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潼關大戰 三、河上遇險

關中聯軍依仗潼關天險與曹操的大軍對峙,佔據了地利上的優勢。曹軍強攻很難得手,曹操手下將領們認為,應該避其鋒芒,沿黃河北上,從河東郡攻擊敵軍佔領的馮翊郡,在那裡開闢第二戰場。

但是曹丞相仍然不著急,還是一副胸有成竹的樣子。就這樣,雙方對峙了一段時間。

在當前情況下相持,對曹軍無疑有諸多不利,一方面敵人可以趁機完成集結,另一方面如果相持太久,自己一方後勤保障的壓力就會增大,運糧通道一旦出了問題,糧草接濟不上的情況隨時都可能出現。

事實上每天都有各部敵軍開到,這方面的情報隨時都會呈報到曹操這邊來。聽到這樣的報告,曹操不僅不發愁,反而喜上眉梢(賊每一部到,公輒有喜色)。

這場戰役結束後,手下將領問曹操,當初為何聽到敵兵紛紛開到時反而那麼高興。曹操回答:「關中地域廣闊,如果各路敵兵依險據守,我們要征討的話沒有一兩年不能完成。現在他們自己集中起來(今皆來集),人雖多,但缺少統一指揮,我們趁機一舉殲滅,那不就容易多了,所以我感到高興(為功差易,吾是以喜)。」

眾將領恍然大悟,敢情丞相考慮的不僅是打贏眼前這一仗,他想得更長遠。曹操上面這段話記載在《三國志武帝紀》里,應該是可信的。如果站在這個角度看這場潼關戰役,似乎可以看到戰爭表象後面更深層的意義。

表面來看,曹操派鍾繇出擊張魯,派曹仁移師河東郡增援鍾繇,意外地導致了馬超等人的反叛。但另一種可能性也十分明顯,那就是曹操當初派鍾繇出擊張魯根本就是虛晃一槍,目的是逼著關中諸將造反,從而徹底解決關中地區的歷史遺留問題。

所以,當眾將們提出在河東郡開闢第二戰場時,曹操顯得並不是太著急。將領們考慮的是此次戰役的勝負,曹操考慮的則是戰略問題。

但是從戰役勝負的角度看,開闢第二戰場無疑是化解目前被動局面的唯一方法。曹操雖然沒有大張旗鼓地進行部署,但已悄悄派出一支四千人的隊伍到達黃河上的渡口蒲阪津,率領這支隊伍的是河東郡本地人徐晃以及朱靈。

潼關的位置大體在黃河拐彎處的南岸,要機動到蒲阪津,必須先從黃河南岸渡到黃河北岸,之後沿黃河東岸向北,大約行進三四十里就到了蒲阪縣(今山西永濟)。

徐晃、朱靈所部也許本身就駐紮在河東郡,這樣他們的行動更帶有突然性。關中聯軍居然沒有在此設防,徐晃、朱靈率部順利過了黃河,在黃河西岸紮下營寨,策應大部隊的行動。

馬超難道沒有預料到這一招嗎?也不是。據《山陽公載記》記載,馬超已經看出曹軍分兵渡河的企圖,他跟韓遂商量想分兵拒敵,在渭河北岸阻擊敵人。馬超認為只要與曹軍實現對峙,不出二十天,曹軍後勤供應必然出現困難,就會不戰而自退(宜於渭北拒之,不過二十日,河東谷盡,彼必走矣)。

這個戰略是正確的,因為對於遠征軍來說,後勤保障始終是薄弱環節,曹軍雖然不至於連二十天的軍糧都供應不上,但要對峙到幾個月甚至更長,曹軍確實會不戰而退。後來曹操聽說馬超的這個主意,吃驚不小,他不由得感慨道:「馬超這小子如果不死,我將死無葬身之地呀(馬兒不死,吾無葬地也)!」

可是,韓遂不同意馬超的意見,他認為應該速戰速決,放手讓曹軍渡河,等到曹軍渡到一半時,再發起反擊,讓敵人首尾不能相顧(可聽令渡,蹙於河中,顧不快耶)。

戰國時期軍事家吳起所著兵書《吳子》里有一句「軍半渡可擊」,也就是待敵人渡河剛一半時是最佳攻擊時機,其道理似乎誰都能理解。但是,戰場上的事往往變化莫測,絕不能教條地看待問題,韓遂成為軍事將領後,一定惡補了不少兵書,但對於將教課書上的內容融會貫通於實踐之中,火候還很不夠。

韓遂打定主意在潼關這裡等曹軍「半渡」,結果讓徐晃、朱靈鑽了空子,當他們在黃河西岸站住了腳,曹操便突然率主力由潼關向北移動,也要北渡黃河。接到報告,馬超這一回真急了,他不再跟韓遂商量,帶著自己的人馬火速追擊過來。

這時候,曹軍大部分人馬已經渡過了黃河,馬超所部殺了過來。

馬超的嫡系是關中聯軍中最有戰鬥力的一支,《三國志許褚傳》里說他們有一萬來人。正如前面提到過的那樣,他們擅長使長矛,不僅把長矛作為手持武器使用,必要時還可以把長矛像標槍一樣拋出,殺傷力巨大。

