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燃燒的江河 四、孫權說,我不是嚇大的

諸葛亮在與孫權的對話中使用了激將法,這一招還挺好用,孫權不再猶豫,決心與曹操對抗到底。但是,他把這個想法拿到會議上一討論,卻遭到大多數人的反對。

在這次會議之前,孫權接到曹操的一封信,這封信的具體內容已不知道,只保存下來幾句話:「近者奉辭伐罪,旄麾南指,劉琮束手。今治水軍八十萬眾,方與將軍會獵於吳。」意思是:最近我奉天子之命討伐罪臣,大軍南下,劉琮投降,現在我率領水陸混合部隊共八十萬,邀請將軍到東吳會獵。

會獵,可不是打獵,而是邀你出來找個地方練練。

這當然是一封挑戰書。據此可以認為,曹操一路東來,其目標並非發動一場江夏戰役那麼簡單,他已經做好了與孫權戰略總決戰的準備,這個論點似乎與前面的分析有所出入。

從曹操之前的戰略部署看,他還沒有把江東納入此次軍事行動計畫中,否則不可能在江陵不做休整就率軍東進。

以後很多人忽略了這一點,認為曹操此戰打擊的主要目標並不是劉備和劉琦,而是孫權集團,他們最有力的依據就是這封僅剩下三十個字的信。

這封信里說的「八十萬」也是有爭議的地方,如前所述,曹操直接和間接投入此役的總兵力應該在二十到三十萬之間,這與八十萬相差懸殊。在整個三國時代,單方面投入八十萬兵力的戰役從來沒有發生過,即使曹軍只有二三十萬人,那也相當空前了。

總之,這封信疑點叢生,如此重要的文書在史籍中只出現過兩次,均出於《江表傳》,其它史書未見記載,這使它的真實性打了折扣。

《江表傳》作者是西晉人虞溥,他是山陽郡高平縣人,是劉表和王粲的老鄉。從這部書散佚下來的一百多條記載來看,基本上都是寫孫吳人氏的,其中以吹捧孫策、孫權、周瑜等人最多,政治傾向很明顯,一般論者認為,其所記事實往往不夠嚴謹。

可以推測一下,曹操發起江夏戰役必然也要考慮在江夏郡後面的孫權,曹操的想法是,不求孫權上來幫忙,只要他保持中立就行,為此他也要做一些工作,比如給孫權寫一封信過去,讓孫權認清形勢,不要盲動。

曹操如果明智,此時對孫權宜穩不宜激,先把正面的敵人劉備和劉琦解決掉再說,完全鞏固整個荊州以後,解決孫權也只是時間問題了。以曹操的智慧,不可能看不到這一點。

但是,對孫權來說,曹軍氣勢洶洶而來,很快就要打到家門口了,必須有一個對策。孫權在與諸葛亮談完話後,心裡已經有了主意,但他還想聽聽手下人是怎麼想的。在孫權召集的會議上,他手下謀士和武將們想法呈現一邊倒:投降。這讓孫權心裡很不痛快。

擔任孫權秘書長(長史)的張昭最積極,他說:「曹操是虎狼之輩,挾天子以征四方,動不動就拿朝廷說事(動以朝廷為辭),現在要抵抗他不一定有把握。我們過去賴以抗拒曹操的是長江,如今曹操得到荊州,獲得了劉表經營的水軍,各式各樣的戰船有幾千艘,曹軍水陸俱下,長江之險已經和我們共有了,實力相差懸殊,我認為不如投降(而勢力眾寡又不可論。愚謂大計不如迎之)。」

張昭的觀點有代表性。孫權看了看,只有一個人沒有隨聲附和,他就是魯肅。會議中途孫權離席去上洗手間(權起更衣),魯肅趕緊跟了出來,這時孫權已經知道他要說什麼了,緊緊地握住了魯肅的手。

孫權問:「先生有什麼話要說?」

魯肅道:「剛才聽了大家的議論,我認為他們都是要耽誤將軍,而不足以與他們討論大事(向察眾人之議,專欲誤將軍,不足與圖大事)。你聽我說,現在我魯肅可以投降曹操,但是將軍你不可以,為什麼呢?」

魯肅說得很著急,也很懇切,孫權睜大眼睛認真地聽著。魯肅接著說:「我魯肅要是投降了曹操,曹操一定會給我官做,我繼續吃香的、喝辣的,最少也得弄個太守、刺史噹噹(操當以肅還付鄉黨,品其名位,猶不失下曹從事,乘犢車,從吏卒,交遊士林,累官故不失州郡也)。將軍投降曹操,曹操會怎麼對你?請早定大計,不要聽大家瞎議論!」

這些話都說到孫權心坎里了。孫權嘆息道:「剛才大家說的,很令我失望,先生你的想法,正和我一樣。」

孫權此時面臨了與劉琮一樣的處境,面對強敵是降是戰,都不好決策。劉琮手下的一幫人堅決主張投降,結果他們這些人里僅被曹操封了侯爵的就有十幾個,至少任命了三個朝廷的部長,其他人也是該提拔的提拔,該加薪水的加薪水。這就是魯肅所分析的,投降了曹操不會為難我們這些人,吃香的、喝辣的,活得會更滋潤。

但是劉琮就不一樣了,曹操不得不提防他,即使劉琮自己不多事,但難保有人把他抬出來當大旗,所以只能弄到別處去,好的話給個閑職,其實是軟禁終生,稍有風吹草動的話,腦袋隨時就得搬家。

孫權多聰明,他能想不到這些?

