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奪嫡之爭 二、「太子四友」

現在有個說法,說一個人想成就大事,智商固然重要,但情商更重要。衡量情商高低有一個重要標準,就是他看社會交往能力怎麼樣,交的朋友多不多。如果從這個角度觀察曹丕,他絕對是個情商很高的人。

大哥曹昂死後,除了早逝的幾個,曹丕後面還有近二十個兄弟。曹丕與他們關係處得如何史書沒有明確記載,但也不會太差,而與曹丕關係最密切的,是曹真、曹休以及夏侯氏兄弟。

曹真是曹操子侄輩,還有一說他本姓秦,他的父親秦劭為支持曹操的事業而死。當時曹真年齡還小,曹操把他收為養子,讓他跟曹丕一塊兒生活和學習,二人因此結下了深厚友情。曹真後來成為虎豹騎的將領,曹丕繼位後,任命他為上軍大將軍,手握重兵。

曹休是曹操的子侄輩,成大後也加入虎豹騎,作戰英勇,屢立戰功,在曹操生前他憑藉戰功已經升任中領軍,這是一個很重要的軍職。曹丕即位後,他被授予征東大將軍,相當於兵團司令,指揮張遼等二十幾個軍對孫吳作戰。

夏侯淵、夏侯的子侄輩中與曹丕關係不一般的也有好幾個,主要是夏侯尚、夏侯威、夏侯等人。

夏侯家與曹丕關係最好的是夏侯尚。曹丕稱帝後,曾任命夏侯尚為征南大將軍,負責整個荊州方面的軍務,他的正妻也是曹家的姑娘,但具體是誰已不得而知。夏侯尚升為征南大將軍後,寵愛另外一個妾,曹家姑娘受到冷落,已經身為皇帝的曹丕派人絞殺了這個愛妾,這件事做得太損,但也說明在曹丕眼裡夏侯尚從來都不是外人。

夏侯威是夏侯淵家的四子,他一身俠氣,自己不是文人但喜歡讀書人,他發現了泰山郡人羊祜,覺得羊祜博學多才,善於談論,於是做主將他二哥夏侯霸的一個女兒嫁給羊祜為妻,後來羊祜成為一代名將。夏侯威跟曹丕的關係很好,但他跟曹植的關係也好,可能正是由於這個原因,他後來只做到了州刺史,四十九歲的時候去世。

夏侯是夏侯的兒子,也是曹丕的姐夫,史書記載曹丕與夏侯「親善」。曹丕稱帝後夏侯也受到重用,被任命為安西將軍,主持關中及以西地區軍務,身負重任。但他才能有限,《魏略》說他「性無武略,而好治生」,蜀國大將魏延乾脆評價他「怯而無謀」。曹丕的兒子曹睿繼位後,把這個姨父從長安調回來任了個閑職。

從上面這些記載來看,曹丕的人緣不錯。此外,曹丕不僅跟曹氏、夏侯氏兄弟們關係好,身邊還有不少心腹,「太子四友」就是其代表。

「太子四友」的說法出現於《晉書宣皇帝紀》即司馬懿的傳記里。說曹丕被立為太子前後,特別信賴倚重四個人,分別是司馬懿、陳群、吳質和朱鑠,號為「四友」。

司馬懿前面已有較詳細的介紹,他出於河內郡溫縣司馬氏家族,他的父親司馬防是曹操在洛陽時代的老領導。司馬懿一家也是英才輩出,他的大哥司馬朗、三弟司馬孚都在曹操手下任職。

按照《晉書》的說法,司馬懿開始到曹操身邊工作還有點不太情願。但他絕對不是一個淡泊名利的人,他有很深的城府和很強的上進心,他也絕對聰明,當時軍權被曹氏、夏侯氏掌握,士家大族在政權格局裡只能充當配角,司馬懿敏銳地觀察到這一點,他覺得要想真正進入權力核心必須忍耐,作長遠打算。

現在有一個很流行的詞叫「韜光養晦」,最早就是說司馬懿的。

司馬懿後來主動靠近曹丕,忠心耿耿地幫曹丕出謀劃策,受到曹丕重視。陳群跟司馬懿的出身差不多,他出身於穎川郡陳氏,也是一個大家族。陳群的身份有點特殊,他當過劉備的下屬,劉備戰敗後作為俘虜被曹操發掘和任用。陳群擔任過基層行政官員,也負責過人事、司法、監察方面的工作,有相當的才幹,以後著名的「九品官人法」就是他提出來的。

在曹操生前,司馬懿和陳群還不屬於核心層成員,也沒有兵權,但他們看準了曹丕日後必能成繼大位,所以傾心攀附,深得曹丕的信任,為日後飛黃騰達鋪好了路。

吳質的情況前面也介紹過,他追隨曹操的時間較早,大概在曹操擔任兗州牧時期就投身曹營,但地位一直不高,一方面是因為他的出身並非像司馬懿、陳群那樣出於名門大族,另一方面是他的脾氣不好,人品又差,前途較為渺茫。

