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兵指荊州 三、諸葛亮出山

對襄陽以北的防衛劉表一直很重視,除了文聘外,劉表還曾有過專門安排。

這個專門安排就是劉備。當初他讓劉備駐守新野(今河南今縣),此地屬荊州刺史部南陽郡,正好處在曹操佔領下的宛縣和劉表的大本營襄陽之間,是荊州北部重要的一道防線。

劉備在新野很有作為,曾親自指揮了博望(今河南南陽東北)之戰,用火攻的辦法打敗了曹軍名將伏波將軍兼河南尹夏侯以及虎威將軍于禁。

有劉備在,劉表確實省了不少心。劉表當年接納了走投無路的劉備,給自己找了一頂鋼盔套到頭上,為的是有朝一日救個急,現在正是劉備發揮作用的好時候,他到哪裡去了呢?

劉備此時已不在新野。有跡象顯示,在劉表病逝之前,劉備就已經移師到距襄陽不遠的樊城,此地與襄陽僅隔一條漢水。如今這兩個地方已合併為一個城市,名叫襄樊。這是劉備主動要求還是劉琮的主意,我們不得而知,但劉備移防樊城,意味著荊州的防線進行了收縮。

劉備走到哪裡都挺有號召力,這是他的優勢。一來因為他也姓劉,這個「劉」是劉邦的「劉」,也是劉秀的「劉」,是漢室宗親;二來他常行仁義,不僅掛在嘴上,而且付之於行動,感召了很多人。

劉備在新野期間,跟荊州名士徐庶、司馬徽等人有密切來往。徐庶本名徐福,字元直,穎川郡人,江湖俠客出身,但有一天突然間厭倦了打打殺殺,扔了刀劍,脫下俠士的衣裝換上學生的校服跑到學校里拜先生讀書(棄其刀戟,更疏巾單衣,折節學問),成為一位能文能武的通才。徐庶仰慕劉備的仁義,投奔了他。

司馬徽字德操,也是穎川郡人,避居荊州期間成為當地的名士。劉表曾想請他出山,但被司馬徽婉拒。劉備慕名上門請教,司馬徽對劉備卻很有好感。

劉備正在用人之際,徐庶和司馬徽不約而同地向他推薦了一個人,這個人就是正在襄陽附近隱居的諸葛亮。在此之前,徐庶也向劉備推薦過幾個人,包括自己的老鄉石韜、博陵縣人崔州平、汝南郡人孟建。但徐庶對諸葛亮的評價顯然遠遠高於這幾位,劉備對這個年輕人有了強烈的好奇心,決定親自見見他。

諸葛亮隨叔父諸葛玄離開故鄉徐州刺史部琅郡陽都縣(今山東沂南)大約是在興平二年(195年),當時諸葛亮十五歲。第三年,諸葛玄死了,諸葛亮十七歲,他帶著弟弟諸葛均遷居於襄陽城西二十里的一個小山村居住,這裡叫隆中。

此處距襄陽城近在咫尺,卻不屬南郡的襄陽縣,而歸襄陽西北面的鄧縣,鄧縣屬南陽郡。如此一來,就好理解諸葛亮在《出師表》中的那句話了:臣本布衣,躬耕於南陽。

其實這裡距南陽郡的治所宛縣(今河南南陽)有數百里之遙。

諸葛亮有兩位姐姐,叔父諸葛玄去世前,把諸葛亮的長姐嫁給了蒯祺,二姐嫁給了龐山民。蒯家和龐家都是荊州的大族,蒯祺是蒯越的本家,龐山民的父親龐德公與司馬徽齊名,劉表也想請他出來做事,同樣被拒絕。龐家還有一個能人,名叫龐統。

諸葛亮的夫人也出自名門,她的父親叫黃承彥,是襄陽的社會名流。黃承彥的夫人姓蔡,劉表後妻蔡氏的親姐妹,黃承彥是劉表的連襟,所以諸葛亮把劉表叫姨父。

這幾樁婚姻使諸葛亮與荊州上流社會建立了聯繫,隆中雖然幽靜,適合讀書修養,但這裡距襄陽城並不遠,便於了解信息、向名士們切磋請教。諸葛亮在此居住了十年,完成了知識積累和對時局的思考。

諸葛亮曾向司馬徽請教,成為司馬徽的學生。據一本不太可靠的名叫《仙鑒》的書記載,司馬徽為了栽培諸葛亮,還介紹他向汝南郡隱士公玖學習《兵法陣圖》,使諸葛亮日後得以展露出自己的軍事才能。

諸葛亮早年喪母,接著喪父,流離他鄉的經歷,使他養成少年老成的性格。他勤懇好學,志向遠大,但又絕不是個死讀書的人,隱居隆中期間他關心時事,結交名流,等待出來干一番大事的機會。

建安十三年(208年),一向平靜的荊州將面臨重大改變,諸葛亮所等待的機會也來了。

諸葛亮加入劉備陣營的過程,在史書上有不同記載。

根據《三國志諸葛亮傳》等史料記載,劉備在新野時,諸葛亮的好朋友徐庶投奔了劉備,徐庶對劉備說:「諸葛亮像一條卧龍,將軍不願意見見他嗎?」劉備說:「那就請先生把他請來吧。」徐庶說:「這個人只能您親自去請,不能硬讓他來,將軍最好枉駕去一趟。」劉備於是親自跑到隆中去請諸葛亮,前後去了三次,才把諸葛亮請了出來。

