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三分天下 七、逍遙津

孫劉聯盟暫時得以維繫,劉備把主力調往益州北部,專心對付曹操去了。孫權決定趁這個難得的機會大幹一把,建安二十年(215年)八月,就在曹操剛剛攻入張魯大本營南鄭的前後,孫權集合十萬人馬進攻合肥。曹操上次離開合肥的時候,留下張遼、李典、樂進三員猛將,但給他們留下的人馬並不多,只有七千人。

曹操也考慮到孫權將趁自己遠征漢中之機向合肥發難,他已經想好了對策,但沒有公開,而是寫在一封密函里,交給留守部隊的聯席參謀長(護軍)薛悌。

當互不隸屬、軍職也相當的幾路人馬共同擔任某項防務時,為了便於各路人馬之間的溝通、聯絡和協調,往往設護軍一職,他們地位一般不是特別高,但直接向曹操本人彙報,直接接受曹操的指令,因而地位很重要。

曹操走後薛悌謹遵指示,沒有打開過那個密函,直到孫權率十萬人馬向合肥殺來,薛悌想時候應該到了,趕緊當著張遼、樂進、李典諸將的面打開來看。大家還以為丞相留下了什麼秘密武器,期望值挺高,誰知只看到上面寫了幾句話:「若孫權至者,張、李將軍出戰,樂將軍守,護軍勿得與戰。」

大家有點失望,當前明顯寡不敵眾,宜採取守勢,等待援軍的到來,如果主動出擊,能否取得勝利實在很懷疑。只有張遼認為丞相的指示是正確的,他說:「曹公遠征在外,如果我們坐等待援,敵人必然會擊破我們。所以曹公命令我們趁敵人沒有集齊之時發起攻擊,挫傷他們的銳氣,以安定軍心,然後才能守住。」

樂進、李典等人還有些猶豫,張遼有些生氣:「成敗之機,在此一戰。諸君如果還要懷疑,我張遼願意單獨一戰!」

李典跟張遼平時有矛盾,此時慨然說道:「這是國家大事,我不能以私心而忘記公義,請讓我跟隨你前進!」

於是,張遼連夜招募敢死隊,共選了八百人,殺牛饗食,讓他們飽餐一頓。天亮後,張遼親自披甲持戟,率領這八百勇士殺入敵營。

張遼一邊殺,一邊大呼自己的名字,他們連殺數十名敵人,其中還包括兩員將領。他們衝鋒的速度極快,轉眼殺到孫權的指揮部(沖壘入至權麾下)。

孫權完全沒有料到,他大吃一驚,不知道如何辦,跟前有一個土堆,可能是一處墳堆(高冢),孫權顧不了那麼多,抱著一把長戟就上了土堆。張遼站在土堆下,高喊讓孫權下來一戰。孫權不敢動,這時孫權手下諸將殺了過來,將張遼圍住。

張遼率身邊數十人又往外面殺,剛殺出重圍,聽見後面有人求救,回頭看是自己帶來的人里有被孫吳士兵圍住不能脫身的,張遼於是又往回殺,所向披靡,敵人沒人敢擋。張遼順利地將被圍的士兵解救出來。

這一戰從早晨一直打到中午,張遼就用這八百人在孫權大營里連沖帶殺,孫吳軍隊居然毫無辦法,看著他們殺進殺出,孫吳士氣大損。

孫吳軍隊又攻了十多天,被士氣高昂的曹軍擋在城下無法得手,孫權決定撤兵。

孫吳軍隊接到命令陸續撤退,孫權和呂蒙、甘寧、凌統、蔣欽、陳武、潘璋等將領留在後面督陣。合肥城外有條淝水,淝水上有一個渡口叫逍遙津,孫權等人正在逍遙津以北等待過河,被遠眺敵情的張遼恰好發現。張遼率兵突然殺出,目標直指孫權。

