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 落花的季節 四、文姬歸來

建安十三年(208年)註定成了多事之秋,但很多事件都被這一年年底發生的赤壁之戰所掩蓋而幾乎被湮沒了。

這一年除了北征烏桓,除了郭嘉、曹沖和華佗之死,還有一件事不能被忽略,那就是一代才女蔡文姬的歸來。

前面介紹過蔡文姬的身世,圍繞著她至今仍有許多待解之謎,如她的生年,被匈奴人擄走的時間、地點,以及在匈奴人那裡的身份等,這些問題曾經引起過一場激烈的討論,蔡文姬一時間成為漢末女性中在當代人氣最高的人。

基本可以明確的是,蔡文姬是在建安十三年(208年)被曹操贖回的。

蔡文姬的事迹主要保存在《後漢書董祀妻傳》里,但這篇傳記在許多地方也語焉不詳,且充滿爭論。根據這篇傳記,蔡文姬嫁給河東郡名族衛家,丈夫叫衛仲道,嫁過去之後不久丈夫就死了,沒有孩子,於是回到娘家。蔡文姬的娘家在陳留郡(今河南開封)。

興平年間,天下大亂,蔡文姬在一片兵荒馬亂中被「胡騎」所擄,輾轉到了匈奴人那裡,被迫改嫁,在「胡中」生活了十二年,並生下兩個兒子。

這些記載不僅簡單,而且與其他史料有相抵觸之處。興平年間蔡文姬的父親蔡邕還在人世,並且是董卓的座上客,他不應該讓女兒待在老家陳留郡,最後被亂兵所擄。所以,既是大文學家又是歷史學家的蘇軾就認為,蔡文姬是在長安被胡人所擄的,時間比興平年間稍晚一些。

蔡邕當年對王粲有超乎尋常的賞識,並要把家學及後世託付於他,也引起人們對他是否有意招王粲為婿的猜想。當然,這只是猜想。

後來蔡邕被殺,王粲遠赴荊州,蔡文姬即使身在長安,也變得孤苦伶仃。

總之,她是個少有的才女,卻也有著非同尋常的苦命。

她的父親雖然是名滿天下的大學者,而且是一名朝廷官員,但是還在幼年時代,她的幹部子女身份就沒有了,因為她的父親招惹了宦官而被流放。

在那個年代,被流放的人身份就是奴隸,其命運可想而知。

後來靈帝駕崩,宦官被滅,董卓上台,慕蔡邕之名重新啟用他,父女二人的命運才有了轉機。這時候,蔡文姬大約十二三歲。

根據推測,她十四五歲的時候嫁給了衛仲道。丈夫是個讀書人,對她也很好,丈夫一家在當地也是旺族,一切看來都很好,她應該開始幸福的生活了,但不幸得很,蔡文姬剛過門不久丈夫就因病死了,她背上了克夫的惡名,加上沒有孩子,被迫回到了娘家。

河東郡大致範圍是山西南部、河南西北部一帶,這兒離長安更近,離開夫家的蔡文姬應該到長安找父親去,這似乎更合乎情理,所以蘇軾等人堅持認為她到了長安。

如果蔡文姬來到了長安,等待她的將是更大的不幸。

因為沒過多久,董卓被除,在王允等人眼裡蔡邕是董卓的爪牙,必欲除之而後快。因為那一聲嘆息,父親身首異處。

蔡文姬從此又無依無靠了,就在她不知何去何從之際,長安陷入了更大的動蕩,董卓的舊部重新殺了回來,長安成了人間地獄。

作為一個普通老百姓,蔡文姬沒能躲過這一劫,她被涼州軍中的「胡騎」擄獲,成了這些異族的戰利品。

古人一般把北方各少數民族統稱為胡人,俘獲蔡文姬的是匈奴人。

在東漢,匈奴分成了兩個部分:北匈奴和南匈奴。南匈奴親漢,北匈奴被打敗,但其地盤被後來崛起的烏桓、鮮卑等部族瓜分,南匈奴的活動範圍越來越小,一度只有南北三百五十里、東西二百五十里的有限區域。南匈奴也在分化,一部分居住於河東郡平陽,即今天山西省臨汾附近;另一部分居住於所謂的「西河美稷」。關於後一個地方至今存在爭論,有人認為它是內蒙古自治區的伊克昭盟,也有人認為它在山西省的離石。

史書記載蔡文姬落入左賢王的部落中。南匈奴的首領稱單于,有呼廚泉、於扶羅等著名的南匈奴單于,左賢王應該是他們手下的部族首領,叫什麼名字已不得而知,到底生活在平陽,還是生活在西河美稷也無法推斷。

所以,蔡文姬落於匈奴人之手後,可能生活在內蒙古大草原,也可能生活在今天的山西省的北部,甚至生活在山西省西南部的臨汾一帶,而且後面兩種可能性更大,這與一般印象中的情形會有所不同。

