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鄴城歲月 五、繁華大都會

在曹操發布《求賢令》和《讓縣自明本志令》前後,即建安十五年(210年)冬天,位於鄴縣城內的銅雀台竣工了。

這是一座史無前例的巨大建築,僅台基就高達十丈,台上又建了五層高的樓,最高一層距地面居然多達二十七丈。漢代一尺約合二十三點五厘米,折算下來有六十三米高,相當於現在二十層的大樓。

如今在一般城市裡二十來層的大樓早已不算什麼了,但在一千八百年前,兩三層高的建築都很少,二十層絕對是讓人震撼和恐怖的高度。在樓頂上,還有一隻銅雀,有一丈五高,展翅若飛,神態逼真,這也就是銅雀台得名的來源。

銅雀台不僅高,而且體量碩大,因為它既不是一個細高的大煙筒,也不是一個崗樓,而是人工堆起的一座小山,上面能建一百多間殿宇,台上建築物即使按五層高度來算,每層也要建有二十多間,怎麼說也得有大半個足球場那麼大吧?

銅雀台建在鄴縣的西南角,台基本身成為城牆的一部分。銅雀台竣工後,鄴縣的百姓們吃驚地發現,在他們頭頂上高懸起一座巍然的龐大建築,上面建有宮殿,隱隱綽綽有人在上面走動,一到晚上燈火閃閃,遇到台上舉行飲宴活動或者歌舞演出,悠揚的樂聲就會飄渺而至,眼中的一切恍若天宮。

如果站在台上往下看,那視覺效果就更有衝擊力,全城盡收眼底自不必說,西邊的太行山、腳下的漳河水,以及附近數十里內的村莊、道路全部盡收眼底。

這的確是一個天才的創意,是建築史上的大手筆,公孫瓚的易京和董卓的郿塢都堪稱史無前例的巨制,但在銅雀台面前,無疑都相形見絀了。這座高台是銅雀園的組成部分之一,以後在它前後還各建了一座姊妹台,稱為金虎台(後來為避諱後趙皇帝石虎的名字改稱金鳳台)和冰井台,它們合稱「銅雀三台」。

銅雀園相當於曹操的後花園,它向東連著新修建完工的大批官署和府宅,是曹操及其重要文臣武將們在鄴縣城內辦公和居住的地方。

現在,來說說鄴城吧,這是曹操當前及今後事業發展的基地。

冀州刺史部魏郡的治所鄴縣,歷史上習慣於稱之為鄴城,因為它不是一個普遍的縣城,曾經先後有曹魏、後趙、冉魏、前燕、東魏、北齊等六個王朝在這裡建都,也算是「六朝古都」了,而這一切,都是肇始於曹操大規模修建鄴城開始。

鄴城的具體位置在如今河北省臨漳縣的三台村,村子在縣城西南方向,距縣城約三十多里。前兩年我專程去過一趟,由北京出發坐火車先到邯鄲,這還算便捷,由北京南行的列車都路過那裡,還有不少動車組,行程約四五個小時。

臨漳是邯鄲所轄的一個縣,在邯鄲的南邊。但是,出人意料的是,在邯鄲,知道鄴城遺址的人並不多,也沒有專門開發出旅遊線路來,包括計程車司機在內,大多數人都不知道該如何走。

這也難怪,邯鄲城到處是歷史遺迹,什麼圍魏救趙、邯鄲學步,還有黃粱美夢等,數都數不過來。鄴城放在邯鄲顯然被冷落了。最搞笑的是,我住在某大酒店,在酒店餐廳吃早飯時問服務員可知道銅雀台乎?服務員立即回答:「當然知道了。」

我大喜,問她去那裡怎麼走。服務員的回答你絕對想不到,而且她不是在搞笑,而是絕對地認真。

她說:「在我們酒店的三樓。」

要不是我的牙咬得緊,剛喝到嘴裡的粥肯定會全噴出來。

後來才知道,她說的那個銅雀台是酒店裡一個包間的名字。至於為什麼起這個名字她卻說不大清楚,反正跟歷史有關吧,至於哪朝的歷史,來龍去脈,都說不上來。

好不容易找到一個曾經去過那裡的計程車司機,不過他也是七八年前拉幾個客人去的,大致方位記得,具體路線只能邊走邊摸索了。

一路上七問八問,走街入村,費了好大勁才摸到一個鎮子上,其間還路過一個村子,村口立一牌坊,上面赫然寫著「鬼谷子故鄉」。大名鼎鼎的鬼谷子是鄴城附近的人嗎?沒有聽說過,但此行用時已大大超過預期,司機頗有怨言,加上此行的目的是看鄴城,也就沒有下車去看鬼谷子了。