這一擊實在太突然了,孫權等人毫無防備,呂蒙和甘寧拚死保護孫權,凌統指揮身邊的人架著孫權就走(甘寧與呂蒙等力戰敵,凌統率親近扶權出圍),把孫權轉移到安全地帶。凌統返過來再與曹軍交戰,身邊的人一個個戰死,他也多處受傷,估計孫權已經脫險,才撤離戰場。

呂蒙、甘寧、蔣欽等人死戰張遼以掩護孫權,甘寧勇猛異常,不停地引弓射敵,負責鼓吹的士兵大概也傷亡得差不多了,甘寧發現自己一方突然沒了聲響,還厲聲詢問,史書稱其「壯氣毅然」。

甘寧以前是劉表的部下,劉表派他跟隨黃祖與孫權作戰,在一次戰鬥中他射殺了凌統的父親凌操,從此結下了仇恨。凌統掩護孫權撤退後重新殺回,他跟甘寧默契配合,抵擋住了曹軍的猛攻。

據《三國志潘璋傳》記載,孫吳的將領陳武力戰而死,宋謙、徐盛、甘寧等人負傷。

《獻帝春秋》稱張遼遇到一個紫色鬍鬚的吳將,上身長、下身短,在馬上很善射,張遼問孫吳的降卒這個人是誰,降卒回答是孫權,張遼懊悔不已,趕緊跟樂進急追。

據《江表傳》記載,孫權騎馬到了逍遙津渡口上的一座橋,這座橋年久失修,橋面已壞,有一丈多寬的地方沒有橋板。此時只有他的侍衛長(親近監)谷利在身邊,谷利讓孫權握住馬鞍穩住身體,他在後面揮鞭以助馬勢,馬使勁騰越,最後跳過了斷橋。谷利立下大功,後來被封為都亭侯。

孫權僥倖逃過淝水,遇上部將賀齊率三千人前來接應,孫權才得以脫險。賀齊把孫權迎入大船,擺上酒宴為孫權壓驚,席間賀齊落下眼淚,他對孫權說:「人主的安危是大事,今天我們幾乎釀成大禍。群臣震怖,像沒有天沒有地了一樣,我將把今天這件事作為終身之誡!」孫權也走下座席,過去替賀齊擦乾眼淚(權自前收其淚)。

甘寧等人隨後突圍而回,其中凌統受傷最重,到淝水邊時,橋已被曹軍破壞,凌統穿著甲胄潛水渡河。到了孫權的大船上,孫權見了又驚又喜,把凌統留在自己的船上,親自為他換了衣服,拿出珍藏的「卓氏良藥」為凌統療傷,凌統才得以不死。

逍遙津一役,曹軍以七千餘人打退孫吳十萬人的進攻,兩次陷孫權於危難,使孫權損兵折將,創造了戰場神話。

經此戰後,張遼名氣更大,自那時起張遼的名字便與逍遙津聯繫在了一起。

後人評論此戰的勝利,一方面歸功於張遼等人作戰勇敢,面對強敵敢於主動出擊,以不足十分之一的力量對比,打得敵人節節退縮。另一方面,對於曹操的知人善任也給予高度評價。

曹操在留下的封函里彷彿已經預知了一年後發生的情況,對於如何用兵給出了清楚的指示,他知道張遼、樂進、李典等人互相不服氣,平時都不買對方的帳,所以暫時把拒敵方案秘而不宣,他相信關鍵時候張遼等人能以大局為重,且互相激勵,一定能出奇致勝。

之所以讓張遼擔任主攻,讓李典守城,是因為曹操了解他們的性格,張遼作戰勇猛,有狠勁;李典號稱「軍中長者」,是一員儒將,打起仗來比較冷靜,適合守城。

今天的逍遙津舊址在安徽省合肥市老城區的逍遙津公園內,園內還有張遼墓。張遼祖籍并州刺史部雁門郡馬邑縣(今山西朔州),他跟關羽是同鄉,關係很好。張遼於黃初三年(222年)病逝於江都,他死後要麼就地葬於江都,要麼葬於家鄉,不大可能葬在合肥,這個張遼墓應該是後人為紀念他而修的衣冠冢。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