張昭等人的表現讓孫權很失望,從此也記在了心裡。孫吳陣營後來經常湧現後起之秀,除了周瑜、魯肅這些後來居上的人,呂蒙、陸遜、陸抗等重臣的提拔都帶有突然性,往往是連竄帶跳好幾級,讓人目瞪口呆。這一方面說明孫權的用人藝術和識人之准,另一方面也說明孫權對於本陣營里的一些老同志不太感冒。

比如張昭,是孫堅當年所倚重的人,說起來在孫吳是類似於教父式的人物。但他仗著跟老孫是朋友,不把小孫放眼裡,動不動就喜歡擺老資格,想批評誰就批評誰。可他一生職務都不高,孫權稱帝後設立了丞相一職,大家都認為應該是張昭,可孫權就是不同意,任命了名氣小得多的孫邵。孫邵死了,孫權還不讓張昭當丞相,任命了顧雍。

可以敬著你,可以讓著你,但不會信任你,這些伏筆恐怕就是此時埋下的。張昭付出的代價有點太大了。

現在,魯肅建議找一個人來商議大事,這個人就是周瑜,他當時在鄱陽湖練水軍。

孫策死後,孫權為鞏固地位、樹立權威不斷重用周瑜、魯肅等新人,張昭等老同志曾經表達過不滿,張昭尤其對魯肅有意見,在孫權面前多次說過魯肅的壞話。

現在孫權就不由得暗想了:看來重用魯肅、周瑜沒有錯,關鍵時刻還是他們替自己著想。

周瑜見到孫權,對他說:「曹操雖然託名漢相,其實是漢賊。將軍有神武雄才,繼承著父兄的遺業,佔據江東,地廣兵多,應該橫行天下,為漢室除殘去穢。現在曹操來了,他這是自己送死(況操自送死)。請讓我為將軍來分析分析:現在北面的形勢未定,馬超、韓遂都在關中,是曹操的後患;曹操捨棄擅長的鞍馬,改乘舟船,來與我吳越爭衡,現在天氣寒冷,北方兵士遠涉江湖之間,肯定不習水土,必然會生疾病。上面這些都是用兵之忌,曹操貿然行之,可以預言,將軍擒獲曹操,必為時不遠!」

打仗靠什麼?靠人馬數量、靠武器裝備、靠天時地利,這些都沒錯,但最靠得住的,就是氣勢、是信心。在一片亡國論盛行的時候,周瑜展示出來的眼光和自信,讓孫權備感振奮。

周瑜同時提出了具體應對計畫,他請求率精兵數萬,進軍到夏口,以迎擊曹操。漢水的下游又稱夏水,夏口即漢水入長江之處,此地即現在的武漢。

按現在的地名推演就是:曹操正率軍從湖北省的荊州市沿江而來,周瑜建議孫權將主力由江西省的九江市西進到湖北省的武漢市迎敵。

本年孫權二十六歲,周瑜三十三歲,周瑜與孫權長兄孫策親密無間的友誼可以追溯到十多年前。在此危難關頭,周瑜是孫權完全信得過的人。

周瑜激昂慷慨,孫權也來了情緒,他激動地說:「曹操想廢漢自立已經很久了,只是顧忌二袁、呂布、劉表與我罷了。如今群雄已滅,只剩下了我。我與曹操勢不兩立,你說應當迎敵,這與我的想法相合,這真是上天把你賜給了我呀(此天以君授孤也)!」

這次談話之後,孫權再召集會議,不再徵求大家的意見,而是直接宣布自己的決定。為了表達決心,防止有人再反對,孫權拔出佩刀,揮刀砍向奏案,孫權大聲宣布:「以後有人再敢說投降曹操的,與此案相同!」說罷宣布散會。

孫權連夜召周瑜研究行動方案。周瑜幫孫權分析了敵情,認為曹操雖然揚言有水陸兩支部隊人數八十萬,但仔細分析,也不過就是二十多萬,其中十五六萬是自己帶來的,荊州降卒有七八萬。

應該說,周瑜的這個分析是準確的,作為孫吳的主要軍事將領,他平時不可能不注意搜集敵人的情報,他對曹軍人數的判斷應該建立在一定情報線索基礎上的,因而更準確。

但即便如此,也遠遠超過孫權現在能調動的兵力。周瑜讓孫權不必著急,他認為曹軍是一群「疲病之卒、狐疑之眾」,人數雖然佔優,戰鬥力卻不怎麼樣,他認為只要有五萬精兵,就足以打敗敵人。

孫權拍著周瑜的背說:「公瑾,你說得太好了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