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王者之路 一、九錫

建安十七(212年)正月,五十八歲的曹操從關中回到鄴縣,此次由他親自指揮的遠征取得了大勝,鄴縣沉浸在勝利的喜悅中,四年前赤壁之敗的陰霾逐漸被沖淡。

遠在許縣的獻帝劉協下詔,賜給丞相曹操三項特權:贊拜不名,入朝不趨,劍履上殿。關於它們的具體內容,在本書第一部中已作過介紹。

按照禮儀,大臣朝見皇帝的時候旁邊要站一個司儀官,把大臣的官銜和名字都喊出來。比方說此刻曹操去見天子,司儀官就要喊:「武平侯、丞相領冀州牧曹操,參見皇上。」然後曹操就要跪下來高聲說:「吾皇萬歲、萬萬歲。」「趨」是小步快走的意思,見到皇帝為表示恭敬,老遠就得一路小跑過來,這就是「趨」。另外,見皇帝既不能攜帶武器,也不能穿鞋子,表示誠惶誠恐。

現在曹操擁有了三大特權,皇帝的司儀官喊完「武平侯、丞相領冀州牧」的時候可以省略曹操的名字不喊,這就是「贊拜不名」;老遠見到皇帝也不用一路小跑,可以端個架子慢慢走,這就是「入朝不趨」;上朝的時候別人光腳板,自己可以穿鞋,而且可以佩帶武器,這就是「劍履上殿」。

這種無聊的形式主義卻是那時政治生活中的大事,獲得這些殊榮的人定然是人臣之極,縱觀整個中國古代歷史,擁有這些特權的人並不多。

獻帝同時下詔,割河內郡的盪陰、朝歌、林慮三縣,東郡的衛國、頓丘、東武陽、發乾四縣,鉅鹿郡的癭陶、曲周、南和三縣,廣平國的任城縣,趙郡的襄國、邯鄲、易陽三縣,以上共十四個縣,都歸劃魏郡管轄(以益魏郡)。魏郡原來已有十五個縣,已屬大郡,現在轄區的縣有二十九個之多,成為天下第一超級大郡。

這件事應該是在曹操主導下進行的,其背後一定有著更大的深意。果然,這一年十月,擔任丞相府參謀長(軍謀祭酒)的董昭突然提出了一項建議,攪動了鄴縣和許縣兩地的政壇。

作為曹操事業矢志不渝的追隨者和最堅定的支持者,董昭多次在關鍵時刻為曹操立下大功,深得曹操的信任。作為非汝穎出身的士人,董昭地位雖然不是特別高,但在曹操心目中他的地位是獨一無二的。

董昭的建議是恢複秦漢之前的五等爵制(宜修古建封五等),由天子封曹操為魏公,同時賜曹操九錫之禮。

五等爵是指公、侯、伯、子、男五種等級不同的爵位,公爵為最高,男爵最低。在秦漢以前實行的就是這樣的爵位制,它們都是世襲的,有了爵位才能被稱為貴族,享受不同的特權。

世襲制最大的毛病就是不能獎勤罰懶,有點吃大鍋飯的意思。到了秦朝,為鼓勵大家英勇作戰,世襲制被改成了軍功制,爵位不僅可以世襲,也可以依靠軍功取得,同時爵位還被細分成為二十級。這一招很管用,士兵們在戰場上不怕死,心裡就是有這個東西在支撐著。漢朝因襲秦制,爵位同樣分為二十級,最低的一級也就是第一級叫公士,第二級叫上造,到第十九級時叫關內侯,第二十級也就是最高的一級叫徹侯。

漢武帝劉徹當皇帝後,為了避諱,改「徹侯」為「列侯」。列侯又分為三個等級:亭侯、鄉侯和縣侯,一般來說,爵位到了縣侯這一級,也就到頂了。

與秦漢以前爵位制不同的是,漢代的爵位沒有「公」這一級,卻有「王」,在春秋戰國時代,「王」是唯一的,即周天子,周天子之下有齊桓公、晉文公、秦穆公等這些「公」。秦漢以後有了皇帝,皇帝之下雖然沒有「公」卻有「王」,「王」之下是二十級軍功爵位。

說起來漢代爵位體系更豐富,等級更多,但為什麼還總有人想變回去呢?說起來,這都是劉邦弄出來的事。

劉邦當上皇帝後開始封了不少異姓王,如楚王韓信、趙王張敖、韓王信、梁王彭越、淮南王黥布、燕王盧綰、長沙王吳芮等,但好景不常,除長沙王吳芮外其他人都先後攪進叛亂而被殺。劉邦後來明白了,敢情打江山需要眾人拾柴火焰高,而坐江山卻有強烈的排他性,於是在晚年搞了一個「白馬盟誓」,約定「不是劉家的人不得封王,沒有功勞的人不得封侯。誰不遵守這個盟約,天下人共同征伐他(非劉氏而王者,若無功,上所不置而侯者,天下共誅之)。」