吳質比曹丕大了整整十歲,他是一個喜歡交結權勢的人,經過努力他終於引起了曹丕的重視,成為曹丕的智囊。曹丕遇到難事不知道如何辦時,經常找他出主意。

四人之中朱鑠的情況目前所知最少,只知道他是曹操的老家沛國人,長得比較瘦,性子比較急,跟曹丕等人關係很好,曹操征袁譚佔領南皮後,有名的「南皮之游」里就有吳質和朱鑠。

《世語》里記載了一件事,可以說明曹丕、吳質、曹真以及朱鑠等人交往之密切。那已經是曹丕稱帝以後的事了,當時吳質在外地擔任要職,一次回京城朝見曹丕,曹丕特別命令京內高級官員和將領們到吳質府上聚會,從這一點上就可以看出來吳質在曹丕心目中的分量。

酒宴之中,吳質想更盡興一點,就讓藝人上來表演節目。曹真、朱鑠當時都在座。這二位一個生得肥胖,一個生得很瘦,吳質就讓藝人們拿這個說事逗樂(酒酣,質欲盡歡。時上將軍曹真性肥,中領軍鑠性瘦,質召優,使說肥瘦)。曹真見自己被戲弄,在酒桌上就跟吳質鬧崩了,曹洪、王忠等上來勸說,曹真怒氣未消,甚至拔出刀要殺人,吳質也惱了,手按著劍叫著曹真的字說:「曹子丹,你不過是案几上的肉罷了,我吞你不用喉,嚼你不動牙,你怎敢如此仗勢驕橫(汝非屠几上肉,吳質吞爾不搖喉,咀爾不搖牙,何敢恃勢驕邪)?」

眼看鬧到這種地步,另一個當事人朱鑠站出來打圓場說:「陛下讓我們跟你一塊兒喝酒高興一下,你怎麼這樣做?」吳質一看這位勸的是偏架,更不幹了,叱責朱鑠說:「朱鑠,你敢讓我掃興(朱鑠,敢壞坐)?」

大家一看吳質這小子真急眼了,都回到座位上不吱聲,朱鑠性子急,被吳質無端喝斥一頓,氣得拔劍砍地(鑠性急,愈恚,還拔劍斬地)。

這種描寫在正史里恐怕很少看到,吳質、朱鑠在後世的名氣不是很大,但在當時,絕對是炙手可熱的人物,因為他們與曹丕關係很密切。

曹丕和這些人交往的事曹操不可能不知道,曹丕跟曹家、夏侯家兄弟們怎麼來往曹操都不會反對,但對於他結交司馬懿、陳群這些人,曹操心有顧忌。

這得從曹操與士家大族之間的關係說起。東漢是士家大族進一步崛起的時代,朝政和各地政權都被若干家大族掌控。劉表之所以能在荊州立足,劉焉之所以能在益州站住腳,以及孫氏在江東之所以能快速打開局面,背後都有當地豪族們在撐腰。

某種程度上,劉表也罷,劉焉、孫權也罷,都是豪族勢力的代言人。

曹操非常明白這一點,所以在他開創基業的過程中始終注意與豪門士族的合作,這一點在他倚重荀上最能看得出來。與其說他欣賞荀的個人才能,不如說他更需要通過荀與以穎川郡荀氏、陳氏、鍾氏等為代表的整個士族集團建立良好的合作關係。

曹操自身不是士族,他出身於宦官家庭,從自己算起富貴也不過才三代,以他為中心的核心利益集團成員,如曹洪、曹仁以及夏侯氏兄弟等人,也都不是士族,但他們現在掌握著最大的權力。

由此就出現了一對矛盾,過去常把它歸納為士族和庶族的矛盾,也就是老牌的大地主階層與新的暴發戶之間的矛盾,不管這樣分有沒有道理,但至少這種矛盾是存在的。

曹操依靠士族階層,但又提防和抑制他們,比如佔領冀州後就頒布了抑制士族豪強進一步兼并的法令。他與荀之間越來越深的矛盾,表面上看是某些政治理念的不同,深層次的問題仍然是兩種不同階層之間的矛盾。

《晉書宣帝紀》里還記載了一件事,說的是「三馬同槽」典故的由來。司馬懿很有城府和韜略,他內忌外寬,猜忌多權變。曹操早就覺察到他有豪志,又聽說他有「狼顧相」,想找機會驗證一下。

所謂「狼顧相」,就是能像狼一樣在身子不動的情況下頭能環顧左右。據說狼怕被襲擊,走路時經常回頭看,人如果如同狼一樣,也有這種行為,走路時不自覺地回頭看,就說明他心存險惡。

一次,曹操讓司馬懿在前面走,突然命令他回頭,這時司馬懿在身體沒有扭過來的情況下,脖子卻能轉到後面來(面正向後而身不動),這讓曹操很是狐疑。曹操又做過一個夢,夢見三匹馬在一個槽子里吃食,也就是「三馬同槽」,「槽」通「曹」。曹操認為「馬」是司馬氏,司馬懿以及兩個兒子司馬師、司馬昭精於權術,心機很深,曹操「甚惡焉」。後來曹操對曹丕說:「司馬懿不是能做人臣的,今後必然會壞你的事(必預汝家事)。」

上面這件事不是民間故事,而是鄭重地記載在《晉書》里。儘管司馬懿和陳群的才幹都很突出,但曹操生前並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