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潼關大戰 一、馬超造反了

建安十五年(210年)還算平靜,這一年沒有大的戰事發生,曹操在新建成的銅雀台上過了一個相對輕鬆的新年。但是第二年春天就傳來了緊急軍情,這一次既不是荊州,也不是合肥,而是西面的關中。

如果關中開打,曹操西線、中線、東線這三大戰場就都湊齊了。

這一回是朝廷的偏將軍馬超挑動關中諸將造反,參加的除馬超外,還有韓遂、楊秋、李堪、成宜等人,儘管都是雜牌軍,但人數眾多,有一定作戰實力,不容小視。在長安坐鎮的司隸校尉鍾繇向鄴縣緊急報告,請求增援。

馬超字孟起,是前征西將軍馬騰的長子。曹操派鍾繇、衛覬等人經營關中以後,對馬騰、韓遂等實力派軍閥採取既拉又打的辦法,有效控制了關中的局勢。在官渡之戰和赤壁之戰中,馬騰、韓遂等均站在了曹操的一邊。

官渡之戰後,曹操派鍾繇等人討伐高幹集團的郭援,馬騰給予支持,派馬超親自帶兵參戰。在戰鬥中馬超被流矢擊中,但他很勇敢,負傷不下前線,瘸著腿繼續戰鬥(為飛矢所中,乃以囊囊其足而戰),最後馬超的部將龐德親自斬殺了郭援。

後來,馬騰被調到朝廷任職,擔任皇城警備司令(衛尉),聽著挺唬人,但其實這一職務沒有任何實權,也指揮不了一兵一卒,馬騰實際上被掛起來了。關於這次調職的原因,《三國志》和《典略》有不同說法。

《三國志》認為是馬騰自己想離職,原因是跟老夥計韓遂鬧了矛盾,想迴避一下(與韓遂不和,求還京畿)。作為涼州出身的老牌軍閥,馬騰的名字始終跟韓遂聯繫在一起,他們也有失和的時候,並且也曾刀兵相見過,但他們都明白彼此不是敵人,而是唇齒相依、兔死狐悲的血肉關係,說他們有矛盾是可能的,說矛盾已經到了不是你走就是我留的程度,則不大可信。

《典略》認為,馬騰想到朝廷任職是因為自己年齡大了,不想再折騰了(騰自見年老,遂入宿衛)。但這不像是馬騰的為人,作為老資格的軍閥,他比誰都明白實力決定一切的道理,可以要他的錢,可以要他的命,但不能動他手裡的武裝,這一點對軍閥們來講大體都如此。

可見,《三國志》和《典略》提到的這兩條原因都不可信。推測起來,馬騰調職唯一的可能是曹操不想讓馬騰再待在關中,否則他率大軍南下荊州就有顧忌,曹操是想辦法迫使馬騰離開的,而且雙方還達成了交換條件。

這件事發生在建安十三年(208年)初,回想一下此時正是曹操大舉進攻荊州的前夕,為了解除後顧之憂,曹操對盤踞在關中一帶的各路軍閥必須有所安排,讓實力最強大的馬騰離開他的老巢最符合曹操的利益。

而馬騰居然肯於就範,原因是曹操給出了條件,那就是讓馬騰的長子馬超繼續統率馬騰的人馬(領騰部曲)。朝廷封馬超為都亭侯,提拔他為偏將軍,以馬超的年齡和資歷,這個相當於副軍長的職務也不算太低。

朝廷同時拜馬騰另外兩個兒子馬休和馬鐵分別為奉車都尉和騎都尉,看著都是帶兵的職務,至少也是個師長,但手下不會有一兵一卒,只是個名譽罷了。馬氏家族除馬超外,都遷到鄴縣居住(徙其家屬皆詣鄴,惟超獨留)。

這一招更狠,馬超雖然仍重兵在握,但他從此不敢輕舉妄動了,因為人家手裡掌握了幾十口人當人質。曹操也是這麼想的,但他顯然對馬超缺乏全面了解,正像董卓當年對袁紹缺乏全面了解一樣。

不過,曹操的這一招居然收到了意料之外的效果,馬騰一家遷居鄴縣不久,馬騰的老夥計韓遂把兒子也送到了鄴縣,這並不是在曹操逼迫下做出的決定,韓遂這麼做完全是自願的,原因是孤掌難鳴,不如主動服軟。

赤壁之戰後的一年,即建安十四年(209年)冬天,韓遂派出密使訪問鄴縣,這個密使的名字叫閻行。閻行在《三國志》里沒有傳,他的事迹主要記錄在裴松之注《三國志張既傳》時引用《魏略》的一段文字。

根據《魏略》記載,閻行字彥明,涼州刺史部金城(今甘肅蘭州)人,是韓遂手下部將,在建安初年,馬騰曾經跟韓遂鬧翻過,雙方斗得很厲害,閻行跟馬超在戰場上有過正面交手的記錄,估計他也是夠狠的角色,因為他差點把馬超殺死。在政治傾向上,閻行更偏向曹操,韓遂派他當密使,給他接近曹操提供了一個機會。