這樣雖然為劉氏子孫辦了一件好事,但卻斷了其他人向上進步的希望。比如說曹操,無論軍功還是實力,放在漢朝初年一點都不比韓信、彭越差,但也只能被封為列侯。

這就是董昭提議恢複秦漢以前五等爵制的背景。不是那一套辦法更好,而是現行的這一套太不行,通過恢複五等爵制,等於廢除了漢代的二十級軍功爵制,進而推翻劉邦訂下的「白馬盟誓」。

但是,這不是小事,它要動搖三四百年來漢朝的國統,在當今天子事實上已形同傀儡的情況下,這更是一個極度敏感的話題。

在董昭的建議里還有一項內容,就是「九錫」,這一套東西更為複雜繁瑣,但又更讓人趨之若鶩。

這裡的「錫」不是元素周期表上「Sn」表示的那種金屬,而是一個通假字,它通「賜」。「九錫」就是天子賜給諸侯、大臣以及有特殊貢獻的人的九種器物,用來表示禮遇或特權,具體說其實是九種禮器,分別是車馬、衣服、樂、朱戶、納陛、虎賁、斧鉞、弓矢和鬯,是古代。

這九種禮器都很特別:車是特製的,分別叫「金車大輅」和「兵車戎輅」,用八匹黃馬來拉;衣服是「袞冕之服」,配套的有叫「赤舄」的鞋子一雙;樂器里包括定音和校音的器具;朱戶是允許自家住宅裝修紅漆的大門;納陛是進宮殿時可以走特別鑿出的台級,類似貴賓通道;虎賁是天子的衛士;弓矢包括特製的紅、黑色的專用弓箭,有一百副彤弓矢,一千副玄弓矢;斧鉞是一種大斧,在上古年代不僅是用於作戰的兵器,而且是軍權和國家統治權的象徵;鬯是用黑黍和鬱金草釀成的一種稀有的酒。

這些東西並不太值錢,但是擁有它之後就意味著享受了極高的榮譽和特權,出門可以乘坐天子的專車,穿著天子的衣服,警衛員也是從天子身邊調來的,進宮走的是貴賓通道。除了這些形式主義的東西之外,還有許多實實在在的特權,專用的弓箭意味著有權征討叛逆,斧鉞意味著可以誅殺不法之人,等於有先斬後奏的權力。

這九種東西只能由天子賞賜,再有錢也不能自行置辦。天子也不會隨便給人,只能賞賜給那些為國家建立了卓越功勛的人,而且這九項內容通常不會一塊兒賞賜,因為人臣如果得到全部這些特權,那他從形式到內容也就與天子相差無幾了。

董昭是這項提議的發起者,之前有沒有向曹操請示過或者接受了曹操的暗示,我們不得而知。曹操對董昭這項提議的反應,在《三國志》的《董昭傳》《荀傳》以及《獻帝春秋》里有兩種不同的記載。

據《三國志董昭傳》記載,曹操得知董昭的建議後表示反對,他說:「恢複五等爵制是大事,只有聖人才能完成,不是人臣可以辦到的,這讓我如何面對眾人呢(建設五等者,聖人也,又非人臣所制,吾何以堪之)?」

董昭勸道:「自古以來,人臣輔佐君主,從來沒有人像明公您這樣的建立了不朽的功業(人臣匡世,未有今日之功)。建立了這樣功業的,就不會久處人臣之位。現在明公不願意在這些事上有所不安,希望為保名節而不願意承擔更大責任(樂保名節而無大責),品德超過了伊尹、周公。然而如今的百姓更難教化,處於大臣之位,卻又讓別人在大事上猜疑自己,這確實得好好考慮一下(誠不可不重慮也)。明公雖然品行高尚,又明以法術,可如果不在此時明確根基,不為子孫萬世考慮考慮,還是沒有做到位呀(而不定其基,為萬世計,猶未至也)。所謂明確根基,是指土地和人民,應該從這兩個方面有所建樹,以便保護自己(以自衛)。」

而據《三國志荀傳》說,董昭等人為此事專門秘訪荀,但是遭到了荀的反對。荀認為曹操興義兵的目的是匡扶朝政,懷持的是一顆對漢朝的忠貞之心,故而董昭等人的提議不合適(太祖本興義兵以匡朝寧國,秉忠貞之誠,守退讓之實;君子愛人以德,不宜如此)。荀的觀點很快被曹操知道,曹操相當不高興(太祖由是心不能平)。

根據《荀傳》的暗示,這項提議沒準是曹操本人發起的,董昭只是跑腿的。正式提出前,由董昭以及其他人出面還做了很多人的工作,因而荀的反對意見曹操很快就知道了。

《獻帝春秋》支持《荀傳》的說法,它還收錄了董昭專門為此事寫給荀的一封信,信中說:「過去周公、呂望在世,正當姬氏強盛,有周文王、周武王開創的大業,輔助幼小的成王,功勛與曹公現在差不多(功勛若彼),他們仍然接受了很高的爵位,賜土開疆(錫土開宇)。到田單在世時,率領強大齊國的軍隊,為報仇進攻燕國,攻下了七十座城,迎立齊襄王。齊襄王加賞田單,東邊有掖邑的封地,西邊有的良田。前世對待功臣,都是如此厚賞(前世錄功,濃厚如此)。現在曹操公面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