這有點像古羅馬軍隊的戰法。古代羅馬軍團擅長的是長標和魚鱗陣,使用加重加大的盾牌作護衛。馬超部隊的前身是涼州軍,他們活躍於西域地區。據考證,大約在公元前五十三年前後,即我國的西漢時期,歐洲的帕提亞草原發生了一場混戰,古羅馬將軍克拉蘇遠征波斯,結果戰死沙場。他部下的第二軍以及第三軍殘部敗回羅馬,而第一軍被波斯軍隊切斷,只能在克拉蘇兒子浦克琉率領下向東方撤退。

這支羅馬軍隊最後輾轉流落到漢朝的西域地區,成為匈奴人的僱傭軍,總兵力約有六千人左右。再後來,匈奴人被漢朝軍隊打敗,這支羅馬軍隊又投降漢廷,在河西走廊上的一個叫犁軒的地方居住。二十世紀八十年代,在犁軒舊城遺址上出土了許多與羅馬駐軍有關的文物,從而揭開了這支神秘軍隊的面紗。

犁軒後來被荒廢了,但東漢末年距古羅馬人到犁軒定居時間還不算太長,而犁軒舊城也是馬超手下軍隊的核心活動區。所以,近年有研究者認為,馬超是一位「古羅馬化的將軍」,並不是說他有歐洲血統,而是說他的部隊深受古羅馬戰法的影響。

這種戰法的特點是速度和力量,使用的是重量級武器和重甲,在戰場上的殺傷力很大。

現在,馬超率部突然殺到。曹操正在黃河邊,坐在一個行軍用的馬扎(胡床)上看部隊過河,身邊只有張、許褚等少數將領和不太多的隊伍。

馬超的人馬速度極快,瞬間就殺到了跟前,曹操還在馬紮上坐著呢,情況十分危急。據《曹瞞傳》記載,張和許褚二人在曹操身邊,他們見情況不妙,張、許褚趕緊招呼人架上曹操就走,試圖登船(張等見事急,共引公入船)。

《三國志許褚傳》記載:「褚白太祖,賊來多,今兵渡已盡,宜去,乃扶太祖上船。」這番描述純粹是畫蛇添足,以當時的情況看,不用許褚解釋曹操也知道發生了什麼,許褚哪裡還有時間跟曹操彙報,架著曹操就跑還怕來不及呢。

曹操手下有個師長(校尉)叫丁裴,大概是負責後勤的,他照管的一些牛和馬還沒有渡河,見到情況危急,他趕緊把牛和馬趕出來以製造混亂,掩護丞相逃命。馬超手下紛紛跑去捉牛捉馬(賊亂取牛馬),曹操等人才得以登船。

在曹操的部屬里,丁裴是個很特別的人物,不妨說幾句。

丁裴字文侯,祖籍也是沛國譙縣(今安徽亳州),很有可能也出身於譙縣丁氏家族。曹操的母親以及第一任妻子都出自這個家族,這個家族裡先後出過丁宮、丁沖、丁儀、丁等人,但丁裴跟他們是什麼關係不得而知。

大概因為同鄉兼親戚的關係,曹操對丁裴一直很照顧(太祖以裴鄉里,特饒愛之,每所陳說,多見從之)。但這個丁裴比較貪財,幾次犯事都是曹操把他保下了(性好貨,數請求犯法,輒得原宥)。曹操後來征孫權的時候丁裴隨征,大概也是搞後勤工作,他用自己家很差的牛把公家的好牛偷偷替換了,被人檢舉揭發治罪,後來被撤銷職務(奪官)。

待部下一向嚴厲的曹操似乎對丁裴總是例外,他對丁裴真的不錯。一次,曹操見到被撤職的丁裴,跟他開玩笑說:「文侯,你的印綬到哪裡去了?」丁斐知道曹操跟他開玩笑,回答說:「拿去換大餅了(以易餅耳)。」

曹操大笑,回頭對左右說:「有關部門多次檢舉他,讓我治他的重罪,我不是不知道他的毛病,但是他也有特長。我有丁裴,就好像一般人家裡養的會偷吃的狗(盜狗),雖然有小損失,但盜狗善於捕鼠,能保證我糧倉的安全。」後來,丁裴果然又官復原職。

曹操在用人上很有一套,其中一條就是執法公平,像對待丁裴這樣的情況很少發生,一種可能是丁裴跟曹家的親戚關係很深,是曹操母親或者前妻的至親,另一種可能是他對丁裴確實了解得很透,知道他的缺點,也知道他的長處,按照唯才是舉的原則,儘可能讓他施展長處。

丁裴大概死於曹操之前,他有一個兒子叫丁謐,在曹操族孫曹爽執政時代是一個風雲人物,後來在司馬懿發動的奪權政變中被殺。

現在,沒有渡過黃河的曹軍士兵都向船涌去,危急關頭,逃生是人的本能,大家也不管丞相是不是在船上,都往上擠,把船都快弄沉了(賊戰急,軍爭濟,船重欲沒)。當年獻帝大逃亡時的狼狽一幕又重演了,並且都是在黃河上。

許褚揮刀就剁,這時南岸馬超的人馬開始向船上放箭,膀大力猛的許褚關鍵時刻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