果然,閻行在鄴縣悄悄向曹操表示忠誠,曹操以朝廷的名義任命他為犍為郡太守,這個郡屬益州刺史部,是劉璋的地盤,給了閻行也就只能是個名譽,解決個「級別」問題,想到益州上任,人家劉璋肯定不答應。曹操讓閻行回去做韓遂的工作,讓韓遂忠於朝廷。

閻行返回時帶回了曹操親筆寫給韓遂的信,曹操表示當初韓遂曾經反對過朝廷,但那都是被逼無奈之舉,希望韓遂能早點歸來,共同匡輔國政(卿始起兵時,自有所逼,我所具明也。當早來,共匡輔國朝)。看曹操的意思,也想把韓遂請到許縣或鄴縣來,以解後顧之憂。

閻行回來後,果然力勸韓遂真心與曹操合作,閻行甚至表示,自己打算把父母送到鄴縣去,以向曹操表達忠誠,希望韓遂能把兒子也送去。韓遂猶豫不決,有點不太情願,開始推說兒子太小,過上幾年再說,後來禁不住閻行反覆勸說,還是讓兒子跟隨閻行的父母一塊兒到鄴縣去了。

建安十六年(211年)春天,曹操命令駐守在長安的司隸校尉鍾繇對漢中的張魯發動攻擊,並派在并州平息民變的夏侯淵率部進入與關中相鄰的河東郡(公使淵等出河東與繇會),對鍾繇予以支援。

這個張魯,在漢魏歷史上絕不是一個可有可無的人,一般都說他是「漢末群雄之一,五斗米教首領,在漢中割據長達二十多年」,群雄、教主、割據軍閥,說明這個人絕對不一般。

張魯的祖父叫張陵,創建了「五斗米教」。張陵死後,他的兒子、張魯的父親張衡繼續推行教義,後來張衡也死了,「五斗米教」首領的位置交到了張魯手上。

當時,「五斗米教」在漢中一帶勢力很大,建立了政教合一的政權。

漢中地處秦嶺和大巴山之間的谷地,是關中與益州之間的緩衝帶。由於地理位置的原因,漢中自古以來往往自成一體,受外界影響小,在中原、關中一帶戰事不斷的情況下,也有不少人跑到漢中來避難,推動了當地社會經濟的發展。

在政治傾向上張魯更接近於益州的劉璋,相傳張魯的母親和劉璋的父親劉焉關係曖昧。但這些年來,隨著實力的不斷擴大,張魯更重視獨立發展,受劉璋的影響越來越小。

曹操突然想起漢中的張魯來,有點不好理解。漢中之所以經常自成一體,說明它的地理位置確實優越,不是那麼容易攻佔的。而從曹操目前的勢力範圍來看,關中雖然已名義上歸曹操所有,但馬超、韓遂以及諸多割據勢力擁有很強的獨立性,關中這塊地方說變天就會變天。

而從整個天下版圖審視,曹操的正南面是劉備和孫權,東南面是孫權,西南面是劉璋,背後還有割據遼東的公孫氏,這些勢力都虎視眈眈,尋找每一個機會與曹操叫板。在這種情況下,漢中的張魯似乎還沒有達到優先解決的程度。

唯一可以解釋的是,曹操想打益州的主意了。益州的劉璋生性軟弱,遲早要落入他人之手,孫權、劉備都不加掩飾地表示過對益州的興趣,對此曹操也不會坐視不管,攻佔漢中、進而圖謀益州,在當前形勢下倒是一個可以理解的戰略布局。

但是,如果真是這樣的想法,派鍾繇、夏侯淵去就有些草率了,這場戰役絲毫不亞於南征荊州,它將是一場陸地上的赤壁之戰,曹操應該親自指揮才對。

而且,大軍進攻漢中,必須先考慮關中是否穩定,只有在確保後方萬無一失的情況下,才能實施漢中戰役,這是常識。

就連在曹操手下從事司法工作的高柔都看出了問題,據《三國志高柔傳》記載,聽說曹操派遣鍾繇、夏侯淵討伐張魯,高柔趕緊進諫,認為如此大規模用兵,韓遂、馬超等人不會坐視不管,一定會有所動作(謂為己舉,將相煽動作逆),應該先徹底平定關中再說漢中的事。

曾在關中協助鍾繇工作的書法家衛覬,此時已奉詔回許縣擔任尚書,成為荀的助手,他對關中的事務很熟悉,他通過荀也向曹操提出了不宜驚動關中諸將的建議。衛覬認為關中諸將沒有太大的政治野心,對於目前的割據現狀已經很知足,如果讓他們產生猜疑,最後聯手反叛,事情就不好收拾了。

但是,曹操對此似乎沒有太多考慮,仍堅持既定的軍事行動。夏侯淵所部開進與關中相鄰的河東郡,果然引起了馬超、韓遂等人的疑慮,他們聯絡楊秋、李堪、成宜等其他各路割據勢力,公開打出了反叛的旗幟。根據《魏略》記載,叛軍推舉韓遂為首領,他們自己起的名號叫「都督」。但這場叛亂的核心人物並不是韓遂,而是馬超,馬超積極聯絡各部人馬,事情差不多時請韓遂出來挑頭。馬超對韓遂說:「告訴你一個秘密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