這就是「三顧茅廬」典故的由來,此事記錄在正史里,不是杜撰。

這一年劉備四十八歲,多年征戰,使他早已名聞天下;諸葛亮二十八歲,除了荊州的一幫親友、朋友們知道他的才能外,此時還默默無聞(時人未之許也)。

劉備見到諸葛亮,屏退眾人,單獨與他就時局有一番長談。這番談話很重要,也就是著名的「隆中對」。

從記載情況看,這次談話基本上是諸葛亮一個人在說。在這次談話里,諸葛亮通過對時局的分析,總結出興亡成敗的規律,那就是要成大事不僅依賴天時,更要有人謀。這裡面至少有兩層意思,一個是說要想成事,必須重視人才;另一個是說,只要不懈努力,也可以改變客觀上的不利,這是給久處逆境的劉備打氣。

根據對眼下時局和各路豪強此消彼漲變化的分析,諸葛亮為劉備規划出一個戰略藍圖——儘可能避開強大的曹操,想辦法與正在快速成長的江東孫氏結盟,佔據荊州,進而徐圖益州,尋求三足鼎立之勢。

這讓劉備豁然開朗,心中久積的抑鬱一掃而空。但這還不是最精彩的,諸葛亮繼續規劃——佔據荊州和益州之後,等待天下變化,到時候兵分兩路,一路由荊州北上宛縣、洛陽,另一路由益州攻擊秦川,到那時天下可定,漢室可興。

劉備大為高興,對諸葛亮無比欣賞,他甚至對關羽、張飛說:「我有孔明,就像魚兒有了水一樣呀!」

但是,關於諸葛亮出山的過程,還有其它不同說法。

據《魏略》、《九州春秋》等書記載,諸葛亮出山不是劉備三顧茅廬請來的,而是他自己跑來投奔的。

根據這些記載,當曹操平定河北之後,眼光一向敏銳的諸葛亮預感到曹操下一個打擊目標就是荊州,但劉表性情遲緩,不懂軍事,諸葛亮就跑到樊城去見劉備。劉備沒有聽說過這個年輕人,把他當成一般儒生接待。

當時受劉備接待的儒生很多,大家坐在一塊兒就閑扯了一陣,後來眾人走了,只有諸葛亮留下來沒走。劉備可能也沒有跟諸葛亮單獨交流一下的打算,他有個小愛好,這源於他早年織過席子的經歷,喜歡做個小手工,閑來無聊編個什麼小東西自娛。

好多人都知道劉將軍有這個愛好,遇到比較好的適合編織的東西就送給他,恰好有人送給劉備一條氂牛尾巴。儒生們走後,劉備覺得無聊,也不管諸葛亮還在跟前,就一個人編了起來。就在劉備陶醉在做手工的樂趣中時,諸葛亮上前說:「將軍您應該樹立遠大志向,整天弄個牛尾巴編算怎麼回事(明將軍當復有遠志,但結氂而已邪)?」

劉備這才打量了這個年輕人,見他身材魁偉,談吐鎮定,氣宇不凡,趕緊把手裡的東西扔了,說:「這怎麼說呢,我也是藉此打發心中的憂愁罷了。」這是諸葛亮跟劉備的初次對話,但他們談的不是隆中對,而是眼下如何對抗曹操。

諸葛亮問:「您以為劉表將軍與曹操相比如何?」

劉備回答:「劉表不如曹操。」

諸葛亮又問:「將軍您自認為比曹操如何呢?」

劉備回答:「也不如曹操。」

諸葛亮說:「你們都比不上曹操,而將軍您手裡只有幾千人馬,靠這點力量如何能抵擋曹操呢?」

劉備說:「我也正為這犯愁呢,那你說該怎麼辦?」

諸葛亮答道:「荊州的人口本不少,只是登記在冊的人很少,您可以建議劉表將軍,把流動人口管理起來,重新登記戶籍,照此調兵。」

劉備採納了諸葛亮的建議,結果實力大增,此後對諸葛亮以上賓之禮相待。

這個說法雖然不如三顧茅廬有名,但也不失其合理性。同時,即便如此也絲毫不會影響劉備或者諸葛亮的形象。

劉備手下不缺關羽、張飛、趙雲這樣的虎將,他身邊也有孫乾、糜竺這樣的文士,但他缺少荀、郭嘉、賈詡那樣的「王佐之才」,諸葛亮的到來,彌補了這個不足。

諸葛亮進入劉備集團,也算人盡其才,他以多謀和善斷很快在劉備手下文士中脫穎而出,並且很快遇到了大展身手的機會。

劉備對諸葛亮十分信任,但史書中對諸葛亮這一階段在劉備手下擔任什麼職務卻沒有記載。諸葛亮有記載的第一個職務是軍師中郎將,相當於准將軍銜,那是在赤壁之戰後。也就是說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