思,事先準備了幾十條曹操可能提出的問題以及如何答覆告訴曹植。這有點像準備好的答記者問,等曹操的問題剛一提出,曹植那邊就有對策了,不僅反應迅捷,而且回答得恰到好處,讓曹操驚奇不已,後來追查下來,發現原因出在楊修那裡。

《世語》記載類似的事還有好幾件,其中一件事雖然可信度不高,但反應的也是這類情況。據說曹操派曹丕和曹植從鄴縣不同的城門出城,但事先告訴守門人員不予放行,以此觀察曹丕和曹植有何反應。楊修知道曹操的用意,悄悄告訴曹植說:「如果有人不讓你出城,你就把他殺了,因為你執行的是王命。」曹植照做了,而曹丕被人阻擋後就老老實實回來了。

還有一件,是說曹操某次帶兵出征,曹丕、曹植兄弟及眾人送行,曹植說了不少歌功頌德的話,詞藻華美,很有感染力,吸引了大家的注意。曹丕口才不如弟弟好,有點鬱悶,吳質看出來了,悄悄對曹丕說:「不用渲染自己,只要裝出悲傷的樣子就行。」曹丕依計而行,大家一看,原來還是曹丕做事得體,曹植有點太矯情。

這件事也未必真實,考察曹操的幾次出征,要麼曹丕留守、曹植隨征,要麼曹植留守、曹丕隨征,兄弟倆都留守的似乎沒有,而吳質大部分時間都被曹操發落到外地任職,能隨時出現在曹丕身邊的機會並不多。

上述這些事件有後人附會演繹的可能,但它們反映出來的情況卻是真實的,曹丕和曹植之間的明爭暗鬥逐漸升級,他們身邊各有一幫人暗中相助,非要較量出個結果來。

這個結果誰都知道,那就是還沒有明確下來的繼承權。無數血的事實告訴他們,最後的勝利者只有一個,作為失敗者往往連一條活路都沒有,所以這場鬥爭一旦拉開,就無法停止,直到決出勝負的那一刻。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