與一般印象有所不同的,還有蔡文姬在南匈奴人那裡的身份。

通常認為蔡文姬是左賢王的妃子(閼氏),甚至有說她是左賢王最寵愛的妻子,但這於史料並無記載。史書中只說她「沒於左賢王」,並未提及她與左賢王本人的關係。

北方少數民族有殺到哪兒搶到哪兒的習慣,不僅搶金銀財寶,搶糧食牲畜,也搶婦女和孩子,孩子將來就是戰士或奴隸,婦女可以生孩子。

被搶的婦女地位是很低的,與奴隸沒有什麼區別。也不排除因為貌美而被匈奴人首領看中從而改變處境的可能,但圍繞著蔡文姬卻找不到這方面的記載。

蔡文姬到南匈奴人那裡又嫁人了,而且還生下了兩個兒子,但她嫁的人不大可能是左賢王,她的兒子也不是王子。

所以,曹操才可能把她贖回來。

曹操跟蔡邕是忘年之交,曹操擔任議郎的時候蔡邕也擔任相同的職務,他們二人曾經是同事,蔡文姬當時頂多四五歲,而曹操已經二十多歲了,說曹操跟蔡文姬從小青梅竹馬那純屬無稽之談。

曹操很敬重蔡邕,對於蔡邕的死他一定會覺得很可惜,如果蔡邕有兒子,他一定會設法找到,加以培養。

但蔡邕沒有兒子,只有一個女兒,蔡文姬小的時候曹操可能見過她,對她有一定印象。

在那個兵荒馬亂的年代,蔡文姬流落到匈奴人那裡並不是一件多麼重大的事,也許沒有太多的人知道。曹操之所以又得到了蔡文姬的消息,可能與一個人有關。

這個人就是衛覬,他受曹操之命協助鍾繇處理關中事務,目前是鍾繇的得力助手。

衛覬字伯儒,著名的法律專家、書法家,河東郡人,也出自於河東郡衛氏家族。他字伯儒,蔡文姬的丈夫叫衛仲道,他們之間極大可能存在聯繫。

漢末取名基本上都是單字,說起來這還是王莽改革保留下來的唯一成果,王莽當年規定取名字只能用單字,所以我們看到漢魏時期的人名里除複姓以外很少有兩個字以上的。

衛仲道的名字叫什麼不知道了,仲道是他的字。古人取字常以「伯、仲、叔、季」來區分長幼,衛覬跟衛仲道極可能是兄弟,衛覬是老大,衛仲道排行第二。

衛覬長年在關中一帶工作,離南匈奴人很近,他可能也在打聽蔡文姬的下落,經過不懈努力,終於打聽到了。他將這個消息報告給了曹操,並請求把蔡文姬接回來。

當時南匈奴人已經歸順於朝廷,如果直接去要人會讓南匈奴人很沒有面子,影響民族團結,於是曹操想出了一個辦法:把人贖回來。

這揭示出兩個事實:一個是蔡文姬不可能是左賢王的妻子,要是那樣估計曹操會打消把蔡文姬接回來的念頭;另一個是,蔡文姬可以「贖」,說明了她的身份,在南匈奴人內部,她可能連正式戶籍都沒有,身份與奴隸差不多。

曹操派周近為使者前往南匈奴,用大量黃金加上一對玉璧去贖蔡文姬。給了這麼多錢,南匈奴人覺得面子很足了,於是同意放人,但兒子不能帶走。

不太清楚蔡文姬離開南匈奴時的心情,想必既有即將得到自由、回到故鄉的喜悅,更有與親骨肉就此分離的痛苦。

但是,蔡文姬還是毅然回來了。

蔡文姬回來後曹操親自接見了她,應該在北征烏桓歸來之後到赤壁之戰前這一段時間。對於這個很有名氣的才女,大家都想一睹她的芳容,但是對蔡文姬而言,坎坷的人生際遇和剛剛經歷的骨肉分離之痛,讓她什麼都不再想了,只求安安穩穩地度過餘生。

在她的請求下,曹操把她安置在她的故鄉陳留郡。蔡文姬三十五歲時,在曹操的安排下,她嫁給了屯田校尉董祀,這是蔡文姬的第三次婚姻。現在似乎總算安頓下來了,可以好好過自己的日子了,但命運還沒有把蔡文姬捉弄夠,她又遇到了災禍,結婚第二年丈夫董祀就犯了法,按律當死。這一回蔡文姬真急了,她跑到鄴縣面見曹操求情。

當時鄴縣的銅雀台剛剛修好,曹操在這裡大會賓客,有人報告說蔡文姬求見,曹操很高興,對大家說:「蔡伯喈先生的女兒就在外面,諸位想必早已聽說過她的才名,今天就讓你們見見她!」

這是一個冬天,外面十分寒冷,蔡文姬走進來時,所有人都大吃一驚,她光著腳,蓬頭垢面,一進來就跪在曹操面前,聲淚俱下,為丈夫求情。這讓曹操很為難。曹操執法很嚴,他講求執法公平,董祀的罪行確鑿,判決文書都已經發出去了,怎能輕易更改?曹操說:「按說的確值得同情,可公文已經發出,又怎麼辦呢?」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