最後,總算看到了傳說中的「三台」,這個像鎮子一樣的村莊也就是三台村了。登台憑弔,撫今追昔,看到的卻是周邊靄靄的村莊,四面縱橫的道路,不遠處已經乾涸的漳河。站在台上,甚至還可以清楚地看到西邊不遠處京珠高速公路上賓士的車輛。

滄海桑田,歷史雲煙,這一刻,你不能不嘆一口氣。

要知道,大約一千八百年前,這裡事實上是整個國家的政治經濟中心,這個叫金鳳台(目前遺址內保守下來的這個檯子不是銅雀台,而是它的姊妹台金鳳台)的地方,一度是王家禁地,那可不是誰想花上十幾塊錢就能上來逛逛的。

當年,鄴城這個地方地理位置十分優越,向西越過目前的京珠高速公路和京九鐵路,再往前就是太行山,東面是華北平原,它的附近有漳河、滏陽河,是齊魯地區進入西北,以及由中原地區進入幽燕的必經之地,被稱為河北的咽喉。

管仲輔佐齊桓公成就霸業的時候,就建議在此地築城以衛國土,以後魏國的西門豹、史起先後在此築城、修建水利工程、發展經濟,使鄴城很早便成為軍事重鎮。

到了東漢末年,韓馥統治冀州時期曾把州治定在鄴城,袁紹奪取了冀州,仍然把鄴城作為其基地。據元代史學家胡三省考證,袁紹在鄴城曾考慮過以此作為都城,把天子遷到這裡來,於是開始修建宮殿等建築(袁紹據鄴,始營宮室)。

胡三省也許忽略的是,袁紹如果真的在鄴城大修宮殿,也未必是給獻帝劉協準備的,袁紹一向對獻帝不感興趣,他至少有三次想另立新君,在鄴城修宮室有可能是為另立新君準備的。

只是袁紹修了哪些宮殿,是否已初具規模,已不可考了,但這給曹操進一步營建鄴縣辦了好事。

建安九年(204年)曹操五十歲,這一年八月他率軍攻克了鄴城,之後他一邊繼續征戰,一邊徵調并州、冀州等地的建築材料運到鄴城,對鄴城進行了整體重建。

這次重建規模很大,不僅先後修建了規模空前的「銅雀三台」,而且重新修築了建牆,規划了城內的街道,修建了一批辦公區和高檔居住區,對一般百姓居住的里坊也進行了規整。

《三國志》《後漢書》等史籍對此記錄得都相當簡單,基本上都一筆帶過了,但這的確是不應該被忽視的偉大工程。要了解那時的鄴城,從晉人陸所著《鄴中記》、明代編著的《彰德府志》以及顧炎武所著《歷代宅京記》等著作中,可以管窺其大概。

根據這些史料記載,曹操主持大修的鄴城,城池東西七里,南北五里,不算太大,不是工程預算不夠,而是城池的規模有嚴格限制,洛陽號稱「九七城」,即南北九里,東西七里,鄴縣必須小於這個規模。

全城建有七座城門,全部為曹魏時期重修,南面有永陽門、廣陽門、鳳陽門三門,東面只有一座建春門,北面有廣德門和廄門兩門,西面有金明門一座城門。

由於南北只有五里,在東城和西城各只開了一座城門,在這兩座城門之間是一條橫貫東西的大街,這條街將全城一分為二,北面是官署和貴族居住區,曹操建魏國後在此修建了宮殿,在宮殿區附近的是各種辦事機構,再往兩邊是包括銅雀園在內的花園,以及名字叫戚里的貴族居住區。「里」就是街坊,是居住小區。在東西大道的南面,規划了四個很大的居住小區,分別叫思忠里、永平里、吉陽里和長壽里,這是一般百姓居住的地方。

鄴城的規劃歷來受到推崇,作為這個規劃的主要決策者,曹操雖然不是建築設計師,但他在城市規劃方面是一個有心人,他注意吸收長安、洛陽等大都市規劃方面的長處,同時對它們的缺陷進行了改造,首次在城市規劃中提出了中軸線的概念,以中軸線為界,更加合理地劃分功能區域分布,讓宮殿官署更為集中,普通百姓的居住區面積更大,突出了整齊、實用的特點。這些都對以後各代城市的規劃產生了深遠影響。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