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 白狼山 六、東臨碣石留爭論

儘管歸途如此艱辛,儘管心腹謀士郭嘉身染重病,但仍然未擋住曹操的詩人情懷,在回師途中,他寫下了那首著名的《觀滄海》。

這首詩是題目叫做《步出夏門行》組詩中的一首。《步出夏門行》是漢樂府的曲牌,沒有實質性含義。夏門原是漢代洛陽城北門之一,「步出夏門行」最早的意思是緩步經過洛陽北城門時所吟的詩句。

曹操借這個樂府曲牌一口氣寫了五首詩,分別是《艷辭》(序曲)、《觀滄海》、《冬十月》、《土不同》、《龜雖壽》。其中《觀滄海》和《龜雖壽》兩首最為有名。

《觀滄海》一詩寫道:東臨碣石,以觀滄海。水何澹澹,山島竦峙。樹木叢生,百草豐茂。秋風蕭瑟,洪波湧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漢燦爛,若出其里。幸甚至哉,歌以詠志。

其大意是:向東走去,面對碣石山,觀看大海。大海如此浩渺,碣石山聳立於海邊。山上樹木叢生,草木繁茂。這時,秋風颯颯颳起,海上湧起波濤。日月運轉,好像是從這浩渺的海水中生出來的。星河燦爛,也好像是從這浩渺的海水裡所產生的。想想真是幸運極了,可以用詩歌來表達自己的思想感情。

想像一下當時的情景:從戰場歸來的曹操,看到了思慕已久的碣石山,面對大海,他思潮起伏。此時,他不是一個「晝攜甲士破堅陣」的大軍統帥,也不是一個「治世能臣」,他只是滄海邊佇立的一個生命個體,是一個純粹的詩人。

於是,他看到了海水、島嶼、草木、秋風,聯想到了日月星河,這些景物在詩人眼裡是如此壯闊,如此博大,從眼前的波濤、海浪,詩人看到了日月運行的規律,並為能夠站在這裡抒發情懷而感到激動。

這是一個詩人曹操,一個凡人曹操,一個孤獨的吟者。

《觀滄海》這首詩寫了秋天的大海,但卻一洗悲秋的傳統情調,寫得沉雄有力,意境高遠。這樣的詩一般人是寫不出來的,曹操身邊的筆杆子們更是無法代筆,只有像曹操這樣既深得傳統文化的熏陶,又歷經百戰,積累了豐厚的閱歷,對生榮死哀有過深刻思索的人才能寫出來。因而,這首詩受到歷代的推崇,在文學史上有著很高的地位。

詩是好詩,但由此引發的爭論也很熱烈,焦點是詩中所描寫的碣石山到底在哪裡。

現在,至少有三個省的專家都說曹操寫的是他們那裡。

碣石山不是普通的山,它最早出現在《尚書》里,這部書里有一篇叫《禹貢》,是最早的古代地理著作,《禹貢》提到了天下分為九州的概念,也提到了碣石山,並賦予它不同一般的精神內涵,使它像泰山一樣,成為帝王們嚮往的地方。

根據記載,秦始皇、漢武帝以及後來的唐太宗等人都曾親臨碣石山,他們在此登高遠眺,舉行祭祀儀式,祈求長生不老。相傳,秦始皇命徐福遠涉瀛海尋找仙丹,也是從這裡出發的。登碣石跟泰山封禪一樣,成為帝王們彰顯文治武功的盛典。

但這個引得秦皇漢武趨之若鶩的碣石山到底在什麼地方,歷來卻爭論不絕。《禹貢》里只有一句話:「夾右碣石入於河」。這句話實在太簡約了,說的究竟是什麼意思,從漢代直到宋代經過很多註疏家的討論和研究,花了幾百年才弄清楚,大意是說,東北少數民族鳥夷人入貢,坐船沿遼東灣西岸向南航行,然後向西航行至渤海北岸,最後入河,碣石山正在河口處。

《禹貢》里凡單獨提到「河」一般指的都是黃河,按說這是比較明確的,只管在黃河入海口附近找就行了。但千百年來黃河頻頻改道,曾經的入海口從南到北有不少,碣石山究竟在哪裡於是又成了一個謎,自古以來各種觀點不下十來個,影響較大的有三種。

一代偉人毛澤東曾填詞一首:「大雨落幽燕,白浪滔天,秦皇島外打漁船。一片汪洋都不見,知向誰邊?往事越千年,魏武揮鞭,東臨碣石有遺篇。蕭瑟秋風今又是,換了人間。」所以,在一般人的印象中,曹操登臨過的碣石山應該離秦皇島不遠,贊成這個說法的人進一步認為,碣石山應該在今天河北省昌黎縣境內。翻開現在出版的大部分古詩注本,包括中學語文教材里的注釋,都採用這個觀點。

但是,這個觀點存在許多疑問。曹操征烏桓去時走的是盧龍道,即從承德方向經喜峰口繞內蒙古境內,最後到達柳城。史料未明載回來走的是哪條路,也許是原路返回,也許走的是濱海道,因為此時已是冬天,大雨早應該停了。如果是那樣的話,歸途中正好路過秦皇島附近的昌黎。

但是,《曹瞞傳》里關於曹軍在回來的路上遭遇大旱的記載似乎又推翻了這個結論,濱海道到處都是水,夏天剛剛經過長時間大雨的浸泡,現在很快旱到這種程度似乎有點說不通。

於是,有人提出曹操登過的碣石山不在河北省,而在遼寧省境內,具體說就是遼寧省綏中縣西南的海濱,在最近出版的一些毛澤東詩詞選集的注釋里就採用了這樣的觀點。

然而,以上兩種觀點都有同樣致命的問題:季節不對。

曹操詩里說得很明白:秋風蕭瑟,洪波湧起。說明時令應該是秋天。而根據曹操此次北征的行程推斷,他到達這一帶時最早也是農曆十月底,是寒冬季節,《曹瞞傳》里的記載也印證了這一點。所以,曹操即使來過這兩個地方,但是他也既看不到「秋風蕭瑟」,更看不到「百草豐茂」。

作為一位著名的現實主義詩人,曹操沒有必要放著眼前的冬景不寫,虛擬秋天的景象。碣石山在遼寧或者在河北,都受到了質疑。

在這種情況下,又出現了第三種觀點,認為曹操登過的碣石山在山東省境內,具體說就是山東省無棣縣的馬谷山,在古代它就是碣石山。

贊成這個觀點的人認為,《觀滄海》根本不是建安十二年冬天曹操由柳城回師途中所作,而是作於建安十一年(206年)的八月。

回顧一下一年前的歷史,這年秋天曹操確實在山東一帶活動,他當時親自率兵征討海賊管承,面對實力有限的海賊,他倒是有心情也有時間跑到這座碣石山看一看。

碣石山到底在哪裡並不重要,我們所要追尋的不是曹操的足跡,而是他當年的情懷。

建安十二年(207年)曹操已經五十二歲了,距他二十歲出仕已經三十二年,距己吾起兵也有十七八年了。十多年來,他親身經歷了大小數十次戰鬥,在亂世中奮起和拼爭,品嘗了失敗的痛苦以及失去親人的哀傷。但是,他也在這種刀與火的日子裡得到了錘鍊,這樣的機會不是每個人都會有的。曹操熟悉前代歷史,他曾經渴望成為國家的棟樑,無論是在疆場還是在治理國家的崗位上,他都渴望建功立業,青史揚名。

然而,十多年來親身經歷的事實對他原有的理想進行了一次又一次的修正。官渡之戰後,他又用七年時間統一了北方,之後冒險遠征,掃滅了北方少數民族反對勢力,使其他各部族紛紛表示效忠,這怎能不讓他熱血沸騰?

整天面臨生與死的考驗,還要思考未來,現在得勝歸來,心情放鬆,又能登高遠眺,曹操的心中不禁充滿了俯瞰人間萬象的胸懷。這不僅僅是一種君臨天下的得意之情,也不僅僅是發思古之幽情般地傲視古人的情懷,這是政治家、軍事家與文學家的綜合氣質在此時此地的交融。

在《步出夏門行》這一組詩里還有一篇《龜雖壽》,詩中寫道:神龜雖壽,猶有竟時。騰蛇乘霧,終為土灰。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壯心不已。盈縮之期,不但在天。養怡之福,可得永年。幸甚至哉!歌以詠志。

其大意是:神龜的壽命雖然長久,但仍然有終結的一刻。騰蛇儘管可以乘霧飛行,但終究要化為灰燼。衰老的戰馬伏在馬棚里,但它的雄心壯志仍然想日馳千里。有遠大志向的人雖然到了晚年,但奮發進取的雄心不會停止。人的壽命長短,不只是由上天所決定的。只要自己好好養護,也可以益壽延年。真是幸運呀,可以用詩歌來表達自己的思想感情!

這首詩與《觀滄海》同樣有名。「盈縮之期,不但在天」,說明曹操很自信,正如人無法決定生命的長度,卻可以決定生命的厚度一樣,站在海邊極目遠眺的曹操,想必也想到了與天奮鬥、與人奮鬥的激情與樂趣吧。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章